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嘉偉 桂林理工大學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迅猛發展,能源資源消耗也逐年增加。過度開發利用資源,導致環境問題逐漸惡化,經濟社會和自然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保護環境,科學發展成為人類共識。上市公司作為我國各行業的翹楚,更要肩負社會責任,重視環境保護,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能夠正確引導公司承擔更多的社會環境責任,也是企業落實可持續發展重要戰略的必備條件之一。而現在多數企業只是按照政策要求,簡單披露,自身責任意識不強;當地政府部門也是由于政績評價體系原因,政策監管表面。不管是企業還是政府方面,環境會計信息披露仍需進一步發展。
我國環境會計起點晚,發展短,環境會計研究也處于發展階段。歐美國家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法律,而我國雖也有《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出臺,但是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相關的法律法規條文數量依然不夠,且與之相關的內容也不能夠適應經濟社會快速的發展。對于環境會計方面的會計準則制度還在討論實踐中,也未形成標準的會計準則。由于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沒有統一規范的政策指引,各個上市公司所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方式不同,信息披露沒有標準的可比性,各企業根據自己的想法選擇是否披露,以何種方式披露等等,不利于我國環境會計的長遠發展。
歐美國家企業的環境報告在披露前需要經過第三方審計,而我國暫時沒有相關規定,企業可以自由決定選擇披露在社會責任報告或者是環境報告書中。政府可以參考歐美國家相關標準,增加環境會計信息審計環節,對環境會計披露的相關信息,審計其是否具有可靠性,真實性的特征。而披露具有自利性,如果披露信息被政府部門所關注,則會使企業置身于政府密切監督之下,不利于企業貸款,減排等,面臨監管壓力。且特殊行業通過排放,消耗資源等應披露的信息會被竊取商業秘密,如果定量則有可能損害企業利益,但如果只定性則對信息需求者用處有限,這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提出了新的要求。
證監會劃分了16 類重污染行業,要求類分的上市公司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但是由于相關法律的有待完善和監管問題,部分上市公司的披露意識不到位,環境保護概念不強,特別是在資本利誘下,有些企業隱瞞污染事實,信息披露的真實性不能百分百保證,若有發生,則是全社會為其買單,代價昂貴,所以對監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公司財務人員相關培訓不到位,財務人員接觸環境會計較少,日常學習工作均以財務為主,環境問題不熟悉,而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要求財務人員不僅有財務專業知識,還要涉獵環境方面知識,對綜合素質人才要求較高。
上市公司在所披露的環境會計信息中盡可能的量化環境會計信息,把抽象的環境信息變成量化可視化的財務信息,比如環境資產,環境負債,環境費用等。環境資產可以看出企業對環保設施和技術的投入,不僅是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的量化也可以讓外部信息使用者做出客觀的衡量;環境負債和環境費用會影響企業的償債能力,也能看出企業改進生產,對環境保護方面的支持,對此銀行也會應予以支持。政府規范統一披露模式能夠讓信息使用者有可比性,不再讓企業自由選擇披露方式,制定相關政策方針,有序的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更加直觀的了解公司在環境保護方面所作的努力,也對企業的長遠發展有很大幫助。
不僅是重污染行業,其他行業的公司應當重視與政府部門合作,積極投身環保行動之中。企業應與銀行,還有生態環保部門合作,主動接受其監督評價。越來越多的銀行搭建綠色信貸信息平臺與生態環保部門合作,查詢生態環保部門對企業環保信息信用的狀況,比如環境表現是否受到了環保部門的處罰,了解整個行業的風險水平等等。企業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能夠讓政府,投資者和社會公眾更加全方位了解企業真實的信息,從而對企業做出更公平公正的評價。
政府應加強對重污染行業的監督宣傳教育,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打擊真污染假報告行為,增強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感,絕不能造成一個企業犯錯全社會買單的情況,保證披露環境會計信息的真實性、可靠性。企業在生產經營中也可以舉行環境保護的教育宣傳工作,加強環保意識,使企業文化中包含環境保護的意識。同時對企業內財務會計人員要進行相關培訓,在日常工作中正確看待環境會計,提高環保意識,學習環境會計的專業知識,優化知識結構,豐富理論加強實踐,讓內部財務人員轉變為高素質的綜合環境會計人才。
上市公司環境會計披露存在諸多問題,而問題產生的原因不僅有企業自身,也有政府監督制度制定等外部原因。為此綠色信貸下上市公司的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要認真分析問題,找出自身原因,針對性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