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焱 中國人民大學 商學院
黨的十九大順利召開以來,各國有金融企業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中國工商銀行緊跟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的步伐,不斷提高服務實體經濟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能力與要求;中國農業銀行始終高舉服務“三農”大旗,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和精準扶貧任務。郵政儲蓄銀行主動精準服務國家戰略,加快綠色金融發展。國有金融企業始終秉承自身的社會責任,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但在發展與改革的過程中,國有金融企業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國有金融企業上市公司的股權大多較為集中,管理權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國有金融企業大多實行“管人管資產管事”的管理授權機制,即政府進行自上而下地垂直化管理,股東會、董事會、監事會之間彼此相互監督制衡。但目這樣的管理模式導致國有金融企業缺乏“人格化”的股東,監督權責界限不清晰,在上級下達命令時,容易出現下級權限不明晰,無法有效執行的情況。同時,在國有金融企業內部審計機制和預算機制尚不明確,沒有形成統一的執行標準,審計部門和相關被審計單位之間的關系復雜,在審計過程中,缺乏相關的監管制度,在產生問題時,缺乏責任人,難以區分相關審計人員的職責權限。
國有金融企業薪酬體系仍然是傳統的“大一統”形式流程,缺乏彈性,難以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現實需求,同時缺乏本身的特色未對相關薪酬制度進行調整,與企業新時代的發展戰略難以匹配。對于主業處于充分競爭行業和領域的商業類國有金融企業而言,造成董事會和經營層的薪酬與行業對標企業相差過于懸殊,無法體現按貢獻分配的原則,嚴重影響員工的工作積極性。近些年來,國有金融企業普通實施“限薪”“降薪”等舉措,加之員工持股、節假日福利等有關福利的弱化,而相關個人所獲獎金獎勵也歸企業所得,使員工未能得到相應的精神和物質激勵,造成了部分人才流失。薪酬體系是國有金融企業管理模式舉足輕重的組成部分,合理的薪酬制度對于促進員工工作積極性,吸引新興的優秀人才都有著重要的意義,而目前國有金融企業在獎金激勵、按貢獻分配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黨的十九大明確指出了國有金融企業服務實體經濟、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和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風險等歷史任務,這就意味著國有金融企業的管理改革勢在必行。但由于國有金融企業由國家直接控股,市場化程度低,監管體制改革和企業管理改革難以同時開展,行政干預過多,企業與政府權責不清,管理權過于集中,部分人員權力過大,但確缺乏相應的監管部門,監管機制流于形式,監督人員未貫徹相應的監管政策和措施。與此同時,國有金融企業的退出機制尚不健全,缺乏相關的法律約束。盡管《商業銀行法》《存款保險條例》均對銀行破產后果給予規定,但實際操作起來很難實現逐一對應。金融法律體系尚不完善,對于金融犯罪的判罰較為模糊,對于相關監管人員違法犯罪的追責法律尚不明晰,亟須完善。
國有金融企業的發展改革與社會經濟、民生等方面的發展息息相關,黨的十九大召開以來,國有金融企業改革已進入深入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金融是國家重要的核心競爭力,要深化金融供給側改革、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就當前國有金融企業發展改革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以下是筆者提出的國有金融企業管理創新策略。
新時代堅持黨對一切工作的領導,黨組織應為國有金融企業的第一代理人和扮演“人格化股東”這一角色,除黨委書記外,其他職位可適度進行市場化改革,依據國有金融企業的發展戰略和實際崗位需求,采取競聘、選任等方式不斷完善人才選拔方式,建立國企職業經理人制度,不斷推動“管資產”向“管資本”的轉變。由于國有金融企業地位和性質的特殊性,應對職業管理者進行契約合同和相關的專業化管理,同時在董事會下設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等,擴大外部委員會的占比,并鼓勵外部委員會通過合理的市場化機制進行良性競爭選舉,明晰內部委員會和外部委員會的權利和職責,保證各委員會的獨立性、權責分明、上行效。建立社會主義特色的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保證國有金融企業在經濟、社會、政治等方面責任的統一,同時推進產權機制改革,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的市場化改革。
發揮市場在國有金融企業人力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讓市場在人力資源的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施行總額預算控制與按貢獻分配的薪酬機制,打破“工資剛性”,建立健全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不斷優化薪酬制度設計,采用多元現代化的工作崗位評價,確立團隊激勵為主的薪酬計劃,探索企業員工福利管理新形式。依據相關的法律法規,推進員工持股的改革與推進,全方位改革國有金融企業的薪酬機制和激勵機制,增強各級職工的積極性,同時,實行獎金激勵機制,完善績效考核制度,建立健全多層級差異化的績效考核方式,對工作表現突出的員工給予合理的物質和精神獎勵,包括開展榮譽表彰會、發放激勵收入等舉措。適當委托第三方考核機構對相關部門的工作進行考核評價,推行“內部+外部”相結合的考核機制,結合不同地區,不同企業功能,不同國有金融企業的發展戰略和現實需求,對不同職級、不同崗位的員工實行差異化考核管理。
建立健全責任追究機制,預防金融企業腐敗,防范化解金融風險。堅持推行紀委巡回監察制度,國有金融企業應設置獨立的紀委辦,保證紀委辦公室的獨立性、中立性,紀委辦直接向黨組織和股東匯報工作,由黨組織任命相關的紀檢監察干部。構建全面立體的金融法律體系,建立健全國有金融企業退出機制的法律法規,明確相關監管人員的權力和職責,嚴厲打擊金融違法犯罪,推動相關的金融犯罪法規政策的出臺,讓國有金融企業的管理改革有法可依,促進金融反腐倡廉格局的建立。提升外部審計的比例,不斷優化人才結構類型,引進和培育相關的法律法規、審計稽查、內控風險人才,組建專業的人才隊伍,探索更加標準化的審計監察標準。提升國有金融企業改革與金融監管機制改革兩者的匹配性,穩步推進兩者協調改革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