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婷 西南財經大學
隨著商業銀行高速發展的背景下,為了充分提高商業銀行貸款的業務質量,必須要高度關注對客戶的性質進行準確識別,通過分析判斷正確做出信貸管理業務決策,也能夠識別客戶風險,保證信貸審批工作順利開展。在目前商業銀行信貸審批主要包括經營管理,投資融資決策等多種內容,覆蓋整個商業銀行客戶的全部日常活動,也可以更積極主動對風險類別進行準確判斷,幫助商業銀行自身的信貸審批實現風險規避。
由于商業銀行所面臨的客戶類型各不相同,所以要高度關注對不同客戶風險進行準確識別,其中股權和治理結構非常的關鍵,股權是公司治理結構的重要基礎,也是股權結構的核心管理內容,實際控制人會直接影響公司的發展效果,所以要高度重視對股權結構的合理配置與判斷,加強對實際控制人的準確識別,把握通過在貸款中對公司的實際控制風險問題進行分析,避免實際控制人出現,獨斷專行,攀附官僚甚至出現轉移資產等問題,如果股東的股權結構占據整個治理結構的比重非常大。而在長期經營中出現退出的情況,不僅會給企業的經營發展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而且也會削弱企業的償債能力,商業銀行需要及時針對客戶的股權結構變動情況,準確判斷,避免出現逃廢銀行債務的風險。企業股東的國籍也非常關鍵。對于小企業客戶而言,需要確保企業自然人股東承擔連帶責任。在實際操作中如果是外籍人士且股東財產在境外,即使成功追訴債務,但也很難有效執行。此外如果公司注冊了全新的公司,并且原企業的實際控制人,以自然人的身份對新企業部分股份控制,這樣就形成自然人的股權結構,會因為原企業的實際控制人在新企業中獲得更大的利益,而撇開其他的股東新企業管理人員還可能與原企業具有密切關聯,所以大量的資金也是原企業投資引發股東內部權力之爭。此外要積極準確的對治理結構進行風險識別,例如根據我國規定黨政領導干部禁止從經商辦企業,但很大一部分官員名義上自己從企業退出,但依然通過親朋好友持股并繼續經營企業,盡管這類客戶的實際控制人是法律允許的,但其主要的運營還是依靠官員自身進行指揮,甚至會經過外部力量影響銀行自身的信貸,所以要高度重視對公司真實治理結構的準確風險,從而提高銀行信貸風險識別能力。
一個企業的經營活動能夠基本呈現出一個企業的生命特征,也是企業發展的重要載體,當前企業的經營活動主要以報表為主,通過特色的財務報表可以反映出企業實際經營狀況,即使對企業的真實技術水平和管理實力無法準確判斷,但依然可以通過企業報表來獲得企業的內部經營管理信息,在企業經營管理中貨幣資金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能夠直接體現出一個企業的短期償債能力而合理的貨幣資金也能夠增強企業的穩定性,當前在企業貨幣政策下,需要對企業的銷售收入,清償債務進行合理分析與判斷,如果貨幣資金過多則證明企業的理念以保守為主,缺乏主動發展的意識如果貨幣資金過少,則證明企業的財務政策擴張過度,缺乏足夠的穩定性,在企業貨幣資金觀測中,還應該對企業資金的管理方式進行判斷,在集團統一的現金管理模式下,對企業的可供支配收入進行分析,并且使貨幣資金大部分承兌保證金。如果個別財務管理不規范的客戶會出現民間融資的問題,致使部分資金參與體外循環,這樣也無法準確反映出企業的經營能力。國內各個銀行,進行信貸審批的流程如下:受理業務、合規審查、審批決策等。信貸政策出現的執行風險。銀行信貸政策變化頻繁,要求必須正確把握信貸審批的內涵,從而有效提高審批的執行能力。銀行信貸審批中存在政策把握不準、定位不準的情況,這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執行政策的風險。
企業投融資是企業獲得資金的主要來源,如果企業投資適當則能夠保證企業的穩定發展,如果過度負債也會造成企業財務資金崩盤,在企業投資的背景下,新的投資能夠擴大生產規模,促進產業鏈全面發展,而企業大多數的投資資金來源,如果依賴母公司或股東的自有資金,則負債壓力比較大,對于企業生產經營活動會產生明顯的沖擊,但如果依靠金融機構來解決投融資問題,則企業的資金財務壓力也明顯對企業和金融機構的長遠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在企業長期股權技術的支持下,要保證股權投資結構的風險,準確識別,要高度重視企業自身的金融貸款狀況進行識別,判斷企業在金融機構中的貸款總銷售與匹配是否合理,如果存在過度融資的問題,則需要判斷貸款的實際用途,是否出現短貸常用的異常問題。在企業財務融資管理中,還應該對企業的民間融資狀況進行準確分析,從目前來看,大部分參與民間借貸的企業都以中小型企業為主,這部分企業利潤低規模小,缺乏競爭能力,很容易使企業陷入惡性的資金循環,甚至大部分的民間融資就是高利貸,無法兌付風險。在企業風險債務識別中,要盡可能對未來產生債務的風險進行準確識別,例如對外提供擔保來滿足企業的實際發展需要。
在企業對外擔保活動開展中,要高度重視企業對外擔保是否符合總量需求,并且對企業的凈資產作為對比,判斷企業自身的擔保規模是否合理,在目前商業銀行貸款審批的過程中,需要對客戶自身的條件準確識別,采取多樣化的視角進行分析,增強商業銀行貸款的合理需求,提高企業自身的風險識別能力,增強商業銀行自身的整體發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