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逸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學
2018 年8 月,財政部發布了《關于貫徹實施政府會計準則制度的通知》(財會〔2018〕21 號),通知要求,自2019 年1 月1日起,政府會計準則制度在全國各級行政事業單位全面施行,中小學不再執行《中小學校會計制度》(財會〔2013〕28 號)。新《政府會計制度》采用財務會計和預算會計平行記賬法,對財務人員思維模式的轉變,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雖然各地財政部門已經將政府會計制度的培訓納入了會計人員繼續教育內容,但是在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過程中,財務管理還是面臨著很多現實問題。
部分中小學財務人員為一線教師兼職,并未體系化的學習財務知識,而且以前采用的“收付實現制”核算方式較為簡單,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將打破這種固有模式。“權責發生制”與“收付實現制”有著本質區別,這對于那些年齡偏大的兼職一線教師是一種巨大的挑戰。部分人員可能無法及時轉變觀念,這就必然導致學校財務管理出現短板。近年來,新招聘的財務人員比例雖有所上升,但仍不足以實現全覆蓋。新聘人員雖然是財務出身,但由于缺乏中小學財務工作經驗,要熟練掌握雙基礎核算模式,并完全適應新《政府會計制度》,仍需要一個不斷積累的過程。
“雙基礎”的記賬模式,意味著一筆經濟業務,需要考慮兩種處理方式,即收付實現制和權責發生制。在全新的記賬模式下,并沒有先例可以參考,這就需要財務人員運用自己的業務判斷能力進行處理,同時,“雙基礎”的記賬模式,必然帶來“雙報告”的報告模式,除了以往需要編制的決算報告,還要求編制政府財務報告,這無疑大大增加了工作量。而且,財務人員除需要完成日常工作外,還要花大量時間與精力來填報各個部門下達的報表,統計各種數據。在有限的時間里,既需要完成核算,又需要做好決策,往往很難將所有工作都做精做細。然而財務人員負擔加重的同時,待遇卻沒有提升,仍然處于全校最低,在各類考核考評中,政策往往向一線教師傾斜,財務人員沒有任何加分項,個人價值長期得不到認可,沒有發展空間,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
中小學財務人員嚴重緊缺,經常出現一人身兼數職的情況,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內控的缺失。雖然有文件要求學校至少配備兩名財務人員,然而由于編制的緊缺,學校更愿意將有限的編制用來招聘教師,并不愿意用來招聘財務人員,因此,政策很難落地,內控制度時常會變成一紙空文。而且目前中小學財務人員大都隸屬于總務處或者辦公室,沒有設立獨立科室,財務人員也無法直接參與學校重大決策,內控往往演變成事后監督,難以發揮作用。
首先,上級主管部門要加強學校財務管理意識,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適應中小學財務體系,避免生搬硬套,同時不僅僅局限于將各類文件及時下發,而應對相關文件以符合教育系統要求的口徑加以解讀,避免出現個人理解偏差。其次,財務管理工作并不是財務人員一個人的事,而是學校從上至下都必須密切配合的工作,因此,中小學校長、分管校長、總務主任等,都需要對財務管理有一定的了解,這樣,才能對財務管理工作起到較好的主導作用,自上而下地促進學校財務管理工作的規范化體系化。最后,財務人員也要加強自身學習,堅持“活到老,學到老”的原則,對于新政策新要求,要仔細研讀,充分理解,努力提高自身業務水平。
適當提高財務人員工資收入,力爭做到財務人員的收入不低于同等教師收入的平均水平。同時,為財務人員爭取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鼓勵財務人員進行職稱考試、學歷晉升考試,設定專門針對財務人員的職稱評定考核機制,暢通晉升渠道。學校領導應充分考慮財務人員提出的建議,給予財務工作足夠的重視與支持。針對財務人員隸屬于總務處或者辦公室的問題,建議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將財務獨立科室,既滿足了不相容職務相分離的要求,又為晉升帶來了可能,這種晉升激勵可以充分調動財務人員的積極性,讓有精力、有能力的財務人員從“核算型”會計轉變為“管理型、決策型”會計,將學校的整體規劃和發展目標融入具體的財務管理工作中,有序地推進學校財務管理工作[1]。
內控貫穿于學校的整體運行,這就要求中小學校高度重視內控制度建設,嚴格遵守不相容崗位相分離的原則,合理設置各部門人員及職責。在中層會議和教工大會上,對與教師息息相關的審批流程進行明確,利用校園網、工作群等及時發布內控信息,進行廣泛而有效的宣傳,使每位教職工都能引起足夠重視,而不是置身事外。打造校領導引領示范,人人積極參與的良好內控環境。同時,可以組織較為系統的內控培訓,強化學校各類人員對內控的認識,使內控制度得到更好的落地實施[2]。
綜上所述,新《政府會計制度》的實施,給中小學財務人員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同時也倒逼中小學直面財務管理中的薄弱環節,以此來促進財務管理質量的提升。中小學財務人員要深入理解新《政府會計制度》的要求,不斷提高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使新《政府會計制度》發揮更為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