韓菲
摘要:《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了“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過重作業負擔”以及“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要求。因此在小學語文作業的設計方面,我們需要著力思考,要注重作業目標的指向性、作業內容的情境性以及作業結構的融合性。”
關鍵詞:指向性 情境性 ? 融合性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提出“提高作業設計質量”的要求。要“發揮作業診斷、鞏固、學情分析等功能,將作業設計納入教研體系,系統設計符合年齡特點和學習規律、體現素質教育導向的基礎性作業。鼓勵布置分層、彈性和個性化作業,堅決克服機械、無效作業,杜絕重復性、懲罰性作業。”為落實“雙減”政策,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也為了發揮語言文字的“親和”之美,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筆者對小學語文作業設計進行研究,形成了如下認識。
一、要注意作業的目標指向性。
作業的目標指向性是為了提升作業的實效。每個單元在導語部分都提到了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每一課課后題也精準的體現了語文要素。那么在布置語文作業時,也應該注意落實語文要素,體現作業的目標指向性。如三年級上冊第五單元,“體會作者是怎樣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仔細觀察,把觀察所得寫下來”。語文要素強調“留心觀察、仔細觀察”,因此本單元的作業布置時,就要圍繞這個目標。首先讓學生選擇一處感興趣的事物或者場景,可以參考習作例文中提供的表格,用表格呈現自己的觀察所得。也可以用圖文結合的方式,畫一畫自己觀察到的內容。還可以布置仿寫的作業,讓學生仿寫精讀課文中突出體現細致觀察的段落觀察身邊的事物寫幾句話等等。
二、要將作業內容情境化。
作業內容情境化的目的是為了讓學生學以致用,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如每單元的日積月累部分所學的名人名言、諺語等,除了讓學生會背以外更重要的是要會用,通過在課上的講解,在布置作業時可以要求學生選擇幾個自己喜歡的句子并列舉其使用的具體情境,第二天可以和其他同學進行合作交流,這樣學生會對這部分內容有更深刻的理解和認識。在教學中,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以往的生活體驗,在虛擬的情境中,透過語言文字讓學生徜徉于課文意境中陶冶情操,從而完成趣味性較強的作業,為語文作業設計打下廣闊的天地。這樣的情境類作業,學生只有樂于參與的積極心態,而沒有什么思想負擔。如: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語文要素是“邊讀邊想象畫面,感受自然之美”在《走月亮》一課的課后練習中,就需要學生調動自己在月光下所見的生活場景去想象畫面。同樣本單元習作要求“推薦一個好地方”,可以讓學生模仿導游,充分調動其已有的生活經驗,使得作業更具情境化。
三、要注意作業的融合性
注意作業的融合性,需要考慮多學科的融合。我們現在強調知識的多元化,強調融合課程,當然這也是后現代主義課程發展的重要趨勢,作業作為其中重要的評價環節,也應該體現融合的觀念。在古詩文的教學中,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學生看似明白了古詩的內容,但在實際做理解類題目時經常會出錯。因為古詩文實際上有些枯燥,那么,在這類作業布置時,可以考慮將美術學科融合進去,讓學生根據課文注釋等學習資料畫一畫。如《司馬光》一文當中的“甕”課文注釋指的是“口小肚大的陶器”,為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就可以讓學生參照課文等畫一畫。還可以注重動手實踐能力的培養,讓語文作業與科學實踐相結合,將學習中的感悟、思考借助動手實踐外化,從而深入、科學地理解、驗證。如學了《花鐘》《蜜蜂》等,可以在課后作業中設計按課文揭示的步驟做個實驗,一定能讓學生在邊動手邊動腦中復習了課文知識。還可以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在科學課上做過的小實驗等。還可以查一查,引導兒童關注社會,參與社會實踐,讓作業與社會生活緊密結合。布置一些與學生生活或社會實踐緊密結合的作業,讓學生體會“學有所用”的樂趣。如讓學生搜集有關本地特產的圖片、資料,感受家鄉特色。
愛因斯坦曾說過:“教育應當使提供的東西讓學生作為一種寶貴的禮物來接受,而不是作為一種艱苦的任務要他去負擔。”因此,我們在語文作業的設計上,充分發揮語言文字的“親和”功能,讓語文作業展示真摯、美麗而迷人的微笑,力求形式美,內容佳,讓學生愛上作業,愛上語文。這樣,它不僅是學習的內在動力,也是減輕學習負擔的有效手段。總之在作業設計的過程中,要充分重視作業的目標指向性、情境性、融合性,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充分尊重學生獨特的個人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情趣。真正落實“減輕學生校內課業負擔”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 李麗 . 關注差異 樂在其中——利用分層設計優化小學語文作業 [J]. 科技信息,2014(16).
[2] 武美林 . 農村小學語文個性化作業設計研究 [J]. 文理導航(下旬),2016(1).
[3] 朱小倩 . 關注差異,分層發展——小學語文作業分層設計策略 [J]. 新教育,2014(9).
[4] 王秀萍 . 小學高段語文作業的分層設計和應用 [J]. 新課程(小學),20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