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藝杰 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市政建設站
會計人員的法律風險是會計人員執業風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會計人員在執業過程中因違反法律或監管要求,受法律追究的可能性,分為行政法律風險、民事法律風險和刑事法律風險,這三種風險通常不是獨立承擔的,有時是兩樣并存甚至是三樣并存。[1]
會計人員違法行為最常面臨的法律責任就是行政法律責任。新修訂的《會計法》圍繞會計憑證的取得、會計賬簿的登記、財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及會計資料的保管過程中,會計人員可能承擔罰款、不得從事會計工作的行政處罰,作為國家工作人員的會計人員,還可能承擔包括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法律責任。
會計民事法律風險主要是由于侵害國家、集體及個人的財產而需要承擔的民事賠償責任風險,是上市公司財務人員最常面臨的執業風險。當今,社會公眾最為關注的就是上市公司的財務數據,是公眾投資與否的重要指標,而會計作為財務數據的編制者,應從社會公眾利益出發,按上市公司財務制度要求,提供給公眾真實完整的財務報告,才能有效規避民事法律風險。
刑事法律責任就是犯罪,是觸犯了刑法,是會計人員面臨最為嚴重的法律風險。《刑法》制定了財務人員可能觸犯的如隱匿、銷毀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告罪、受賄罪、失職罪,被處以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或單處罰金的刑罰。作為一名財務人員,要有法律風險防范意識,有清正廉潔的道德修養,精通財會知識,熟悉掌握財務業務,對財務活動可能觸及的刑事責任有深刻的了解,才能守住職業底線,不觸犯刑法,回避刑事法律風險。
當前有些會計人員,只奔著會計從業資格去考證,沒有接受財會專業系統學習,還有些由其他人員兼任,會計基礎薄弱,自制的原始憑證不規范,對外取得的不符合要求,發生的會計業務不及時核算,填制的記賬憑證與所附的原始憑證內容不吻合,隨意變更會計核算方法,隨意調賬,不按照《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對單位的經濟活動進行核算。法律風險意識較為淡薄,財務核算、賬務設置缺乏嚴謹性,再加上責任心不強,認為“只要領導簽字了就可以辦”“錢沒進自己腰包就行”這給會計人員帶來很大的法律風險。
會計法律法規對會計人員開展會計工作具有指導性作用。當前,我國的會計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新《政府會計制度》規定要對公共基礎設施竣工驗收后要按月計提折舊,可沒有規定折舊年限,而是要求會計人員按公共基礎設施預計使用年限提折舊,會計人員僅是財務核算人員,沒有工程技術方面的知識,使得各單位會計人員核算公共基礎設施時沒有統一的標準,導致不能真實反映政府資產價值。又如《會計法》規定對認真執行會計法,忠于職守,堅持原則做出顯著成績的會計人員給予精神或物質的獎勵,但沒有從制度上給予會計人員應有的保護措施。
就當前來說,我國會計工作的整體環境比較差。雖說經濟繁榮發展讓人們提高對會計信息的重視,意識到會計人員的重要性,但只基于本單位本部門的經濟利益,整個社會都強調部門個體利益,枉顧民眾、國家的利益。上市公司為了獲得上市資格,虛增收入、財務報表造假,自己公司財富利益得到最大化,卻損害眾多中小投資者的利益。為了獲得借款,提供給債權人虛假資產、負債、收入數據。單位領導一言九鼎,授意、強迫會計人員偽造、變造憑證,做假賬,一旦東窗事發,卻以不懂財經知識為由,把責任全部推到會計人員身上。
根據相關法律的規定,會計兩大基本職能分別是核算與監督。但是就企業的實際工作來說,財務人員與企業的管理人員大都偏向于重視會計核算職能,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會計的監督職能。企業更加重視財務核算,是因為企業的負責人與財務人員認為做好會計核算工作,能夠給企業帶來更加直觀的數據分析結果,從而有利于促進企業的順利發展。所以,企業的財務人員就把大部分的時間與注意力都放在企業的會計核算上,造成會計監督職能的弱化。除此之外,會計從業人員的素質不高也是制約企業會計核算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許多會計人員僅僅是考過了會計從業資格證書,對會計缺乏一個系統、全面的認識,同時對會計法律法規的認識也不夠全面,加大了會計工作法律責任的風險。[2]
《會計法》規定會計人員依法規定進行會計核算,實施會計監督。但在實際工作中,會計核算工作越來越得到加強,會計監督職能越來越弱化,形同虛設。會計人員在單位里僅是一名普通工作人員,升職、福利都依賴領導的提攜,怎敢對領導組織進行的經濟事項進行監督,導致不能有效預防會計法律風險。
國家雖然出臺了相關法律法規對會計工作予以支撐,但這些法律法規缺乏應有的完善性和內在聯系,這使得構建完善的會計法律體系成為降低會計法律風險的有效措施。在完善會計法律體系時,將以下三點作為著手點:首先,完善會計核算細則方面的法律法規;其次,對于會計違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提升罰款金額,提高犯罪成本;最后,從制度上提高會計人員的社會地位,制定對會計工作人員保護措施,讓會計人員不再有“拿著白菜錢,操著白粉心”的觀念,此種不僅能改善會計人員的工作局面,而且還能減少領導層對會計人員的控制力度。
國家在抓經濟建設的同時充分考慮會計人員的工作環境,提高會計人員的社會地位,讓會計人員有底氣和勇氣按照會計法律法規開展業務,對授意、強迫會計人員做假賬,卻以不懂財經知識推卸責任的單位領導予以重罰,提高他們犯罪成本。社會上不再存有不會做假賬的會計不是好會計的觀念,全社會都以“做假賬”為恥,全社會呈現守會計法遵會計法,自覺維護社會經濟秩序的氛圍。
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會計行業工作也呈現出了復雜化態勢,基于此,會計工作人員就應始終具備與時俱進的思想意識,不斷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專業能力水平,而這一目標得以實現的根本措施就是對會計工作人員開展定期培訓工作,其中會計工作人員業務技能以及知識結構的完善等都是培訓過程中的重要內容,從而使其不斷向高職業素質會計人才方向邁進。此外,還要加大對會計人員道德素質方面的培養力度,讓會計人員始終以“誠信為本,操守為重,不做假賬”等職業思想實現對自身意識形態的武裝,進而保證其職業道德素質的有效提升。[3]
會計監督,是有效預防會計違法的手段。會計監督分為內部監督和外部監督,內部監督以內部審計為主要方式,單位內部成立內部審計機構,也就是會計內部監督機構,對單位日常經濟活動定期不定期進行檢查,以便及時發現存在的問題。外部監督是財政部門、審計機關、紀檢部門的審查監督及聘請第三方會計師事務所的監督,監督的內容包括督促單位建立、健全各項內部管理制度,單位執行財經紀律存在的各種問題,監管力度的加強有效避免會計信息失真、報重賬、報假賬現象。自2014以來,政府要求各預算部門向社會公眾公開部門預算和決算,從而開啟了社會公眾會計監督的步伐,調動社會力量實現對會計違法行為的有效監督,借助上述措施能夠使單位內部會計信息始終以透明化狀態呈現,同時對會計工作人員的違法行為也能起到打擊作用。
目前,我國正處于十四五規劃開局階段,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深化改革和經濟高速發展的關鍵時期,在我國市場經濟繁榮發展的背景下,會計的范圍囊括經濟發展的方方面面,會計工作的開展與創新有利于推動經濟改革與發展,會計的核算水平與質量的高低對整個社會以及國家經濟的發展具有深遠影響,因此需要提高對會計工作法律責任的認識,規范會計工作的法律責任,降低自身承擔法律風險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