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垣太 海東市平安區住房和城鄉建設局
自20世紀50年代開始,世界范圍的城市化進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數量迅速增長,城市空間不斷擴張。然而,隨著城市化發展,相應產生一系列城市問題,如城市環境惡化、城市資源匱乏、氣候與自然問題頻發、生物物種減少等。同時,城市發展現狀不容樂觀,社會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受到挑戰。現實問題讓人們開始思考正確的城市發展方向,如何在城市化進程中盡量減小其帶來的負面影響,利用生態城市理論建設生態城市成為眾多學者關注的焦點。
現階段,人們越來越了解生態自然的發展規律,因此提出了生態城市的理念。生態城市理念表明人們對于生態平衡以及人與自然之間的協調越來越關注。與以往規劃理念存在區別的地方是,生態城市的規劃理念提倡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前提下滿足人們的需要。生態城市規劃是建立在文化經濟以及社會等方面相互融合的模式上,目的在于給人們創造更加舒適的生活。生態城市是城市規劃一種全新的思想,人們在對其進行不斷的研究,同時生態城市理念也表現出了人們全方面發展的愿望以及決心。
近幾年,我國的人口數量仍舊以迅猛的增長速度逐年遞增,給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在生存需求下,人們不得不進行大面積的毀林開荒和圍湖造田活動,破壞了大量的自然植被,在亂采濫挖的經濟活動中,人們取得了一定的短期經濟利益,卻導致大自然自身的生態平衡受到嚴重的破壞。大自然的支付能力、輸出能力,難以承受人類的經濟破壞活動。大自然的承載力有限,在人口劇增的時代背景下形成了對人類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嚴重威脅。
對于城市的生態規劃建設來說,部分設計人員為了追求城市美觀忽略了植物的群落分層,在實際的建設過程中,僅僅使用單一的綠色物種,特別是對于綠化帶的建設只是一味地種植樹木而忽略了喬木與灌木等植物。另外,對于部分生態城市的規劃建設來說,過于注重對于外來樹種植物的引進,而忽略了地區獨有的樹種,很多外來引進的樹種植物無法適應當地的環境,導致城市的綠化建設受到嚴重影響,甚至會使得當地的特有樹種數量嚴重減少。因此,在實際的城市建設過程中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科學分析,選擇合適的植物種類,設計人員要加強對于當地文化以及植物種類的重視,結合當地的植物的生存環境,有選擇性地引入外來植物,加強生態城市的建設。
我國的工業化建設起步較晚,發展起點和先進的國家相比總體較低,因此面臨繁重的工業化建設任務,為了追趕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步伐,我國投入了大量的資本以推動經濟的快速增長,透支了資源環境。以高消費的資源消耗模式換取了短期的經濟繁榮,付出了環境和資源的巨大代價。工業化壓力下人們忽視了對自然環境和生態資源的保護,大量地破壞了國土資源和生態資源,偏重于經濟建設的發展,使得我國的長期性建設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工業化的建設進程與自然生態之間形成了對立的關系,城市的規劃和設計應打破這一局面,改善工業化的壓力問題,落實生態理念,重視城市的自然生態平衡。
對于城市的規劃建設來說,綠化建設是促進城市生態優化發展的重要內容,其中綠化建設不僅包括對于城市內部面積的綠化,同時也包括對于城市周邊防護林帶的建設。城市的綠化建設不單單指植樹造林,更應該是針對城市的實際狀況進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綠化建設。綠化建設不能過于統一成一種單獨的設備,而應該是多層次的綠化帶,包含大量種類豐富的綠色植被,促進城市綠化建設多元化的發展。
1.進一步完善公共交通系統,如城市公交系統和軌道交通及其管理系統。完善的公共交通系統能緩解私家車出行排污問題,同時間接減少制造業的生產量。除修建可達性高的交通線路外,還可通過推廣公共交通使用優惠政策,鼓勵人們綠色出行。
2.建立現代化的“互聯網+”智能公共交通管理體系。隨著互聯網時代到來,網絡大數據應用應與生態城市建設緊密結合。通過“互聯網+”構建完整數據庫,從而方便城市規劃管理的數據調查,在落實設計時提供準確的參考依據,使城市建設更合理。
3.優化市民步行系統及開放空間,為市民提供舒適的行走環境。生態城市建設旨在為居民提供以人為本的美好生活住區,故充分考慮市民的需求是規劃設計的重點。
4.加強“無碳出行、低碳出行”宣傳工作,通過廣告標語、活動組織以及宣傳教育,鼓勵人們優先選擇公共交通出行,減少私家車使用量。
傳統城市發展過程中,普遍是自上而下的規劃,部分地區政府為擴大自身經濟效益,忽視生態文明建設,城市居民作為城市發展的基礎支撐,希望在城市中獲得良好的生活,生活環境便是良好生活的前提。但政府為加速城市化發展,發展目標與人民群眾的需求背離,這也是政府單方面規劃產生的弊病。一般情況下,人類發展過程中對城市建設的研究并不多,但城市一直穩定發展的原因是城市內部居民關系的協調性。對此,社會群眾參與到城市化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城市規劃過程中,還需對城市進行改造,控制廢物排放及工業園區設計,此類問題均會影響到人們的生活質量,對此,政府在展開城市規劃時,還需綜合思考公眾訴求。為有效讓人們參與到城市規劃中,還需政府相關部門成員對城市居民進行引導,建立與居民有效的對話機制,引導人們認識到參與城市規劃的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現代化城市建設的規模越來越大,在城市的建設發展過程中對城市的自然生態系統造成了一定的破壞,因此,相關的設計管理人員要以生態城市理念為基礎,對城市規劃體系進行優化調整,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為我國城市的現代生態化發展提供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