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淑紅 劉海利 閆紅 石家莊工程職業學院
以信息通信技術的有效使用為重要推動力的數字經濟,引發了經濟和社會的深刻變革。我國數字經濟的崛起勢如破竹,數字經濟正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核心動力。統計在數字經濟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層面都體現著統計作用。數字經濟時代需要更廣泛、更大量、更交融、更時效、更系統的統計數據和統計信息,數字經濟統計核算體系亟待完善。
數字經濟是新經濟形態,其以網絡通信技術和數據為核心生產要素,并體現與其他產業有融合溢出效應。在傳統經濟形態下建立起來的經濟統計制度已難以適應新經濟形態,難以準確反映數字經濟總體經濟貢獻,難以為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準確信息。
2016 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寫入了“新經濟”概念。同年3 月16日,李克強曾表示:新經濟覆蓋一、二、三產業,不僅僅是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以及電子商務等新興服務業和新業態,也涵蓋定制化生產、家庭農場、股份合作社,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等,范圍及其廣泛。“新經濟統計”應以社會經濟為主要研究對象,是為滿足國家治理需要而產生的,體現的新理論、新方法及新的應用場景順應科技發展和國家經濟發展,與國家現在發展的新經濟、新基建,區塊鏈和互聯網技術等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其作用。
數字經濟時代的交換和生產活動過程遠比工業時代復雜,涉及大量免費的公共服務,促進了大量民宿中介平臺等非正式交易方式的涌現,產生著數字化金融、數字化貨幣對傳統金融強大沖擊……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導致數字經濟的內涵外延不斷拓展。同時,數字經濟活動存在信息技術化強、企業雇員少等特征,因此催生大量小型微利企業。這些企業經濟模式轉換快,企業生命周期相對短,統計監測難度增大。同時數字經濟已滲透到行業的方方面面,產生其社會經濟增加值,傳統統計核算系統無法將其囊括。同時,數字經濟與大數據的到來,引領著人類社會進入一個高效、快速、融合強的信息化時代,經濟統計分析依據大量數據,而數據往往呈現不規則、雜亂無須的特點,傳統的統計方法和手段顯得“無奈”和“低效”,無法精確對其貢獻度進行估算。
數字經濟下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三者之間存在交集,與傳統產業中存在交叉,產業與產業之間也存在融合。數字經濟統計范圍不能是“三新”規模與傳統產業規模簡單的相加。2017 年2 月,國家統計局頒布的《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以下簡稱《分類》),對“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等經濟活動及內容進行了重新界定。但其是在原有國民經濟行業分類代碼上操作,實際操作中存在一定困難,無法準確的細化統計范圍。
推進我國數字經濟統計,目的是更好的服務高質量發展。我國數字經濟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快速提升,真實、準確、完整、及時地開展數字經濟統計顯得十分重要而迫切。
數字經濟背景下,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法》《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統計分類(試行)》及地方統計制度,積極探索數字經濟統計相關制度予以專項補充。(1)明確地方的數字經濟發展現狀。調查所在區域所涉及的行業、領域、經濟發展規模等數據,便于細化相關制度。(2)在地方統計制度上應囊括數字經濟產業的所有鏈條生產要素,確定行業分類目錄。在制度上涵蓋數字經濟產業、產業數字融合以及數字經濟發展要素基礎等重點內容,其中,數字產業,涵蓋ICT 產業(計算機、通信、信息傳輸、電子設備制造、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等行業);產業數字融合(產業數據化)主要包括互聯網+行業、服務電商、貨物電商等行業。(3)制定統計調查制度。積極利用數字化信息共享平臺,構建企業行業信息數據庫,遵守“入庫、甄選、確定”的原則,依照數字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對數據庫中的企業進行甄別確定。為保證統計數據的全面性、準確性,保證涉及數字經濟的企業先入庫再細化統計調查數據。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數字經濟已悄然滲透到傳統行業,為保障對宏觀經濟決策提供準確數據支撐,如何準確衡量數字經濟規模,成為關注的焦點問題。數字經濟生產活動中涉及的產業和產品需進行細化,確定為數字經濟驅動行業和ICT 應用行業。其中,數字經濟驅動行業主要包含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等;ICT 應用行業包含電子商務產業與數字內容產業。各級統計部門需要根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有關數字經濟信息技術相關文件及《國民經濟行業分類(2017 版)》目錄,界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統計分類目錄。
目前,回歸分析法、生產法和支出法是數字經濟環境下主要統計方法。回歸直線法,適時采用一元一次回歸和多元回歸分析法來進行測算。生產法,針對電子信息技術類產業和也涵蓋了數字經濟融合部分,我國相關部門結合傳統生產函數法進行改革。支出法,麥肯錫iGDP、波士頓的e-GDP 均采用支出法。以上測算方法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結合我國積極探討數字經濟增加值計算方法是。山東濱州官網解讀了“‘四新’”經濟增加值的直接核算法(生產法或收入法)、增加值率法和剝離系數法三種方法,值得借鑒。目前我國學術界有很多大數據背景下對抽樣方法的研究,如網格化抽樣、社交網絡的抽樣、適應性抽樣、分布式抽樣等等。統計部門要采用中高端技術設備與手段,采用多樣式靈活調查收集全社會各種信息數據資源。
鼓勵和支持國家統計部門、工信部、高校等聯合起來進行全國數字經濟統計指標體系的構建,緊密跟蹤數字經濟背景下經濟統計的新問題新情況,重視對重點行業和企業的研究及指標的測算。利用大數據信息平臺,結合市場監管、稅務等部門的數據,進行動態統計數據監測,與相關部門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實現聯動式合作,全面掌握數字經濟數據,梳理年度數字經濟監測統計分析工作任務,確定經濟統計范圍及時點。同時根據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分類目錄對企業進行梳理,重點圍繞營業利潤、工資薪酬、稅金等增加值相關指標加強審核,力求數據真實反映數字經濟發展現狀。及時開展預警監測,構建起利用現代化數字技術的統計監測及指標體系。
數字經濟是經濟發展新動力,信息技術、傳統產業、基礎設施、生活方式等的產業化和信息化必將成為經濟發展主體。數據化、信息化等新技術將廣泛應用于現有的統計中。各統計部門要搭建與各職能部門、各經濟實體、各經濟貢獻單位的交互式信息平臺體系,實現調查數據采集報送、質量控制、信息交換、信息處理等的智能化、共享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