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青萍 廣東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山供電局
自改革后,電網企業管制業務的投資和成本將受到政府嚴格的監管和約束,政府加快釋放改革紅利,電網企業經營指標的提升存在困難。同時,隨著售電側改革推進加速,廣東電力交易市場化規模進一步加大,售電市場的競爭將更加白熱化。
電力體制改革進入新常態,市場化步伐加快。目前中國經濟已經步入新常態,在增速回落調整與結構轉型升級的經濟形勢下要實現“十三五”規劃,未來的一段時期,電力體制改革必須要與其他領域改革一起不斷推進和深化,這將構成中國式電力體制改革的新常態。與此同時,我國加強與周邊亞洲國家的交流和合作,提出“一帶一路”及多項跨國項目,帶動了貿易經濟的發展,也帶動了裝備制造業等多個行業的發展,將為我國的電力電網建設和能源事業發展提供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國家和行業的發展為廣東電網提供了巨大的機會,而處于改革中心的企業必將迎來威脅,主要表現為一下幾個方面中,內容包括:(1)用電量穩步增加。(2)政府鼓勵實體企業。(3)電力行業政策法規不斷健全完善。(4)信息化技術進步。正所謂機遇與威脅并存。任何事件的影響都是相對的,廣東電網在迎接巨大機會的同時也將面臨來自多方面的威脅,如電力市場競爭格局將由局部轉向全面、簡單轉向多元。另一方面則是企業人才流失較為嚴重。
電改“9 號文”明確在“管住中間、放開兩頭”的體制架構下,實施“三放開、一獨立、三加強”,著力解決電價改革、市場體系、售電側放開等方面的問題。輸配電價采用“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的模式,為企業提供了穩定的收入來源,也對我們強管理、控成本提出了更高要求。政府在對企業2017-2019 年成本監審時,歷史準許成本按照企業2013-2015 年材料費、修理費、職工薪酬、折舊費等歷史輸配電成本確定;預測新增準許成本按照2016-2019 年新增投資形成固定資產及國家發改委規定費率確定;準許收益按有效資產乘以加權平均資本收益率確定,其中有效資產等于固定資產凈值加無形資產凈值加營運資金。由此可見,有效的投資能力、精益的成本管控將成為共識的核心競爭力。我們下階段工作主要圍繞輸配電價體系設計、配合政府監管、做大共識定價有效資產等重點開展。首先是推動建立合理的輸配電價體系。加強國際輸配電價改革政策研究,做好企業輸配電價水平測算,重點研究解決交叉補貼、調節性發電保底業務售電等問題。主動做好與政府部門溝通,配合做好成本監審,合理反映企業成本、投資和效益,推動建立符合廣東實際的輸配電價體系,為企業經營提供穩定回報。其次是建立科學的監管對接機制。建立高效的內部協調和外部監管對接機制,平衡企業發展、服務提升與政府監管的關系。以“增加定價有效資產”為核心,落實電量、投資與電價核定的無縫銜接。配合政府部門制定價格和成本監管配套實施細則,研究完善輸配電成本核算辦法,逐步建立健全適應監管的信息歸集和披露體系。最后是加強輸配電價執行分析與研究。做好年度輸配電價水平的分析測算及平衡賬戶盈虧測算,加強輸配電價執行分析,提出內促發展、外爭政策的合理建議,持續推動完善廣東輸配電價體系。配合政府研究對電網投資、成本和電價等方面的激勵和約束機制。優化完善省、市、縣三級電價分析管理體系,規范電價執行,及時糾偏堵漏,確保增量增收。
1.推進“互聯網+ 智慧能源發展”
著眼能源產業全局和長遠發展需求,以“互聯網+”為手段,以智能化為基礎,打造以電能為核心、具備能源互聯網設備智能、多能協同、信息對稱、供需分散、系統扁平、交易開放等特征的現代能源體系,推動能源互聯網新技術、新模式和新業態發展,探索企業競爭性業務拓展的可行模式,為企業改革發展和提質增效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為推動能源互聯網健康有序發展,企業應分為三個階段推進,先期開展試點示范,試點完成開展全方位評估,后續進行推廣應用,確保取得實效。第一步,圍繞管理、技術、服務和商業模式創新,在具備能源互聯網基本特征的基礎上建成不同類型、不同側重點、不同規模的試點示范項目,驗證能源互聯網關鍵技術,研發部分核心裝備,形成一批重點技術規范和標準,探索以電網現有業務和資源為基礎的能源交易、智慧用能增值服務、電動汽車運營、綜合能源運營與服務、大數據應用服務等新商業模式,積累重要的改革試點經驗。第二步,從技術、市場、經濟、社會效益等維度開展試點示范項目的后評估工作,總結一批可持續、可推廣的發展模式。第三步,建立能源互聯網相關拓展業務體系,成為企業營收增長的重要驅動力,營造電網企業與能源生產商、售電商、用戶等多方共贏的能源互聯網生態環境,促進南方地區能源綜合利用效率改善,有力支撐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
2.加快向服務型企業轉型
各行各業,企業最初的單純售電模式已遠不能適應日新月異的市場,需要以這些新技術為手段,改進現有的分布式電網,通訊網絡和管理模式,促進企業向綜合能源服務企業轉型。目前廣東電網提出的智能電網、綜合能源服務處于起步階段,面對日益開放的市場,企業要逐步減少對傳統模式的依賴,抓住機遇,提高業務效率和管理效益,培育新的效益增長點,積極探索商業、技術和服務融合的企業運營模式。
3.加強國際合作
隨著我國與國際上其他國家的交流和貿易不斷增多,行業國際化已經成為一個極為普遍的現象,為此企業應加快對國際業務發展的規劃,加強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和儲備,在現有的國際項目基礎上尋求新的發展機會。建立跟政府有關部門的溝通協調機制,以及跟其他跨國企業的交流合作。研究利用“一帶一路”的利好政策,加快國際化戰略的完善和實施,抓住新一輪能源結構調整和能源技術變革的趨勢,實現全球互聯、綠色低碳的電網發展建設。
1.成立售電企業
為了提高應對市場風險的能力,企業要不斷擴大企業盈利空間,改變利益分享模式,在這期間的電力銷售、貿易和服務是可以實現的,其改革的優點和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企業之間存在互補性。這種自然資源分割的機會就在廣東電力市場,抓住用戶在市場剛剛開放的可能性,通過在線電子商務展開調查,同時,開展市場營銷的支付和綜合節能咨詢服務,獲取還處于早期階段的用電客戶。目前,廣東納入售電行業的是一些工業用戶和12 個省級工業園區以及潛在用戶逐步進入的工業園區,及時成立電力銷售企業,可以繼續和擴大與現有用戶和企業的合作,通過豐富的合作服務,提高與老用戶的切合度,逐漸形成一個長期的合作伙伴關系。發展新用戶的同時,提前思考與利用好國家援助政策,和當地政府商討經濟滯后地區的實業工業園區的用戶,有助于支持工業用戶的成本降低,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
2.發展三產企業
作為國家企業在發展早期擁有大量的三產企業,由于結構混亂,效益減退而逐漸失去競爭能力,企業應利用這些企業結構多元化,業務層次多等特點,深入尋求利益增長點,走多元化經營的路線,創新體制機制,整合資產資源,做到自營生存的同時輔助主業發展好競爭性業務,搶占市場先機。對于改革后的集體企業,要堅持按照市場化機制來管控,完善用工制度、薪酬制度、人員晉升制度,保證企業優秀人才不因為市場化而大量流失;統籌整合企業資金、客戶、資產、數據等資源,避免內部無序競爭,發揮主業和集體企業之間的協同作用,互利共通提升企業的綜合競爭力。
綜上所述,電力企業可以利用自身的優勢,開發電能質量和可靠性的均衡市場服務,加強與互聯網企業的合作,利用現有客戶資源與客戶大數據,創新與開展形式多樣的增值服務,大力開展售電業務,增強市場競爭力,達到穩定和贏取用電客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