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鈺舒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統計學院在職人員高級課程研修班學員
2021 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推進鄉村振興戰略,深入開展“三農”工作,緩解新時代社會主要矛盾,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統籌推動城鄉協調發展。
隨著國家提出“互聯網+”行動戰略,大數據作為信息化發展基礎,是推動產業發展轉型升級重要抓手。通過“大數據+產業”方式,有利于促進傳統產業結構優化,有利于促進社會資源使用更合理,有利于促進社會效率大幅提升。近年在大數據信息化帶動下,人才、資金、技術快速進入農村各領域,大數據技術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提供了寶貴的歷史機遇。
2020 年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這不是終點,而是新奮斗的起點。新時代脫貧任務完成以后,“三農”工作重心將全面轉向推進鄉村振興,實現脫貧與鄉村振興的無縫銜接。
脫貧靠幫扶,振興靠賦能。鄉村振興中,更多農民將積極參與現代化農業農村建設,也將吸引更多高科技企業與資本進入新一輪農村經濟體建設。通過大數據技術將推動農業生產便捷化、農業管理智能化、農業信息使用共享化,落后封閉的農村經濟即將插上騰飛的翅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運用大數據提升農業、賦能農村,將信息技術融入鄉村數字建設發展過程。利用城市發展積累的先進經驗和成果反哺農村,縮小城鄉差距,讓農村也能享受工業化、科技化進步的紅利,實現城市與農村協同發展。
我國農業很長時間都屬于小農經營方式,主要依靠祖輩傳下來的經驗及有限的勞動工具進行生產,這造成我國農業生產規?;?、機械化程度不高,農業資源使用不充分。農業是一個靠天吃飯的行業,由于農業市場信息不暢通和不對稱等原因,常常出現“大家一哄上”的情形。通過“大數據+農業”方式,將大數據技術運用到市場預測、農業生產銷售及回款售后等各環節,打造智慧農業,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
脫貧攻堅過程中,農村許多領域已開始使用大數據技術。進入鄉村振興階段,大數據使用場景發生改變,實際運用中也面臨新的困難和挑戰。
我國許多農村地區地理偏僻,公共基礎設施落后,產業發展根基薄弱,農村數字化平臺及信息系統整體規劃性較差,對農業發展支持和幫助較為有限。農村要實現現代化建設必然離不開數字平臺搭建,這需要政府給予政策和資金的大力支持,對農戶進行專業培訓,才能充分發揮農村數字平臺的作用。
受制于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發展空間因素影響,農村教育水平落后,農戶思想觀念保守,當地干部仍以本地村民為主,雖對農情十分熟悉,但對先進理念和科學技術了解運用不多,工作思路依靠原有經驗,工作效率受到制約。目前農村急需吸引一批懂技術又熟悉農情的優秀人才,通過引入“智庫”,打破農村人財物封閉局面,縮小城鄉在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差距,先富帶動后富,推動農村人才與科技的進步。
自古以來我國是農業大國,要實現農業現代化,種子自控是基礎。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我國種子庫很重要也是必要,這關乎13 億人口吃飯問題。近年來各行各業大數據泄露情形時有發生,農業行業數據泄露更不能忽視,要把農業發展大權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因此,如何規范采集并使用這些數據,就需要國家對大數據主管單位及使用場景進行明確,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保護行業數據,審慎推行數據商業化,嚴格監督使用過程,嚴懲數據泄露的行為。
目前農業行業積累了海量數據,由于各地區氣候環境略有差異、種植品種各有不同、當地農戶收集處理生產、銷售、預測各環節數據的方法各有千秋,這就造成不同地區和單位開展數據檢驗時,數據統計口徑和使用標準不一致,進而影響數據分析、預測及共享,建議國家相關部門出臺數據標準化的統一口徑,降低數據使用及分析的資源浪費。
利用“5 年過渡期及四個不摘”的政策要求,在現有制度及流程不變前提下,嘗試推廣農村政務數字化,建立數字政務平臺,優先在教育、醫療、務農務工等民生領域開展應用。如通過大數據技術建立農村地區學生電子學籍及電子檔案,完善各校學生管理系統,落實控輟保學工作要求,務必保證脫貧家庭義務教育階段的適齡兒童少年“有書讀”。其次,為解決農村人員“看病跑斷腿、費用大如山”問題,有效實施分類資助參保政策,在工作開展過程中可運用大數據技術,將現有參保人員名單與曾被列入建檔立卡人員名單匹配,引導脫貧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全部參保;同時提升完善鄉鎮醫療機構電子化診療辦公程度,將醫療衛生、公共衛生及衛生監督三大體系統籌管理。
針對脫貧地區應健全防止返貧監測機制,以原有建檔立卡信息數據為基礎,利用大數據技術建立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臺,通過對兩項數據共享和比對,動態監測脫貧人員工作、生活狀態,為教育、醫療衛生、應急管理等部門提供監測預警信號。同時還可將防止返貧大數據監測平臺嵌入當地數字政務系統,建立健全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當出現不良情況苗頭時,可由政府組織專人實地了解真實情況并采取針對性幫扶措施,防止脫貧人員重新返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數字農業創新發展離不開大數據、區塊鏈、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各地政府可以與農業上市公司、農業研究院、農業大學等各類科研機構開展學習交流活動,促進數字農業領域“產學研”合作,以資金、技術入股等方式參與鄉村振興建設。借助外部的財庫和智庫,有效整合當地農業資源,引入國內外優秀農業生產管理經驗及創新模式,搭建集“氣象環境、農業資源、生產管理、市場銷售”為一體的多維數據平臺,實現為農業生產提供預警和前瞻性、為農業資源管理提供高效性,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性的作用,最終達到“把產業引進來,讓農產品走出去,使農民富起來”的目的。
推動鄉村振興,實現農業現代化和信息化發展需要大量高科技人才,人才的來源一方面可以對現有農戶、農業經營主等進行現代化農業理念的灌輸,加強相關專業技能培訓,幫助他們提升信息技術理論知識的理解和實踐能力。通過這種方式可以培養一批既熟悉本地農業發展情況,又掌握大數據信息技術的復合型新農民。另一條人才輸入渠道,建議加強與農業高校和農業科研院所合作,培養定向農業專業畢業生,招收愿意服務鄉村振興發展的選調生,鼓勵具有大數據專業技能的大中專學生返鄉創業、科研人才下鄉駐扎等。通過引入人才的新鮮血液,為農村振興注入新的活力。
鄉村振興除了人才、物資、技術的投入,最不能忽視的還需要大量資金支持。傳統金融機構物理網點局限于服務線下的方式已不能滿足農村經濟快速發展,借助“金融+大數據+鄉村振興”方式為鄉村振興帶來全新發展路徑。金融機構可根據客戶交易習慣結合互聯網技術,根據農村農戶生產特點,開發助農扶農產品,如針對農機具采購的小額貸款、農戶個人信用貸款等。還可開展供應鏈金融服務,將農戶生產的各類原材料與全國大型農業企業供應需求連接起來,打造電子商務云平臺;為當地特色農產品提供專項金融服務,鼓勵農貨出山;為農業重點企業開展互聯網綜合金融服務,從生產—銷售—回款—再投資提供一站式服務。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大數據技術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全新場景和方式,提升了數字經濟與鄉村振興發展的融合深度,為實現鄉村振興提供了強有力支持。現階段實踐過程中雖存在諸多不完善情形,但推動鄉村振興,打造農村現代化是我國實現國際國內經濟雙循環的重要一環,也是對鄉村歷史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肯定,我們須立足國情農情,加快農業產業發展,推動農村全面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