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昭環 廊坊市工傷保險管理中心
近年來我國的社會保險體系不斷完善,但仍有一些不法之徒利用體系的漏洞,弄虛作假,挪用、擠占社保基金案件頻發,貪污、瀆職犯罪屢禁不絕,嚴重威脅著社保基金安全。對社會保障基金的監督管理仍然存在著局部地區違規操作、相關法律法規不健全、監管制度建設滯后等諸多問題。
現行關于社保領域的法律、法規在社保基金監管領域仍然存在法律缺位,無法比較全面的適應新時期社保監督管理狀況,給基金監管留存的空白區域較多,可操作性不強。
社保基金監管人員缺乏足夠全面的知識儲備,對社保基金監管技能掌握不全面,人員素質是否滿足監管崗位要求未進行有針對性的具體指標評價,其認識水平的全面性和監管能力的有效性都可能給社保基金監管工作帶來不確定性。
一方面多方監管的各主管部門間缺乏有效的協調機制,這必然導致重復監管和疏漏監管并存。另一方面多方監管部門對于監管的內容、范圍、所查出的違紀違規問題等信息沒有充分交流和信息共享,導致社保基金監管陷入各自為政、流于形式。
缺少統一的社會保險基金監管聯網數據管理系統,相關的應用軟件局限性較大,部門間、地域間信息不能共享,各自為政現象較為嚴重,統籌層次不高,實際監管效率不高。
近年來,各地先后出臺了社保基金監督檢查、社會保險經辦風險管理專項行動等一系列以社保基金監管為核心的專項活動,這也是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圍繞“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總要求。筆者作為基層社保工作者,參加這些專項行動,結合工作實際對社保基金監管問題進行了初步探析。
加強社保基金監管的法律制度建設是社會保障、財政、審計等社保基金監管主體正確行使其監管職責的根本保證。要借鑒發達國家制定社保監管法規的先進經驗,制定完整配套、有較強可操作性的監管法律法規,不斷完善社保基金監管程序,推動社保基金監管由消極監管走向積極監管。樹立社保基金監管框架,以立法的方式明確各級主體機構的責任、義務和規范流程。
整合現有社會保險監督管理信息系統,充分利用科技進步和大數據優勢,注重吸收寶貴基層實際工作經驗,橫向實現人社、稅務、銀行、財政、公安、民政、住建等系統的互聯互通,最大化實現數據共享,著力構建基金監管的預警系統,提高監管決策水平。
通過各種有效途徑提高社保基金監管隊伍素質是其人事工作的關鍵。方法有:橫向交流,也就是不同區域的社保基金監管部門對工作中的亮點和弱點進行交流,相互溝通,在交流中促進管理水平的提升;縱向交流,上級監管機構與下級監管機構進行信息交流,針對監管中的薄弱環節和邏輯弱點進行強化式的交流,以達到提高監管短板水平的目的;外部智力引入,邀請國家智庫專家、社保部專家、大學相關專業教授等外部智力到經辦機構和監管機構傳道受業解惑,并進行業務交流,充實智力大腦。
各級社保經辦機構應建立一套比較完善的組織機構控制制度,包括重大事項集體決策、內部控制、內審監督、崗位權限管理、基金財務管理等制度。科學合理設置財務、業務、稽核(風險管理)、信息技術等崗位,嚴格確保不相容職務相互分離。根據每一項業務的風險點,關鍵部門、關鍵環節和關鍵崗位,明確責任到人,實行多級審核、多級秘鑰支付,層層強化考核,形成有效的制約機制,確保社保基金安全。
要不斷加大社保基金信息披露制度,推進社保基金監管工作公開化,市場化,澄清模糊意識,讓更廣范圍群體、參保人員、機構了解、參與到社保基金監管工作中來,提高其參與社保基金監督意識,有效促進社保基金監管工作順利開展。
同時強化稅務、財政、審計、群眾監督和新聞輿論監督等,形成多部門聯動,社會各界廣泛參與,以形成監管合力,齊抓共管的良好監管局面。
借助數據庫集群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人體生物識別技術、數字通信加密技術、區塊鏈技術、數據庫檢索技術、大數據挖掘分析技術等一系列先進現代科學技術,對各級業務前臺采集的參保單位及人員信息進行數字化管理。所有被監管的業務事項均得在線化辦理,辦結后事項自動生成電子檔案。基金監管機構對這些電子檔案的調取、審查、監督等意見均獨立生成監管電子檔案。
社保案件直接破壞社會保障體系的物質基礎,使得社保基金被違規侵害,增加社會不穩定因素,最終則由國家財政兜底。因此,必須加大對此類案件的查處和打擊的力度,有法必依,執法必嚴。
社保基金的監管不能一蹴而就,必須建立長期有效的監管機制,必須要在思想認識上提高重視程度,必須配備能力素質過硬的監管隊伍。同時監管責任一定要明確,處罰力度一定要加強。只有這些工作得到切實落實,才能提高社保基金監管工作的效率,有效維護社會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