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惠 濱州市公共資源交易中心
一方面,做好農村產權交易工作,能夠提升農村集體資產流動速度,有效釋放農村經濟活力,進而有助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受多種因素限制,廣大農村地區所蘊藏的各種經濟資源長期處于“沉睡”之中,大量潛在資源流動受到諸多限制,內在價值無法得到充分發揮,造成農村經濟發展活力出現嚴重不足。農村產權交易工作的有序推進,能夠突破城鄉間的資源流動界限,提升農村產權的流動性,拓展農村產權的流動范圍,逐步“喚醒”農村的經濟資源,真正實現農村經濟資源的優化配置。將農村產權的流動范圍擴大到本集體經濟組織之外,有助于外來資金、先進技術以及人才的引進,促使更多農民擺脫土地束縛,將自有產權變現并用于個人職業發展,對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和城鎮化發展進程都具有重要意義。
另一方面,做好農村產權交易工作,能夠改變農民弱勢地位,促進農村產權保值增值。在過去的很長一段時間,農村產權的交易范圍只局限于本集體經濟組織內部,農村的產權處置主要依賴于親朋好友介紹,交易范圍的狹窄及交易對象的單一導致農民在產權交易中處于弱勢地位。農村產權交易工作的規范有序性能夠從根本上扭轉農村集體資產“貶值”的不合理局面,讓農村集體資產的真實價值充分發揮出來。同時,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構建為農村產權處置提供了新的信息發布渠道,在這一平臺上,產權持有人擁有了更多選擇,交易范圍得到拓展,特別是經過市場的充分競爭,土地等資源的交易價格大幅度提升。此外,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的規范運作,將為產權交易參與主體創造更加公平、公正的環境,很大程度上維護了農民的利益、改善了農民的弱勢地位。
農村集體資產來源較多,很多集體所有房屋、廠房、門面都無法辦理有關合法手續,造成了農村集體資產的價值無法評估。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和所占份額無法準確確定,在一些特殊人員分配資格的確定上十分困難,容易引發農村集體資產分配的矛盾糾紛,造成處置交易困難。
一般來講,監管應當貫穿于農村產權交易的全過程,包括事前監管、事中監管及事后監管。實際上,農民在產權交易中所關心的重點是成交價格,至于交易后的用途等問題則鮮有顧及,于是便形成了重視事前、事中監管,忽略事后監管的局面。以土地產權流轉為例,當農村土地流轉后,那些取得土地使用權的企業只看重眼前利益,徹底改變原有土地的用途,如在耕地上建辦公樓、餐飲店或者農家樂等,忽略了土地的可持續開發與利用問題。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工作的持續開展,耕地面積出現大幅度降低,在對糧食安全造成威脅的同時,還給生態環境帶來嚴重破壞。
為促進農村產權交易實現規范化運行,應當盡快彌補立法空白,修改不合理限制,不斷完善與農村產權交易相關的法律制度,為農村產權交易提供良好的法制環境。要以不損害農民權益為核心要求,以不突破耕地紅線為基本原則,在明確權能歸屬、推進多樣賦權的前提下,逐步地放活經營權、落實處置權、保障收益權,以此不斷健全農村產權交易相關法律制度。目前不論是《物權法》,還是《擔保法》,都從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村產權的抵押,為促進農村產權交易,建議放寬對農戶或者農業經濟組織等主體的宅基地使用權、建設用地使用權等限制。同時,建立健全農村產權交易管理制度,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農村產權交易的主體、范圍、條件、程序、形式,以此來規范農村產權交易活動。
要做好農村集體資產分配工作,完善的農村集體資產管理制度是前提。在“三資”日常管理上,要有針對性的制定財務預決算制度、農村集體建設項目管理制度、資產資源租賃出讓制度等制度,把每一項制度落到實處。在縣區級層面上,成立農村集體資金資產資源管理工作領導小組,主要負責農村“三資”監督管理工作的協調、指導、督促、檢查等工作。
加快建立完善農村產權交易市場,重點推進縣區農村產權交易場所、人員、設備和經費落實,實現與各級農村產權交易平臺互聯互通,資源共享,不斷拓展服務功能,盡快建設成為信息發布、產權交易、抵押融資、產品營銷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進一步規范農村產權交易行為,規范交易流程,實現農村產權交易范圍全覆蓋,杜絕場外交易和暗箱操作,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成立專門的監管委員會,負責對農村產權交易進行監督與管理,包括產權資源整合、扶持政策制定、市場主體培育、交易風險防范、交易糾紛處理等等內容。監管重點既包括交易前的產權確定問題、交易中的合同簽訂及產權變更登記問題,又包括交易后產權的開發利用問題。唯有實施全程監管,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違法違規交易的發生,有效規范農村產權交易市場秩序。
當前,農村產權交易面臨諸多問題,建議盡快明晰產權歸屬,加大對產權交易整個過程的監督與管理力度。為農村產權交易主體提供配套服務,并完善相關的風險控制機制,有效規范農村產權交易活動,提升農村產權交易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