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鐸
【摘要】2021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首次單獨提出“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解決實體企業融資難問題。而應收賬款保理融資(以下簡稱保理)及再保理就是在諸多供應鏈融資模式中出現的金融創新服務模式。再保理融資中的增值稅是否應構成再保理融資成本,對保理商的融資渠道選擇和保理業務定價影響較大。文章通過舉例,對保理商再保理渠道進行融資過程中增值稅是否應構成融資成本進行了分析并提出相關的建議。
【關鍵詞】金融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再保理;增值稅
【中圖分類號】F274;F832.2
供應鏈金融是以降低供應鏈融資成本、提升供應鏈各方價值的金融創新。202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八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規范發展供應鏈金融、支持供應鏈產業鏈穩定循環和優化升級的意見》(銀發〔2020〕226號),明確供應鏈金融的未來發展方向。在2021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更是被單獨明確提出。可以看到,中國的供應鏈金融服務模式將在解決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及在促進綜合融資成本下降中發揮更多的作用。
一、保理商再保理業務是國內保理業務融資的法定渠道之一
供應鏈融資是供應鏈金融服務中的重要環節,是把供應鏈上的核心企業及相關上下游企業作為一個整體,根據供應鏈上企業的交易關系及行業特點等制定整體金融解決方案的一種融資方式。供應鏈融資能夠解決供應鏈上企業融資難的問題,是促進金融與實體的互動、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的重要措施。
作為供應鏈融資中較為普遍的業務品種,保理業務是指有融資需求的企業將其應收賬款轉讓給銀行或非銀保理公司等保理商獲得融資,由保理商提供融合資金融通、賬務管理、應收賬款收取和壞賬擔保等的綜合性金融服務。保理業務是盤活企業應收賬款、解決企業融資難問題的途徑之一。
從保理產品類型看,我國商業保理主要開展的是融資型的國內保理業務;根據提供保理服務機構的不同,保理業務可分為銀行開展的保理業務及主要由商業保理公司等非銀保理實體開展的商業保理業務;根據保理商是否承擔債務人的信用風險分類,保理可分為有追索權保理和無追索權保理。自2018年5月起商業保理公司同銀行保理機構一起,共同接受銀行業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以下簡稱“銀保監會”)的監管。
(一)商業保理業務的融資渠道
由于銀行在開展保理業務時要考核賣家的資信情況,并需要有足夠的抵押支持,還要占用其在銀行的授信額度,所以銀行保理商更適用于有足夠抵押和風險承受能力的大型企業。
商業保理公司開展保理業務時,相比賣家資質,更看重應收賬款質量、買家信譽及商品質量等,因此更適合于中小微企業。
商業保理公司通常注冊資金規模較小,據2019年度統計數據顯示,商業保理公司全行業的平均注冊資金不足9000萬元。資金規模是商業保理公司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資金規模大小決定了商業保理公司可以取得應收賬款的數量多少,融資渠道是否順暢成為了本身也是中小企業的商業保理公司開展保理業務的重要影響因素。與銀行等金融機構不同,商業保理公司不得從事吸收存款和同業拆借等金融活動,2019年10月銀保監會發布的監管政策規范了商業保理公司的融資渠道,規定商業保理公司不得通過網絡借貸信息終結機構、地方各類交易場所、資產管理機構以及私募投資基金等機構融入資金、不得與其他商業保理企業拆借或變相拆借資金。同時銀保監會也明確了商業保理公司可以融資的渠道,包括向銀保監會監管的金融機構融資,也可以通過股東借款、發行債券、再保理等渠道融資。
(二)商業保理商融資渠道存在的問題
受限于金融機構評級機制和風險管控模型,金融機構難以對注冊資本低、輕資產的商業保理公司提供大規模的授信與融資;商業保理公司多為新成立企業,發行債券需要提供經會計師事務所審計的近三年連續盈利的無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對尚不能滿足條件的商業保理公司來說,融資渠道受限;此外,有的商業保理公司還通過資產證券化進行融資,由于資產證券化的融資過程比較復雜,需要證券承銷商、信用增級機構、信用評級機構和投資人等多方參與,對商業保理公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增加了融資的難度。相比之下,再保理融資是操作流程相對簡單且參與主體較少的法定融資方式。
二、商業保理公司的融資稅務成本問題
商業保理目前未納入企業所得稅優惠目錄中,需按照2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此外,商業保理公司雖多為中小企業,但自身很難享受中小企業優惠政策,也未能適用金融行業對小微企業的政策扶持,這使得商業保理公司融資的稅務成本偏高。
目前保理商以再保理方式進行融資時,融資成本中包含了與融資利息相關的增值稅。再保理業務中增值稅是否應構成保理商的融資成本?增值稅因素對再保理業務有何影響?筆者通過案例進行說明。
案例分析:
2020年1月1日,某企業A與保理商B簽訂無追索權的保理協議,約定轉讓A向C賒銷形成的應收賬款債權及相關權利,金額總計9000萬元,該批應收賬款的到期日為2020年9月30日。B在簽訂合同之日向A提供保理融資款9000萬元,并按季收取利息(含稅年化利率為5.50%,為簡化說明,本例不考慮手續費或管理費因素)。
2020年3月末,B向A收取保理利息并開具增值稅發票,票面金額為123.75萬元(9000×5.50%/4),其中增值稅7萬元[123.75/(1+6%)×6%]。
2020年4月1日,B與D簽訂了無追索權再保理協議,約定向D轉讓9000萬元應收賬款及自轉讓日至應收賬款到期日的原保理合同項下應收賬款債權及利息收入等權利。合同簽訂當日,D向B提供融資款9000萬元,于6月末和9月末收取利息(含稅年化利率5.088%)并向B開具增值稅發票,兩次發票金額總計為228.96萬元(9000×5.088%/4×2),其中增值稅12.96萬元[228.96/(1+6%)×6%]。
本案例的交易簡易流程圖如圖1所示。

2020年6月末和9月末,B將從A收取的利息收入分別進行了會計處理,確認收入金額總計233.49萬元[123.75/(1+6%)×2],增值稅銷項稅額為14.01萬元[123.75/(1+6%)×6%×2]。同時,6月末、9月末,B向D累計支付利息支出金額共計228.96萬元,其中增值稅12.96萬元。
本案例中B應該如何繳納增值稅?根據《財政部 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全面推開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的通知》(財稅〔2016〕36號)附件1《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實施辦法》規定:金融服務包括貸款服務、直接收費金融服務、保險服務和金融商品轉讓;一般納稅人購進貸款服務的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抵扣。
觀點一認為,保理業務及再保理業務實質上均為發放貸款并定期向融資需求方收取利息的交易,應該按照金融服務稅目下的貸款服務征收增值稅,且融資需求方支付的融資利息不得抵扣進項稅額。因此,B在再保理融資中的利息支出不可以抵扣進項稅額,而應是融資成本的一部分。
觀點二認為,B的利息支出對應的增值稅是否應作為融資成本需從增值稅征收的稅收立意出發予以考慮。增值稅是對商品生產、流通或勞務服務的新增價值征收的一種流轉稅,在本案例的交易鏈中,B通過再保理渠道融資所收到的不含稅利息收入和支付的不含稅利息支出之間的差額是增值額。所以,4月1日簽訂再保理協議后,B企業按照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軋差計算繳納增值稅才符合增值稅的征收原則。
按照上述兩種觀點,筆者對B通過再保理渠道進行融資的利潤情況進行了比較計算,具體情況如表1。

通過表1比較計算可以看到,按照觀點一,當再保理環節支付的利息所對應的增值稅作為融資成本時,B的利潤總額較觀點二計算的利潤總額少14.52萬元。當B預判無法通過與D進一步協商降低再保理融資利率時,為彌補再保理融資成本,B從開展保理業務之初,便需要考慮提高保理利息率,而這無疑增加了A的融資成本。
按照觀點二,考慮再保理交易鏈條中僅對利息收入和利息成本軋差形成的增值額繳稅,保理商B的融資成本大幅降低,這樣既解決了A和B的融資需求,又使B保有一定的利潤以支持日常運營。
基于以上分析,可看到增值稅是否構成再保理融資成本對保理商的融資成本影響較大。由于目前尚未出臺允許再保理融資采取差額納稅的政策,當選擇再保理渠道融資時,為規避風險,保理商需要盡量提高需融資企業的融資利率,并協商降低與再保理商的再保理利率價格以尋求生存和發展空間。
三、政策建議
2020年,突發的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造成較大沖擊,國內不少中小企業都面臨供應鏈資金緊張問題,存在生存艱難的情況。國務院適時部署引導金融系統進一步向實體經濟合理讓利1.5萬億,通過減費降稅等多項舉措切實為實體經濟減負。立足新發展階段,中國金融業以深化金融供給側結構改革為主線,持續推動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穩中有降。作為創新供應鏈金融模式之一的再保理融資,融資成本高的問題亟需解決。
(一)隨著保理業務發展及相關監管制度體系的不斷健全,稅務部門適時配套跟進相關的稅務政策
目前國家尚未出臺與保理及再保理直接相關的稅務政策,地方稅務機關在再保理業務的稅務征收實務中探索了不同的稅務處理方法。比如,有的地方稅務機關將無追索權的再保理業務視同為金融商品轉讓,適用差額納稅的方法繳納增值稅;還有的地方稅務機關,直接給予轄內的商業保理公司所得稅及增值稅的稅收返還優惠政策。但是,由于缺乏統一明確的再保理稅務政策,較多的稅務機關是從保理業務及再保理業務均為發放貸款并定期向融資需求方收取利息的交易角度出發,對再保理業務按照貸款服務進行征稅且融資需求方支付的融資利息不得抵扣進項稅額,這使得原本是中小企業的商業保理公司的融資成本進一步增加。
近年來,銀保監會通過加強監督管理、穩妥推進分類處置、嚴把市場準入關及優化營商環境等系列舉措,促進了商業保理行業健康發展。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銀保監會《關于加強商業保理企業監督管理的通知》等法律文件出臺,也有力推動了保理及再保理業務朝著規范化發展,這些都為稅務部門出臺保理業務的稅收政策提供了監管基礎,建議稅務部門能夠適時跟進保理直接相關的稅務政策,協同各監管機構共同促進保理行業的健康發展。
(二)保理稅務政策出臺需考慮與現行相關政策的協調統一
2017年,財政部、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關于建筑服務等營改增試點政策的通知》(財稅〔2017〕58號),對金融機構開展貼現和轉貼現業務的增值稅處理進行了如下規定:自2018年1月1日起,金融機構開展貼現、轉貼現業務,以其實際持有票據期間取得的利息收入作為貸款服務銷售額計算繳納增值稅。財稅58號文件生效的同時廢止了財稅〔2016〕36號文件中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的轉貼現業務免征增值稅的條款。
在財稅〔2017〕58號文件發布之前,按照財稅〔2016〕36號文件規定,辦理貼現的金融機構(即第一手貼現人)對于一次性扣收的貼現利息全額繳納增值稅,當第一手貼現人將票據轉給后手的轉貼現金融機構(即第二手貼現人)時,第二手貼現人無須對轉貼現利息收入繳納增值稅(金融機構之間開展的轉貼現業務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財稅〔2017〕58號文件發布后,第一手貼現人和第二手貼現人按各自實際持有票據期間的利息收入繳納增值稅,具體來說,第一手貼現人對于票據貼現人貼現之時扣收的貼現利息,需向票據貼現人開具貼現利息對應的全額增值稅普通發票,待第一手貼現人進行票據轉貼現時,再按照貼現與轉貼現軋差后的金額計算繳納銷項稅。
較之于貼現和轉貼現業務,保理和再保理業務在服務的業務屬性上有相似之處,均為將資金貸予他人使用而取得利息收入的業務;兩者最大的不同之處在于貼現和轉貼現業務的辦理主體都是金融機構,而保理和再保理業務不僅可在金融機構之間開展,還可能在商業保理公司等類金融機構或金融機構之間開展。
為使保理商開展再保理業務時的增值稅處理更加符合增值稅的立意,建議稅務部門適時出臺相關稅收政策,參考關于轉貼現業務的文件精神,允許符合條件的開展保理業務并進行再保理的企業,按照其實際持有保理資產期間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軋差計算繳納增值稅。
四、結語
保理是與實體經濟結合最為緊密的應收賬款融資產品,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保理市場,保理商通過再保理融資對于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將發揮重要作用。2021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提出了創新供應鏈金融服務,說明國家對供應鏈金融服務在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上發揮的重要作用予以充分肯定。
隨著保理業務發展及相關監管制度體系的不斷健全,建議稅務機關適時出臺相關稅務政策,解決保理業務通過再保理渠道進行融資所面臨的由于稅務政策原因導致的融資成本過高問題,允許符合條件的開展保理業務并進行再保理的企業,按照其實際持有保理資產期間的利息收入和利息支出的差額計算繳納增值稅,以進一步促進保理業務在供應鏈金融創新中發揮更加重要的作用,持續助力金融讓利實體經濟。
主要參考文獻:
[1]朱光海,馮宗憲.保理在中小企業融資方式創新中的應用[J].Enterprise Economy.2006(4).
[2]鄭興東,曹方林.基于應收賬款融資視角突破小微企業融資瓶頸[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4(6).
[3]畢瑩,李鳴.淺析中小型企業應收賬款融資存在的問題[J].遼寧經濟.
[4]姚金樓,丁宏岳.中小企業應收賬款質押融資的實證研究[J].上海金融,2011(8).
[5]中國銀行業協會.中國保理產業發展報告(2019-2020)[R].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