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高文 遼寧省沈陽市沈北新區農業技術推廣與行政執法中心
農業面源污染指的是在農業生產過程中,各類污染物在生態環境中的大范圍擴散和地膜在土壤中的殘留,從而導致了生態環境和土壤遭到了嚴重破壞。在水稻種植過程中農業面源污染不僅影響生態環境,而且也能降低水稻品質。農業面源污染已經成為農業生產的重要問題,需要十分重視。
目前來看,我國的水稻種植過程中,農業面源污染的現象比較常見。首先是有機肥施用量小(絕大部分地塊根本不施),化肥施用量大,化肥配比也十分不合理,流失嚴重、利用率低,氮肥氣化、滲透土壤導致污染環境,有機肥施用少、長期施用化肥造成土壤板結;其次是農藥施用量大且品種繁多,它的揮發、隨水流失和在稻谷中的殘留,也會影響生態環境和稻米品質;再次是秸稈焚燒會對大氣造成污染。這些現象都會破壞原有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上述問題均會引起農田內的土壤養分含量下降,水質不佳,造成農業活動附近的生態條件隨之惡化,產生不斷加劇的面源污染。不僅給鄉村的生產生活帶來負面影響,還會降低水稻等各類農作物的品質安全。
在水稻種植過程中,為減少農業面源污染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1.測土配方施肥。不盲目施肥,根據土壤養分含量及其養分豐缺科學配方,做到土壤缺什么元素就補施什么化肥、不缺不施,合理配方就能降低化肥用量且能提高其利用率,不但能降低農業面源污染,而且也會提高水稻產量和改善水稻品質。
2.增施有機肥、減少化肥用量。有機肥中有機質含量高、養分齊全,尤其含有多種微量元素是化肥無法比擬的。增施有機肥不但能優化土壤條件、能達到平衡施肥目的,也能提高水稻吸收營養的能力,使水稻的植株更好生長,繼而優化水稻質量。只有增施有機肥,才能降低化肥用量,也就減少了化肥對農業面源污染程度。
3.秸稈還田。禁止焚燒田間秸稈、稻亂和根茬,減少其在焚燒過程中產生的濃煙污染大氣。單就水稻秸稈來說,其含有諸多有機質及微量元素等,屬于天然的有機肥。實踐證明,通過翻壓及搗漿等處理手段,將秸稈施加到農田內,有利于優化土壤條件,增加土壤團粒結構,提高土壤內的有機質總量,增強土壤保水能力,繼而有效提升水稻抗旱水平。讓其腐熟還田,使其轉化為有機肥,保障農業生產的良性循環,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水源的污染源可以直接加重農業面源污染,土壤中的污染也可以向著水源滲透,對此,要進行節水灌溉,降低兩者的交叉污染,通常情況下,可以采用間歇灌溉的方式,這樣有助于水稻的水分吸收,而且減少了灌溉用水,流失的農藥殘余以及化肥元素也相對擴散較少。總之,要通過灌溉方式的調整,縮減農業面源污染的作用范圍。
應嚴格落實農業可持續發展戰略,降低農藥的使用以及各類化學物質的應用,借助生物技術和物理技術等措施實現對水稻生長過程中的病蟲管控。比如防治水稻二化螟:1、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稻桿等雜物,不給二化螟提供越冬的機會;2、利用害蟲的趨光特性使用聚光燈對它進行誘殺;3、采用性誘劑干擾二化螟的正常繁殖,打破正常的雌雄比例,從而降低幼蟲的出生率;4、在稻田中投放赤眼蜂破壞二化螟蟲卵孵化等。這些措施都可以起到良好的殺蟲效果,對環境不會造成污染。與此同時要加強執法力度,對違背綠色生態農業的行為加以管制和處罰,普及高效低毒農藥應用,提高農民農業生產的規范性。
引導農民實現水稻種植結構調整,改善水稻種植環境。推廣水稻綜合種養技術,開展稻田養殖小龍蝦、河蟹等。由于稻田養殖小龍蝦和河蟹,農民也禁止施用了高毒農藥和降低了化肥施用量,從而構建了良性的生態運作系統。
在開展農業面源污染治理工作時,農民的配合度和參與度是十分重要的。因此,首先要加大宣傳引導力度,一方面讓農民了解農業面源污染的重大危害,讓其深知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從而自發的進行整治;另一方面做好先進技術的推廣,培訓農民科學種田。其次,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對于配合實施降低農業面源污染各項技術措施的農戶,給予一定的風險補助,以更好的發揮示范效應。
綜上所述,一定要充分認識到農業面源污染的重大危害,要采取有力措施減少水稻種植過程中的農業面源污染,責任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合理利用技術優勢,全面降低農業面源污染的破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