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中國人民大學
消費金融向居民個人提供以消費為目的的信用貸款,可提高消費者的即期消費水平。隨著經濟的穩健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斷增加以及金融科技的助力,我國的消費金融市場經歷了快速發展階段。消費金融對于拉動消費增長有著積極的作用,但在消費金融快速發展的同時,行業出現的風險問題也亟待加以規范。
2009 年銀監會頒布了《消費金融公司試點管理辦法》,在北京、上海、天津和成都全國四個城市開放消費金融試點,2015年試點范圍推廣至全國。此后消費金融行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態勢。截至2019 年末,消費貸款余額(不含房貸、經營貸)13.91萬億元,較2015 年提升了約135%。與此同時,消費金融行業市場參與主體不斷涌現,截至目前,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已由最初的4 家擴容至27 家。目前消費金融市場主要形成了以商業銀行、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以及眾多的網絡小貸公司等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平臺共同組成了多元化市場參與主體。
從消費金融的發展環境來看,一方面,我國經濟形勢的穩步前進以及居民消費能力的日益增長為消費金融提供了發展基礎。2019 年我國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首次突破40 萬億元,比2015 年增長42.4%;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三萬元。2020年在遭受新冠疫情的重大沖擊下,我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百萬億元。從2015年至2019 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來看,分別為66.4%、64.6%、58.8%、76.2%和57.8%,可以看出消費已連續高于投資、出口,成為經濟增長的第一驅動力。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從2015 年的30.6%持續下降至2019 年的28.2%,消費持續升級。
另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普及、網絡購物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以及以大數據、云計算、機器學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廣泛地應用到金融領域,為消費金融提供了發展的土壤和技術支持。通過新技術,消費金融實現了從貸前到貸中、貸后的全流程線上辦理,提升了服務水平和覆蓋范圍,降低了運營成本,滿足了消費金融小額、高頻的特點。此外,在互聯網環境中成長的年輕一代逐漸成為社會消費主力,他們也更易接受超前消費觀念。
從目前消費金融市場來看,以消費金融是否與特定的消費場景相結合來劃分,可以分為無場景和場景消費金融。其中,將金融服務無縫嵌入到具體的消費場景中,為消費者提供各類消費產品的分期付款業務,刺激消費者對各類消費產品的需求,從而達到促進消費的目的,這是消費金融服務的主要模式之一。
例如,以螞蟻花唄、京東白條為代表的電商系消費金融平臺,依托自有的線上消費場景,向消費者提供分期購物及小額消費貸款服務。線下零售以國美為例,國美金融依托母公司國美控股集團的零售背景,全國擁有兩千多家線下門店,國美金融將消費分期業務嵌入線下場景,消費者在國美門店購買商品時便可選擇分期付款方式。2018 年,國美金融打通線上線下場景資源優勢,分期業務覆蓋了國美線上購物商城。此類具有零售背景的消費金融平臺,特別是具有流量優勢的電商系平臺,依托自有的消費場景、龐大的客戶基礎、客戶明確的購物需求以及大數據優勢,有助于評估客戶的消費習慣、消費能力以及信用風險評級系統的建設。不僅如此,將金融業務融入到自有消費場景,兩者可以達到相互促進的效果:一方面以金融業務帶動零售業務,實現新的業績增長點;另一方面通過發揮消費場景的優勢開展金融業務,不僅在獲客方面具有優勢,還加強了企業與消費者的黏性,形成生態閉環。
總體來講,依托場景的消費金融,首先更容易貼近消費者,在獲客方面較有優勢;其次,基于場景的消費信貸具有資金用途明確、風險較為可控的特點。在新零售線上深度融合的趨勢下,消費金融的場景也在不斷深化、細分,打造全場景消費金融生態,形成多種發展模式。目前消費場景已經滲透到旅游、教育、家裝等多個領域,參與主體也在不斷增加。但需要注意的是,場景消費金融的風險也不容忽視。
回顧消費金融發展,從2009 年試點至今,消費金融行業已經歷經了超過十年的發展時間。消費金融作為商業銀行的補充展業,主要服務中低收入群體,一方面,消費金融對于促進消費升級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消費金融作為新生事物,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忽視了行業本身的風險問題。行業內部發展不平衡,風險管理能力良莠不齊,出現了諸如多頭借貸、暴力催收、個人信息泄露等問題。消費金融的客群多為年輕消費群體,缺乏相應的金融風險防范意識,可能會因為營銷誘導,導致過度借貸。
2019 年5 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開展‘鞏固治亂象成果 促進合規建設’工作的通知》,其中針對消費金融公司提出要按照相關要點開展整治工作,包括“不當催收”。2019 年12 月,人民銀行、銀保監會等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金融營銷宣傳行為的通知》。2020 年12 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警惕網絡平臺誘導過度借貸的風險提示》。2021 年3 月,銀保監會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大學生互聯網消費貸款監督管理工作的通知》。
消費金融將消費與金融業務相結合,使其具有消費屬性,但消費金融的核心依然是金融。個人消費借貸的承貸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收入水平,一旦未來收入與所需還款支出不相匹配,將會產生金融風險的隱患。中國銀行業協會報告數據顯示,“2019 年消費金融公司平均不良貸款率為2.63%,略高于信用卡的平均不良水平”。消費金融公司面臨較大的風險壓力。因此,在關注消費金融行業創新性的同時,更要堅守合規經營、規范發展的基本要求,防止過度授信,以及要保障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和信息安全權等。
消費金融行業面臨的監管環境逐步趨嚴。2021 年1 月,銀保監會發布《消費金融公司監管評級辦法(試行)》,消費金融公司首次迎來監管評級,不同等級的消費金融公司將面臨不同監管措施。此外,2020年11 月,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發布《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其中就屬地經營、注冊資本、聯合放貸等方面做出規定。這將對當前的網絡小貸業務產生影響。2021 年2 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對商業銀行與合作機構共同出資發放貸款的出資比例、集中度等方面做出規范要求。
綜上所述,我國消費金融行業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很快。盡管近兩年消費金融行業增速有所放緩,但仍高于個人貸款等其他類型貸款的平均增速。消費金融的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但同時也要警惕居民杠桿率過快上升的潛在風險。一方面,對于消費者來說,消費金融的出現使其可以通過分期付款的方式,緩解流動性約束,滿足其品質生活的需求;從金融行業來說,消費金融的發展覆蓋了不同用戶群體,提高了普惠金融的可獲得性;從宏觀層面來講,消費是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適度發展的消費金融對于拉動經濟增長、促進消費升級、優化供給結構等方面有著積極作用。但另一方面,過快發展的消費金融可能產生的過度消費,以及過快上升的居民杠桿率所帶來的潛在風險和透支效應,將對經濟可持續發展產生消極影響。
未來,消費金融行業要堅守金融本職,堅持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發展。在監管環境日趨嚴格的環境下,消費金融行業的發展也將會越來越規范。首先,金融科技將會成為消費金融行業發展的核心要素,風控仍然是重點,消費金融機構要不斷加強風險控制能力建設,完善風險管理能力,具備良好的風險識別能力和防范能力;其次,要不斷細化消費場景運營能力,緊繞消費者真實合理的消費需求進行產品與服務創新;第三,堅持保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完善金融機構信息披露制度,增強自身可持續發展能力,讓消費金融行業更加穩步健康地向前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