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涵韻欣 四川大學外國語學院
中式英語是一種帶有漢語詞匯、語法、表達習慣的英語變體。受到漢語思維方式或文化的影響,這種變體一般不符合英語表達的規則,且帶有明顯的中國特征。因此,許多將英語作為母語的人很難理解中式英語。但是調查顯示,大多數外國人并不討厭它,有些中式表達甚至還得到了國際官方的認可。而在中國,對于中式英語的使用問題,目前有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贊成使用中式英語,認為它是國際英語發展的必然結果,應給以寬容和肯定;另一種反對使用中式英語,認為它是畸形錯誤的英語變體,應給以指責和排斥。可見,中式英語是一把雙刃劍。本文將利用語言接觸的相關知識,對中國早期的皮欽語和當代中式英語進行分析,總結其利弊,并結合中式英語的現狀,討論未來可能的探索方向。
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中式英語是語言接觸的產物。語言接觸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語言相互接觸形成的一種特殊的語言現象,常常會導致語言發生演變,或者產生出一種新的融合性語言。
根據社會環境和后果,可以將語言接觸分為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直接接觸是指不同語言社團面對面的語言接觸。間接接觸是指在地理空間上分離的語言接觸。下文將要討論的洋涇浜英語和網絡流行語便分別產生于直接接觸和間接接觸。
洋涇浜英語是最早的中式英語,出現于20世紀初的上海租界。由于大量外國商人的涌入,當地的語言無法解決交流的問題,于是當地人便將英語與方言混合起來,逐漸形成了洋涇浜英語。它不遵循英語的語法,而是根據漢語的表達習慣和語序,將語句“字對字”地轉換成英語。例如“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以及“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人山人海)。
這樣的用法在英語中原本是沒有的,但隨著雙方的交流也慢慢融入了英語體系。類似的還有,在表示“不用謝”時用“No thanks”。這個短語的原意是指委婉地拒絕,因此這種表達在交際中就會造成一定的誤解。
在互聯網時代,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即使不方便面對面交流,也可以通過文字和語音的形式進行語言接觸。于是,便造就了許多在網絡上流行的中式英語。而相比早期的皮欽語,現代中式英語更多地運用了語言借用和語碼混合。
語言借用指語言成分的借用與吸收。比 如“dama”(大 媽)、“fenqing”(憤 青)、“mahjong”(麻將)等詞匯,直接以漢語拼音的形式轉換成了英語單詞,借用了詞語的音和義。這就是一種典型的借詞,也可以理解為外來語。
除此之外,中國網友還發明了一些通過語碼混合得來的單詞。比如,“Z-turn(折騰)和“gelivable”(給力),不僅包含了漢語拼音的成分,還加入了英語形容詞的后綴。還有一部分中式英語網絡熱詞得到了權威機構的認可。例如,被收錄進美國在線俚語網站“城市詞典”的“don’train”(動車)等,巧妙地將中文與英文混合在了一起。
中式英語是中國人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必然出現的一種語言現象,是語言負遷移的結果。英語教學的一個目的就是要糾正學生不規范的中式英語,否則長期積累下來的“中式表達”會對將來就業產生負面的影響,也不利于與外國人的溝通交流。而據筆者觀察,即使是在英語專業的大學生當中,中式英語的現象也極為普遍,甚至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作為英語學習者,我們更應該重視中式英語的問題,避免在對話和學術研究中造成誤解。
除了語言習得中的弊端,中式英語還會對社會形象造成不良的影響。公共場所的路標就常常有一些英語誤用,比如“小心路滑”被直譯成“Take care of safety,the slippery is crafty”,就會讓很多外國人費解,不但沒有起到警示的作用,還給人們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近些年出現的部分中式英語已不再是簡單的“字對字”轉換,而是融入了許多創新的元素。正如前文所提到的網絡流行語(如“gelivable”),雖然包含了漢語拼音的成分,但是單從形容詞詞性來看是符合英語構詞原則的。筆者認為,在教學中合理地利用這些中式英語的例子,實際上能夠更加清楚直觀地幫助中國學生認識到這些詞綴的用法。此外,中式英語還能幫助漢語走出國門,讓更多的英語使用者了解到漢語。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是一種文化的交流與傳播。那些被國際認可接納的中式英語,也恰恰體現了我國國際地位的提升。所以既然中式英語難以避免,我們既要看到它的短板,也應給予一些理解和包容。
筆者認為,未來對中式英語的探索可以有兩個方向。一是從構詞上,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可以通過詞匯量的積累,扎實鞏固基礎,爭取創造更多能夠被國際社會認同并使用的“后現代中式英語”(例如,“antizen”譯為“蟻族”,是把“ant”(螞蟻)加上英文后綴“izen”,用來形容80后大學生低收入聚集的群體,就是一種用英語詞匯和構詞法來描述中國現象的新型中式英語)。二是從教學上,在英語基礎學習的階段,教師就可以適當地向學生灌輸一些跨文化知識和一些英語構詞成句的技巧,這樣能提高他們的理解能力,不規范的中式英語也會得到糾正。
人們對于中式英語的評價往往褒貶不一,而筆者認為,中式英語是一把雙刃劍。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我們應該利用好中式英語這把雙刃劍,在今后的學術研究中避免不規范的中式英語,同時利用所學的知識對中式英語給以正確的引導和科學的調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形成更有利于國際間跨文化交流的中式英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