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銀香 珠海市斗門開放大學
2020年春季以來,非接觸服務新模式與新產品不斷涌現,“非接觸經濟”顯示出強大的成長潛力。如今,“非接觸經濟”是否能延續發展,是否能成為大灣區新的經濟增長點,值得研究和探討。
“非接觸經濟”簡單地理解就是不需要人和人見面就能完成的一些經濟活動。這種不見面就能完成的經濟活動在2003年的就已經出現。2003年以后,非接觸經濟主要以電子商務的模式溫和發展,并沒有朝預期的方向延續。2020年“非接觸經濟”又得到進一步催化。
一是非接觸服務融入日常生活。“非接觸”是抗擊病毒最簡單最有效的方法。為了保護健康和生命,人們將更多、更主動地接納“非接觸”的生活方式,如:非接觸訂購和支付、配送等;由非接觸日常生活方式帶出了“云”消費模式;進而“智慧城市”“遠程問診”“遠程辦公”“在線教育”“線上招聘”“網上政務”等新型服務和辦公模式不斷涌現,并且迅速融入日常生活。
二是信息技術和信息產品不斷研發和面市。高速通暢的網絡及5G技術的研發應用保證了“無接觸”活動快捷高效地開展,各種APP、微信小程序和二微碼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大數據查詢及精準檢測保證了人們的安全出行和移動路線監控;機器人和無人機等高科技產品投入使用代替人工;高端醫療器械的研發和“隔離”新型材料及醫用防護用品投入抗疫一線使用等等。這些信息技術和高科技產品都有效地阻擊病毒的傳播,并有效地保證了災后人們日常生活和經濟的盡快恢復。
三是網絡金融服務日益提升和完善。火熱的非接觸經濟活動需要網上支付和網上融資相匹配。網上金融渠道創新、服務流程優化、產品適配等多個方面有效地助力了非接觸生活方式。
四是高智能非接觸產品不斷生產制造。機器人、無人機、非接觸式測溫儀器等高智能產品和“人體隔離”的相關產品及新型材料等等的生產制造,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促進了“無接觸”產業鏈和供應鏈的快速有效形成。
一是產品數字化和長尾化。原來依賴于物理介質的產品因互聯網的出現轉變為數字化產品。例如,電子書報、在線音頻、在線視頻等。互聯網上商品可以全方位動態展示,容易吸引用戶的眼球;同時互聯網打破了地域范圍限制,可以服務于全球用戶,使得“長尾”商品的經營企業可以主動獲得更多的客戶。
二是服務線上化和智能化。現代網絡信息技術給商品體驗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例如,電商平臺通過圖片、視頻、VR虛擬現實等形式詳細展示商品,用戶評價反饋真實直觀,直播帶貨以實時互動的形式全方位展示商品信息……總的來看,用戶體驗極大程度實現了線上化。計算機系統的運算和存儲,大數據云共享等,可以迅速分析用戶需求并做出快速響應,根據用戶已有使用習慣或特定指令,提供個性化和定制化的服務,實現“智能交互”和“千人千面”。
三是支付脫媒化。在信息技術的支持下,不僅線上購物可以實現非接觸支付,線下購物也可以實現非接觸支付。利用金融科技,支付不再依賴于現鈔、支票或信用卡等實體媒介,以指紋支付、刷臉支付、數字貨幣等為代表的新型支付方式逐漸崛起并推廣。
四是要素共享化。非接觸經濟使經濟活動從線下轉向線上,土地、勞動力、技術等傳統生產要素的投入不再受地點和時間的限制,擴大了它們的共享程度。數據作為一種新型生產要素,天然具有共享化的特征。要素共享化提高了經濟的共享程度,擴大了社會福利。
五是貿易載體擴大化。數字化平臺集成了各種功能,可以為入駐平臺的供應商提供低價高效的算法、算力和應用開發服務,支撐它們提供“非接觸”服務。這樣使許多經濟活動從線下轉向線上,過去受制于時間和空間而無法進行貿易的產品和服務變得“可貿易”了。
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新基建’的興起提升了“非接觸式”經濟供給能力,如今“非接觸經濟”發展空間更大。因為“非接觸經濟”激活了數字技術的潛能,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發展思維被廣泛采納。企業開始摸索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探尋新發展方式和路徑。隨著“非接觸”相關的消費需求走高,隨著5G的落地應用,供給和需求之間也將有更精準的對接,并不斷完善著非接觸物流的架構體系,滿足需求的能力越來越強。
廣東特別是珠三角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素有“敢為人先”的歷史傳承,充滿活力和原創的靈性。這種歷史傳承決定了改革開放40年來,廣東始終以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勇氣和魄力勇立改革開放潮頭。從設立特區到引入第一家外資企業,從開啟證券市場到實行股份制……廣東就是憑著“摸著石頭過河”的膽識,一步一步在全國走向“率先”。這種“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決定了大灣區思維方式和創新理念走在全國前列,大灣區發展“非接觸經濟”具有先進的理論基礎和敢想敢試永立潮頭的勇氣和干勁。
作為國內第一個充滿活力的世界級城市群,大灣區優勢非常明顯,擁有全國兩大特別行政區,兩大特區,三大國家試驗區,經濟總量超過10萬億,人均GDP也遙遙領先全國,金融、制造、通信等多個產業處于中國產業鏈的頂端。2020年《財富》世界500強發布 21家粵港澳大灣區企業上榜。大灣區創新、創業、創造環境,吸引全球的人才。從2017年到2020年7月,粵港澳大灣區在線職位處于持續增長中。2017年、2018年、2019年該灣區在線職位同比增長分別為60.97%、40.91%、30.38%;2020年1-7月 比2019年同期增長34.12%。大灣區的中高端人才需求三年多來都處于較高增速。
當前,新基建項目正在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各地新的經濟增長極和高質量發展引擎。在深圳,首批新基建項目共計95個,其中,5G基站累計建設數量超過4.6萬個,已實現全市區域5G獨立組網全覆蓋。在廣州,廣州港建設5G智慧港口,采用物聯網感知、5G、大數據、云計算等先進技術,打造全港區作業自動化模式。在珠海,橫琴先進智能計算平臺項目正加速推進。大灣區蓬勃發展的新基建夯實了“非接觸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基礎。
“非接觸經濟”要高質量持續地發展,客觀上要求必須在技術上使生產活動保持高度的統一和協調一致。這就必須通過制定和執行許許多多的技術標準、工作標準和管理標準,有統一標準規范,無接觸的供應、生產、銷售、服務等各環節都能有機地聯系起來,經濟活動才能有條不紊地開展。同時有了統一的標準規范,企業才有向線上轉型的標準,才能促進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電子政務等規范地開展和評估。
非接觸新經濟加速產業賦能的同時,網絡安全事件頻發也讓非接觸新經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依賴多種信息技術的融合應用的非接觸新經濟,在云基礎設施、網絡接入、終端、智能硬件以及數據傳輸和訪問層面都存在一定的脆弱性,易被黑客攻擊導致經濟損失和數據泄露風險。針對非接觸經濟的網絡安全風險治理,需借助由法律、管理和技術三重治理手段構成的保障體系加以有效應對。
“非接觸經濟”會產生結構性失業,而且這種壓力會越來越大。一方面,傳統的勞動密集型行業大部分職工必須下崗;另一方面,一些高科技高智能產業、行業對技術型人才需求不斷增加,大量下崗勞動力不適應形勢的變化,結構性失業將會大量存在。因此,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和操作方案,有針對性和時效性地開展轉崗轉業培訓,提升這類人員的職業技能,從而緩解“勞動力被資本替代”的勞動力結構性失業壓力。
“非接觸經濟”是更高質量滿足人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也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興產業的客觀要求和歷史選擇。大灣區發展“非接觸經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緊緊抓住機遇,加速相關行業的信息化、智能化建設,推動科技創新,定能實現大灣區戰略定位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