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彥葵 浙江紡織服裝職業技術學院
18世紀后半葉,法國的貴族和一些啟蒙思想家掀起了去鄉村度假的熱潮。19世紀末德國夏季城外避暑的人群,擴展到受益于產業革命的富有階層。另外,非富階層的人們在阿爾卑斯山區度假時,為了能夠利用到較便宜的住宿設施,往往向當地的農家借宿。因此有部分學者認為阿爾卑斯山區是鄉村民宿的發祥地。20世紀后,德國社會的各階層中都有一些人每年為了夏季的避暑,選擇遠離居住地來到位于海邊、阿爾卑斯山區、中部山地的熟識漁家或農家居住2-3周。二戰時期曾經一度停滯,隨著戰后歐洲各國經濟的復蘇,進入60年代簡樸的鄉村民宿數量激增,極受低薪家庭和帶孩子家庭的歡迎。基于此德國的政府從振興鄉村和為出行者提供適宜的居住設施的角度出發,對農林漁牧等體驗型民宿給予了相關的政策扶持,有關組織規范了民宿的認定標準。
二戰后德國經濟復蘇,家用汽車的普及,交通路網體系的建立及帶薪年假制度等,為德國鄉村民宿帶來了發展機會。當時的德國帶薪年假各州規定有所不同,最低為12天。1963年政府頒布的帶薪休假法中規定帶薪年假為18天。之后德國各州規定又有所變化,70年代平均為年21.1天,80年代平均為年27.3天,90年代之后平均為年30.8天。帶薪年假天數的增多,激發了德國人度假出游的熱情。此外,德國在70年代初,提出了農村白色產業化的旅游政策,喊出了“在農家休假”的口號。這一政策的實質是反對大型旅游觀光設施建設對地域景觀和環境的破壞,倡導感受當地自然環境和鄉土文化的旅游,激發了鄉村民宿的開發熱潮。70年代德國鄉村民宿約有12,000家,高峰期據歐洲旅游委員會1999年數據統計,德國有25,000家以上鄉村民宿。2008年經濟危機后,德國鄉村民宿數量有所減少,至今大約維持在16,000家左右。
歐盟和德國政府有鄉村民宿扶持金和貸款利息減免政策,各州略有不同。德國四分之一的鄉村民宿位于巴伐利亞州,該州在20世紀60年代最早實施鄉村民宿扶持政策。對當時的民宿提供購置家具和裝修房屋的扶持金,扶持金的金額視投資方式和投資額而定。1994-1999年期間約占投資額的25%,2000年以后大多數地方,支付的扶持金約占投資額的15%-35%。另外,鄉村民宿的床位數從上限15床提升到25床。扶持金制度大大提升當地民眾開創民宿的信心。
除政府組織之外,德國還有很多非政府組織為鄉村民宿的發展提供助力。德國農業協會(DLG)從1966年起公開發行符合DLG標準的民宿名單。1972年開始頒發品質保證標識,81年以后只發布獲得標識的民宿名單。還有德國旅游聯盟(DTV)從2002年起,對符合品質管理項目的民宿,授予1~5星的等級。德國鄉村民宿及田園旅游事業協會(BAG)下屬的組織“在農家休假”聯盟,專門幫助鄉村民宿開展營銷活動,如制作鄉村民宿的推薦名單、在官方網站上開設民宿預約網頁、培訓民宿主人開設網站、面向會員推送民宿信息等。這三家非政府組織,分別從品質保證和市場營銷兩個方面對鄉村民宿給予支援。
德國農業協會最初從品質保證的視點出發,將鄉村民宿劃分為“農家、紅酒農家、農村”三類。自1988年以來,用“DLG鄉村民宿、DLG鄉村酒店和DLG鄉村簡易旅館”的類型評價法,每年對優秀的鄉村民宿進行認證,獲得認證的鄉村民宿,每3年還要接受一次審核。類型評價法能更加直觀地反映受評價民宿的具體情況,為鄉村旅行的游客提供選擇的依據。3年一次的重審,又起到了督促和警醒的作用。另外“在農家休假”聯盟按照民宿的體驗主題進行認證,共分7種類型,其中農家民宿、紅酒民宿、騎馬民宿、漁家民宿、果農民宿這5種類型主題鮮明參與度高,滿足游客的住宿以外,想嘗試不同生活的要求。無論是哪個組織的認證,從根本上打消了游客入住前的種種疑慮,游客只要根據自己出行的經費安排或出行的目的,就可以選擇出合適的民宿。民宿的主人通過認證可以樹立民宿外觀形象,明確市場定位,顯性地招攬住客,用符合認證標準的軟硬件服務,穩定民宿的經營運作。
我國民宿是近幾年發展起來的,國內民宿預訂平臺也如雨后春筍。對消費者而言,假期變多,消費升級,旅游熱情高漲,游玩項目多樣,民宿也成為國人外出旅游住宿必體驗的一個環節。2017年10月1日國家旅游局頒布實施了《旅游民宿基本要求與評價》行業標準,是我國首個關于民宿標準的政策規定,但國內缺乏專門的民宿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機構。國人預訂民宿的依據最常見的是出行目的地,網上的圖片,住宿者的評價。存在著主觀判斷較強的缺點,沒有科學化系統化的評價,不利于游客正確選擇民宿。民宿的數量雖不在少數,但多數集中在廈門、大理、麗江等熱門旅游景區附近,江浙地區的鄉村度假民宿數量逐年在增加,但仍是少于景區景點周邊的民宿,如德國的體驗型民宿更是少之又少。民宿除了通過建筑物為賓客營造生活美學空間之外,最重要的是民宿的主人熱愛自己的生活,樂于向來訪者分享,推廣地域的特色,傳承保護當地的文化。民宿經營是種經濟活動,更是一種文化體驗活動。
總之,國家和地方政府陸續出臺了關于民宿行業的法律法規,但民宿依然處于無序發展階段,主要靠經營者的判斷進入市場,缺乏有序的引導和專業的認證。民宿開創者注重硬件投入,房費占據收入的絕大比例。今后的發展需要切實地結合當地人文、自然景觀、生態、環境資源及農林漁牧等生產活動,能讓游客體驗所在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沉浸在當地的生活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