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青蘋
摘要:隨著社會不斷的發展,我國越發重視幼小銜接。立德樹人是現代化社會人才培養方向,在家園共育中有著重要作用,想要發揮家園共育的最大作用,就必須構建立德樹人價值觀,把握角色分配,加強主體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下文中,將主要針對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如何在幼小銜接階段更好的開展家園共育進行深入分析,以此來落實立德樹人培養目標。
關鍵詞:立德樹人視域;幼小銜接階段;家園共育;優化探索
前言:幼小銜接是指從學生從幼兒園升學到小學,需要幼兒園與家庭相互配合,幫助學生適應小學教育,完成心理上的轉變,實現小學過渡。有小部分教師對幼小銜接存在錯誤的認識,在幼小銜接中有出現錯誤傾向,會忽略學生的興趣,甚至會采用灌輸式教育進行教學。
一、引導家長樹立科學幼小銜接的觀念
(一)樹立對幼兒園教育的信任
與小學教師交流討論,探究幼兒園與小學階段的課程設置,將幼兒園的課程標準與小學課程設置方案放在一起進行對比,用規范的文件去解讀,讓家長了解到這兩個階段的連貫性,明確教育目標,感受到幼兒園是升學鋪墊,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對幼小銜接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堅持立德樹人的原則,從幼兒的角度出發,關注學生的成長,確保家園共育符合學生的發展特點,用來提高幼兒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向著小學教育方式靠攏,讓家長對幼小銜接更加信任[1]。
(二)明確科學有效銜接的內涵
幼兒園必須明確幼小銜接的內涵,展開德育教育,將其貫穿至整個幼兒園教學中,做出合理的課程安排,向著小學過渡,提前適應小學作息。不僅在于行為更在習慣、表達能力、自我服務能力、交往能力以及德育教育等等,是幼小銜接的主要內容,是從小班開始滲透,適應未來的小學課程,讓家長對幼兒園升小學有信心,實現立德樹人[2]。
(三)探明幼兒的學習特點和方式
通過家園共育,讓家長了解到幼兒智力發展階段性,建立在學生的心理狀態上,采用恰當的幼小銜接,有助于學生成長。組織家園共育活動,可以讓家長感受到幼兒的成長,認識到這一階段幼兒的特點,采用最直觀的方式,理解幼兒園教育與小學教育之間的共性。確保思維發展適合學習復雜內容,不會過早進行知識學習,避免出現厭學心理[3]。
(四)答疑解惑,緩解幼小銜接焦慮情緒
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收集家長對幼小銜接的疑問,針對問題召開家長會,邀請小學教師開講座,分析幼小銜接的主要問題,明確在家園共育模式中,家長需要承擔的責任。通過家長之間的交流,相互啟發借鑒,緩解家長對幼兒升學的焦慮[4]。
二、共同做好科學幼小銜接
(一)開展總體設計
在幼兒園教學中,應當遵循幼兒的身心發育規律,進行有效銜接規劃,制定各個階段的培養目標,關注學生的核心能力,合理的制定培養計劃,豐富活動內容。為家長詳細解讀幼小銜接,明確家長的具體任務,提出相應的要求,讓家長配合幼兒園進行家校共育,承擔起家園共育的責任,展開幼兒銜接教育。家長在堅持教育一致的同時,要給予幼兒情感支持,和幼兒交流溝通,挖掘學生的潛能,相信幼兒,與幼兒園一起開展共育模式。
(二)家園聯手引導主動銜接
在幼兒進入大班以后,幼小銜接不能和之前一樣按照傳統要求進行,應當結合學生的興趣愛好,給予學生密切的關注,了解幼兒感興趣的話題,收集幼兒對小學的好奇,為其答疑解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小學有一個正確的認識,為幼兒園升小學做好準備,奠定良好的基礎。例如:從家長口中了解,幼兒對小學的疑問,組織學生以“小學”為主題討論,整理學生提出的所有問題:小學課堂與現在一樣嗎?書包里需要準備什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好學生?根據學生的疑問開展活動,組織幼兒到小學參觀,讓小學生為幼兒解答,針對小學生活中常見的問題討論,設定學習目標,幫助學生成為一名合格的小學生,貫徹素質教育,讓幼兒成為幼小銜接的主體。在探究小學的過程中,滲透時間、任務、規則等,對培養學生綜合能力有著重要作用,可以緩解升學的緊張感,對升學產生興趣,做好升學準備。
(三)家園配合促個性化銜接
指導家長多多與學生溝通交流,圍繞學生是否能夠獨立喝水、穿脫衣服進行交流,了解學生對小學產生的期待,在生活中存在著怎樣的顧慮?基于學生的習慣、情感等發展特點,分析幼兒在幼小銜接中存在的不足。在家長與幼兒生活期間,傾聽學生的想法,留出時間陪伴學生,主要對幼小銜接的內容進行指導。幼小銜接需要家長、幼兒園的共同努力才能完成,應與各方積極溝通,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從實際出發,探索發展路徑,營造出一個良好的生活氛圍,促進幼兒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結語
根據上文可以得知,在立德樹人視域下,構架家園共育模式,將各個主體聯系在一起,確保家園共育發展方向正確,把握各個角色的定位,是實現幼小銜接的前提。立德樹人是指培養德才兼備的全面人才,在家園共育中可以起到先導作用,有著重要的地位,教師應當給予其充分的重視,幫助幼兒完成角色轉變,適應小學生活。
參考文獻:
[1] 虞永平. 科學的幼小銜接關鍵是什么[J]. 2021(2016-6):4-5.
[2] 王丹. 論幼小銜接視角下的家庭語言教育[J]. 教育科學, 2020, 36(1):6.
[3] 邊淑文. 做好幼小銜接,小學責無旁貸[J]. 人民教育, 2019(3):1.
[4] 韓玙. 基于核心素養的幼小銜接語言教學相關策略[J]. 語文課內外,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