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閃 南開大學
作為互聯網與金融的有機結合,如何有效防范和控制互聯網金融風險至關重要,要求互聯網金融機構大力加強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工作。從相關機構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的整體情況來看,盡管絕大多數互聯網金融機構在這方面給予了一定重視,而且也形成了比較完善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模式,但仍然出現了一些風險。有的是由于客觀因素造成的,有的則是互聯網金融機構不注重自身的風險管理工作,導致在發展的過程中出現的諸多不可預見的風險,已經制約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需要方方面面對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進行科學設計和研究,進而才能形成良性機制,促進互聯網金融發展。
互聯網金融,就是傳統的金融機構以互聯網技術和現代信息通信技術為依托,對資金融通、支付、投資和信息中介服務等傳統業務進行開發與拓展的新型金融業務模式,其本質還是金融。它是金融在渠道方面的一種創新,是以互聯網為媒介實現資金間的轉移[1]。與傳統金融相比,不僅交易成本較低,其運營成本也相對較低。而風險是一種不確定性,是不利于實現企業戰略和經營目標的不確定性。風險管理就是為了實現企業風險管理目標,有效地進行風險識別、風險評估、風險預警和風險應對等管理活動的全過程,通過風險管理,使企業在可承受范圍內承擔不利因素造成的結果,為實現企業目標提供合理保證。
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發展,我國證監會雖然明確規定,在電子商務平臺在證監會進行備案后,其能夠進行基金銷售等網絡金融活動,而且還要求這一方面業務發展中的第三方支付機構必須在證監會完成注冊。然而,從當前的情況來看,由于相應的監督管理不完善,導致很多平臺在互聯金融業務實施中,經常會將理財金額故意夸大,網絡投資者因此會被誤導,進而給網絡投資者帶來風險。比如,按規定一些網絡金融機構在進行業務開展中應該設立專門賬戶進行資金的結算和劃轉,所以必須固定兩個賬戶,但是由于缺乏必要的監督管理,很多網絡金融機構并沒有照章做事,最終只能使投資者承擔相應的風險。
現階段對于我國消費者信用狀況的判斷,主要是以人民銀行征信系統提供的信息為依據。而這些信息主要集中在各類貸款本息的歸還、信用卡的消費、還款記錄等,可是這樣的信用記錄必然存在著一定的偏差。更重要的是,互聯網金融與傳統金融最大的不同是,大多數線上機構或主觀或客觀的沒有與人民銀行的征信系統建立信息的分享與對點連接。這樣一來,就會大幅降低互聯網金融征信系統的準確性和時效性,更會提高互聯網金融征信系統的獲得成本,而且以主觀判斷為主要依據,既不科學也不完善。而互聯網金融業務為了快捷方便,大多采用信用模式,缺少有力的擔保,也由此形成了互聯網金融信貸壞賬率比傳統金融信貸壞賬率要高很多,嚴重影響了互聯網金融的發展進程。
對于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來說,一定要更加高度重視全面性建設,這其中至關重要的就是互聯網金融風險具有客觀性,而且涉及方方面面,因而應當對互聯網金融風險全面管理進行設計和安排,但由于個別互聯網金融平臺全面性防控方面缺乏有效設計和綜合安排,直接導致出現了諸多問題[2]。有的互聯網金融平臺盡管能夠從防范和控制風險入手對相關制度進行優化,而且也形成了一定的系統性,但在具體的實施過程中仍然缺乏全面性,如不注重對各個方面進行有效互動和銜接,在彌補漏洞的過程中缺乏合力,甚至由于部門之間協調不足而出現了重大風險。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缺乏全面性,也表現為沒有建立比較完善的運行機制,特別是沒有將其納入到“業財融合”體系中,導致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的融合性、互動性、滲透性不強。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缺乏全面性,也表現為有的互聯網金融平臺沒有建立科學和完善的防控模式,如不注重進一步優化和完善內部控制機制,內部控制工作的整體水平不高、拓展性不強,同樣會制約互聯網金融風險防范機制的全面性,互聯網金融平臺在這方面需要進行優化和完善,努力使其取得實實在在的成效。
與傳統金融不同,互聯網金融要求監管機構的監督管理水平更高,以適應層出不窮的各種新風險。首先,也是重中之重,身為金融機構應當明確具體的監管部門,并且要更為清晰地了解與之對應的監管職責,以確保在出現問題以后,不會有相關部門之間相互推卸責任,致使責任無人承擔的情況發生。其次,職責明確以后,應根據相應的法律法規,按照嚴格的程序制定更為嚴謹的規章制度,對違犯者進行必要的責任追究。
從互聯網金融機構的角度來看,在開展互聯網金融業務活動中,要能夠主動加強自身信譽建設,因為信譽是機構發展的基礎,通過多方面的宣傳與實踐,不斷提升本機構的信譽,并不斷提升其在金融行業的影響力。從宏觀層面來看,我國相關管理機構,針對出現信用危機并對投資者造成明顯損失的網絡金融機構要進行必要的限制,通過這種方式,一方面實現對廣大投資者的有效保護,另一方面則迫使此類機構不斷加強自身信譽建設,并逐步規范其各項業務的實施。在這一方面的工作中,我國相關管理部門還可以通過征信體系的建設和完善來達到目的[3]。
由于互聯網金融風險涉及方方面面,而且也具有客觀性等特點,要更加重視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全面性建設。對于規模較大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來說,由于金融業務相對較多,而且涉及面廣,可以建立專門的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機構,使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能夠更具有專業化、職業化能力;對于規模較小的互聯網金融平臺來說,為了能夠使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取得突破,除了自身加強管理之外,也可以借助“第三機構”力量開展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工作。要將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納入到“業財融合”體系當中,進而能夠使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與互聯網金融投資業務進行有效結合,要引導互聯網金融業務部門參與到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工作中,如建立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協調機制,使各個部門在開展業務工作的過程中將防范和控制互聯網金融風險與之進行有效協調與配合,努力形成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的強大工作合力,促進互聯網金融風險防控工作向縱深開展。強化互聯網金融防控全面性,還要構建“全領域”防控體系,既要抓好內部風險的防控工作,也要對可能出現的外部風險進行監測,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防范相關風險。
加強量化指標的設置是關鍵性步驟之一。當前互聯網金融的最大特征之一,即為高隱蔽性與強突發性,這也是其監管不當的重要原因。做好風險的防范指標控制,是防范隱患的重要問題。要利用好當前互聯網信息科技力量的大數據,建設專門的預警機制。大數據能夠針對當下互聯網金融中催生的各類數據和信息內容進行篩選與了解,針對潛藏的危機以及各類問題做好預先的控制和防范[4]。當下中國社會已經有專門為互聯網金融所服務的大數據機構,以數聯銘品科技有限公司(BBD)為例,其自主研發了兩套分別面向金融行業和政府機構應用的“昆侖大數據平臺”和“銀河大數據平臺”。BBD 是國家發展改革委的戰略合作伙伴與數據共享方,圍繞聯合獎懲“紅黑名單”等信用信息進行共享,并建立企業誠信體系完善數據支持。
綜上所述,隨著網絡技術的高速發展及創新,互聯網金融得以通過互聯網平臺進行大規模的發展,不僅發展迅速并且覆蓋范圍廣泛,涉及各行各業的金融體系。當然,互聯網金融能夠蓬勃健康的發展,信用風險管理體系的構建起了很大的作用。綜上所述,在以后的互聯網金融發展中,不僅要創新互聯網技術,更要完善信用風險管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