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 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安徽分公司
在全球化時代的大背景下,不同文化的交流愈加頻繁,地域之間的差異性逐漸縮小,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地域性受到廣泛關注,如何重構地域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是當今重要的議題。建筑與人類文明發展息息相關,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的重要體現,是傳承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其場所屬性對重構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文化,指的是人類在日常生產生活過程中發明創造或者通過學習而獲得的事物。地域文化,則指的是人類在不同地域環境中創造出來的具有當地特色的文化。在我國,地域文化指的是在不同地域內,傳承至今且內涵與意義依然十分豐富的傳統文化,是某一地域的人與當地環境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結果,例如歷史文脈、文化習俗等。這些地域文化都有著濃厚的地方性特色。我國是一個地域廣博的國家,在上下幾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56 個民族。這56 個民族的發展,使得我國的地域文化具有了多樣性與豐富性的特點。首先,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獨特性,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地域文化,代表著當地人獨一無二的自然與人文特點,蘊含著其他地方所沒有的文化精神。其次,地域文化具有一定的歷史性。每到一個地方,提到地域文化,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當地的歷史,例如歷史人物、歷史傳說等。
在同樣的設計方案中使用不同的材料也會使成品給人帶來的感受也不同的,就比如在使用木材作為原材料時會讓人有種暖色調的感覺,會有種家的溫暖,使用金屬材料則會給人一種冷色調的感覺。所以在將材料符號使用到室內設計時,應當考慮結合材料本身的特殊性。對于古代時期,由于交通運輸都不發達,有許許多多的材料無法進行運輸,或者運輸過程中消耗資金太大,就導致在古建筑中一般是利用周圍的材料進行建設,所以也就導致古建筑有著地域性的特點。不過現在,由于交通運輸方面發展迅速,這就使建筑材料的運輸就比較方便快捷,在進行室內設計也就可以跨越地域性的特點。
從學術角度上來看,建筑意象屬于一種能夠在建筑空間中體現出來的潛意識形態,這種潛意識形態整體呈現出了較為抽象的特征,但是在建筑的內在體驗中又能夠真切感受到。對于中國傳統文化,建筑美學思想主要表現在陰陽平衡思想與虛靜結合思想上,這也是建筑意象應用的重要出發點。陰陽是我國古代哲學基本思想之一,對古代建筑美學起到了十分關鍵的影響,在建筑中體現出易道精神與陰陽平衡觀念,是很多建筑所參考的重要建筑意象,如成都錦城的“易園”。而虛靜在古代道家美學中始終占據著重要的美學理念地位,更對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一般來說,在現代建筑設計中,虛靜思想的融入,需要充分體現建筑的空靈之美與逸動結合之感,從而能夠給人們帶來豐富的文化信仰內涵,例如四川的鹿野苑石刻藝術博物館,在人們建筑空間欣賞中展現出了佛陀形象與宗教文化信仰,從而能夠從建筑方面深刻體現出當地宗教相關的地域性文化特征。
建筑設計是一項綜合、復雜、循環和往復的構思過程,涉及結構專業、力學專業、電力電信、給水排水、采暖通風、室內裝潢等多工種多專業,建筑創作需協調、對接與融合與各個專業的整體關系。華南理工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依托高校大土木、電力和環境科學等專業學科優勢,充分利用華南理工大學亞熱帶建筑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設備與技術,系統協同建筑、結構、設備、材料、綠建、智能化等相關專業,構建多專業信息共享交互平臺,促使建筑創作中,各專業人員在同一平臺上針對具體問題協同攻關,開展方案比選與優化,通過多專業協同與技術集成形成創新方案,突破技術瓶頸,取得創新成果。
基于復合要素的表皮設計通常會以地理或文化要素配合氣候要素展開,兼顧意境表達與使用價值,從多方面契合環境因素,地域性特征更加凸顯。值得注意的是,復合要素的設計方法并不代表各種手法的簡單堆砌,需要在設計中找到一個平衡點,使得幾種要素之間相互促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傳承和發展的根本,如果丟掉了,就割斷了精神命脈。”為了推動優秀地域文化的發展與創新,需將地域文化和高校建筑相結合,使地域文化轉為建筑語言,為建筑注入靈魂,賦予的文化底蘊,延續精神命脈。因此,建設地域性高校需要剖析地域文化組成要素,考慮當地自然地形條件,同時建筑空間布局融入地域特性,建筑造型和建筑材料注入地域文化符號,實現建筑與地域文化和諧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