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淑清 王兵 中共遼寧省委黨校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文化承載著太多的概念和內涵,旅游是人們對美好生活向往追求的需要,是當前社會主要矛盾的縮影。文化業與旅游業的融合是當代中國旅游行業發展的新機遇與新階段,也是文化和旅游行業發展的主要任務。2018年4月8日,新組建的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掛牌后,各省市的文化和旅游廳(局)也相繼成立。時至今日,雖然各省市已經完成了文旅機構、人員、業務上的融合,但能否實現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為我國新一輪的振興發展貢獻旅游和文化人的聰明才智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
文旅行業從以前的分途發展到現在的融合發展,也使文旅游行業的從業人員正處于文旅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思想上,不能把文旅融合簡單地等同于“文化+旅游”;行動上,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文旅機構、人員、業務上的合并。因此,在融合過程中依然存在思想上尚待深入,潛意識中仍然存在將二者割裂的情況。只有實現在規劃計劃、政策法規、管理體制、運行機制、機構人事、思想理念等方面的融合,才能真正地實現文旅有機融合。
隨著融合的深入,對于精通文旅產業的復合型領導和管理人才需求不斷提升。有機融合要真正實現結合本地特色的文化和旅游資源,深挖和創新文旅產品,以文促旅,以旅顯文。隨著新興科技的發展,定制化和個性化的文旅產品深受喜愛,也體現出了人們對于高質量的文旅產品的需求。因此,專業的文旅管理人才對于融合后的文旅產業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這個文旅融合發展的關鍵時期,人才隊伍建設就顯得尤為重要。
思想上的融合是需要一定的時間來完成的,可以通過深入學習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推進文化和旅游的真融合、深融合,只有思想解放了,實現了真融合,才能發揮機構改革所帶來的優勢。要實現真正的融合,在思想上,要打破文化產品和旅游產品之間的邊界,一方面,依托旅游的產業化、市場化手段豐富文化產品的供給類型和供給方式,利用旅游渠道為文化產品的對外傳播和繁榮發展搭建更廣闊的平臺;另一方面,用文化的養分滋養旅游產業,豐富旅游產品的內涵,讓更多的文化資源,文化要素轉化為旅游產品,不斷拓展旅游的空間。[1]
機構改革后,一些崗位交流變動較大,尤其是縣區局懂業務的人員不多,面臨著業務銜接不深入、沒人干活的局面。因此,合理配置行政、事業資源的配比,對工作人員的服務理念進行更新,不斷提升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由此可見,有必要對業務人員進行大規模的業務培訓,整體提升文旅系統人員的業務素質,向先進地區學習典型的經驗做法,專業的文旅人才對于促進文旅產業快速穩健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新機構必然是匹配新的制度,由于人力資源的再融合對于各市縣有一定的迫切性,應進一步明確各地市及縣文化服務中心與行政局之間的職能,進一步解除各部門人員銜接問題。因此,新制度的設計要富有創新性,要能夠正確處理好管理與服務、事業與產業的關系,既能實現有機融合,又能權責分明。
文化業與旅游業二者在功能、重點和定位上各不相同,但隨著融合的深入,文旅業迎來了發展的新契機。很多企業加入文旅資源的開發、建設、服務等項目中來,一些項目的落地也進一步推進了文旅的融合發展,但由于一些景區的管理與信息化水平不高,無法形成高效的文旅產業鏈。因此,在促進區域融合,強化市場的供給與需求,突出文化和旅游聯動發展的同時,打造把地方特色,文化資源串聯整合,推動跨界多元整合,培育多元化,全城化、全鏈條的文旅融合發展業態,形成上下結合、橫向聯動、多方參與的文化旅游新格局。
文化旅游,文化為魂,旅游為體,面向未來,在現代信息技術條件下,發展文化旅游必須堅守文化定位,把握以下方向:一是堅持知識導向,鼓勵支持優秀數字文化產品的創作和生產,打造具有豐富內涵的精神家園;二是堅持品質發展,增加高質量的研學旅游產品,創意體驗產品,定制旅游產品,提供更加精細化、差異化旅游產品和更加舒心、放心的旅游服務[2];三是堅持跨界融合,推動跨界多元融合,培育多元化、全城化、全鏈條的文旅融合發展業態,形成上下結合、橫向聯動、多方參與的文化旅游新格局;四是堅持以人為本,增強服務意識,將發展文化旅游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放在為人民服務上,提高人民群眾的旅游參與度,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滿足廣大群眾對高品質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