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遼寧歌劇院(遼寧交響樂團)
小提琴這一不同類型的傳統弓弦樂器最早可能起源于西歐,由現代小提琴的發展歷程來定,已經至今有將近四百余年的藝術發展史的演變。如大家所聽到的小提琴音色甜美細膩、優美獨特、韻味十足,能夠很好地充分表達各類人的復雜情緒;它既豐富了人的歌唱性,又充分貼近了現代人聲,因此一直受到各國各族人民的青睞和喜愛。這種法式小提琴最早是由近代法國著名傳教士南國光(漢名),于1699年6月傳入近代中國。隨后,1881年級的小提琴獨奏開始在來自中國各地的小型私人交響樂團中逐漸得到廣泛性的采用。特別需要值得注意的一點是,歷史追溯到20世紀20年代,就已經有許我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受邀其他音樂大師一同前往各地陸續進行音樂形式的表演,如:克萊斯勒、海菲茨、西蓋蒂、梯博、皮亞斯特羅、埃爾曼等。就在這個特殊時期,深深的鼓舞了眾多熱愛音樂的有識之士學習小提琴。如:肖友梅、楊仲子、李元任、黃自等十余人相繼主持組建了中國音樂藝術研究所和其他學術研究單位,并在這里先后主持發表了許多具有代表性的學術論文。此外,還有不少的藝術家親自前往西方各地進行深入學習音樂,使得現代小提琴在國內外的音樂演奏上都已經初步達到了一個非常高的演奏技巧和藝術水平。我國著名的青年小提琴家、作曲家、音樂家和教育家馬思聰先生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抗日戰爭勝利爆發后,隨著慷慨激昂的中國抗日斗爭戰斗曲傳遍了全國,樂團的表演藝術活動涉及范圍也因此得以不斷拓展,小提琴已經廣泛出現應用在了中國抗日的前線、根據地和大后方,許多作為抗日革命根據地的音樂小劇團、文工隊都已經擁有了自己的器樂小提琴。直到1945年抗戰戰爭勝利,小提琴已經影響遍布全國各地的廣大城鄉,成為當時廣大青年人民最喜愛的演奏樂器之一。
新中國的成立后,黨和政府更好地為我國古典音樂藝術事業的繁榮與發展打下了空間,小提琴也越來越多地普及并逐漸出現了一個生機蓬勃的時代。建國初期,各高等學校都是采用了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請國外專家赴華講學,派遣海外留學生赴華研究和學習,并進一步加強國內高校對教師自身素質的培訓,培養了出許多的優秀人才,如:林耀基、王振山、盛中國、俞麗拿等。現在社會人們已經不把自己學習小提琴視為選擇更理想的職業作為最終目的,而是堅持站在一個嶄新的角度來進行重新認知:即從小培育和開發孩子的智力,培養他們的高尚情操,提升其藝術修養和全民音樂的文化品德。
近年來在不斷吸收和探索引進國外先進的教學實踐經驗、課本的應用同時,廣大高校音樂教育專業技術教學工作者們的不懈辛勤勞動,編制和研究開發創作出了許多比較優秀的課本適合用于中國當代小提琴在校學生的音樂學習,獨具獨特中國傳統民族特色的課本,并親自參與撰寫,發表了大量有價值的學術論文,深受許多校學生的一致喜愛。教學、表演兩個主要方面:目前,一批國內具有重大突破性藝術成就的優秀小提琴教學老師名揚海內外,桃李滿天下。他們用多年來的時間不斷積累和研究總結出了一套中國式、科學的現代小提琴藝術音樂教學理論手段和訓練方法,培育出了大批一代又一代的中國青少年優秀小提琴家,他們逐漸的走進了這個國際小提音樂的大門和舞臺,不斷地在這個國際小提音樂的最高巔峰盛世和大舞臺上精彩表現和充分施展自己的音樂才華,贏得了各種國際頒獎典禮,如:王小東、呂思清、郭昶、柴亮、李致勝等等,可以說他們是一代新人的魅力輩出,大有所期。
在業余提琴考級考試方面:自1991年9月我國正式開始實行了業余小提琴藝術等級(業余)等級考試以來,已經成功使得數以萬計的小提琴業余演奏者順利通過了各種類型和不同藝術層次的業余等級。這項專業課程的成功建立和投入實施不但極大地提高了我們廣大中小提演奏者的業余科研實踐學習活動興趣、規范了業余科研教學、提高了學校課堂的教學質量,而且也為各類高等專業性本科院校師生帶來了機會,培養和培育輸送大量的優秀人才。
今天這些成績的實現,是同我們和黨與人民共享的一份關懷,全社會的高度重視,各個年齡段人士的大力支持是密不可分的。而且我國從事小提琴演奏的事業已經取得的巨大成就也遠遠超越了筆者需要探索的方方面面。在此我由衷地祈福祝愿我們中國的現代小提琴藝術事業能夠蓬勃發展,不斷把現代中國的藝術文化向世界范圍傳播,并讓我們的小提琴藝術制作、科研、教學、表演等技術水平都能夠攀登一個嶄新的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