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東 高瞻 廣西機電職業技術學院
職業教育是我們國家國民教育體系重要的組成部分,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在新時代職業教育快速發展大背景下,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央主要領導關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的豐富科學內涵,對于推動我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全面發展,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促進民族地區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2009 年3 月11 日,廣西壯族自治區與教育部簽署了共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試驗區協議。同年,我們承接了廣西新世紀教改工程資助項目“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綜合改革試驗區城鄉教育一體化研究”,并于2012 年順利結題。課題在2009-2010年總結形成了壯民族地區職教初步理論:站在國家層面的戰略高度抓職教;教學目標以職業道德和能力為重點;辦學形式適應勞動市場的靈活多樣性;整合行政區域內的職業教育資源;構建職業教育大網絡;建立中職與高職及職業本科相互溝通和銜接的“立交橋”;形成政府引導、校企互動、行業協調的校企合作的辦學模式;按照城鄉一體化的思路構建政府統一管理的職業本科、高職高專和中等職業教育管理體制;通過學生資助對壯民族貧困家庭扶貧扶智。
中央主要領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與中國當代職業教育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伴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實踐誕生并逐步走向成熟的中國職業教育理論,是中國共產黨歷代領導人有關職業教育智慧及思考的結晶和升華,它對指導中國職業教育實踐和提升世界各國職業教育都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馬克思主義職業教育是指政府旨在促進勞動力的全面發展,為全體勞動者提供的采用半工半讀模式的各種技術技能教育和培訓。列寧提出需要普及職業技能和技術知識才可以綜合提高社會主義勞動者的素質。毛澤東認為職業與教育應該相結合,學問和生計應該相結合,職業教育是用來解決就業和生存問題的途徑。鄧小平則增加了農業中學、中專、技工學校的學校數量和辦學規模。當代中央主要領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指出職業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解決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以及為誰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職業教育要“從實際出發,講求辦學質量和效益,充分依靠社會各方面的力量,辦出地方職業大學的特色”,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生產能手”類的初、中級人才,二是“能工巧匠”類的高級技工,三是技術技能型人才等高素質勞動者如“大國工匠”。職業教育辦學目的是從精英教育,到公平的“人人成才”,再到創新的“技高一籌,人人出彩”。職業教育辦學出發點從經濟社會效益為中心轉變為以人民為中心。職業教育辦學模式由“企業出資,學校出力”發展到“以資產為紐帶”的產學研相結合進而發展到技術、資金、勞動力等全要素的產教融合。職業教育課程設置要“適應社會需要,缺什么樣的人才,就培養什么人才”;“要注重強化技能訓練與動手能力的培養。”職業教育是促進教育公平解決代際貧困的最重要的民生教育,“職教一人,就業一人,脫貧一家”。國家教育經費在向貧困地區、基礎教育傾斜的同時向職業教育傾斜。
自2009 年3 月,廣西與教育部簽署共建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試驗區協議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建設,已建成柳州工業職教園區、南寧首府職教園區、北部灣職教園區和崇左國門職教園區,廣西的職業本科院校從無到有,現有職業本科院校2 所,高職高專44 所,中等職業學校290 所,職業院校招生規模達到135 萬人。廣西雖已構建有一定規模的壯族特色的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體系,但在辦學條件、水平和人才培養等方面還不能完全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尤其是 在廣西深入貫徹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的征程中,我們更要深入學習貫徹中央主要領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進一步強化內涵建設,厚植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的能力,為“三大定位”建設服務,打造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品牌。
面對職業教育蓬勃發展的火熱態勢,我們必須貫徹落實中央主要領導關于“把加強頂層設計和堅持問計于民統一起來,為齊心協力把‘十四五’規劃編制好?!钡闹匾甘揪?,研究廣西民族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的新情況,分析職業院校面臨的發展機遇與風險,為了按照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的要求建設民族地區職業院校。
堅持以中央主要領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為指導,辦好人民滿意的職業教育,我們必須響應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改革創新職業教育、高職擴招以及“提質增量”的戰略部署,著力提升壯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整體辦學實力,為壯民族地區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高水平的技術技能人才。
遵循產業發展的基本規律、職業教育的中國規律和人才成長的廣西規律,堅持立德樹人,以人為本,新發展理念,抓住全球產業發展、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機遇,強化校企合作,加強產教融合,形成經濟發展新局面。
領先的職業院校要發揮鯰魚效應,攪動廣西職教一湖凈水,引進國內外職教名師和高層次人才以及能工巧匠,優化人才隊伍,吐故納新掀起管理隊伍的大地震,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庸者下,能者上,形成如臂使指的管理梯隊,打造一批國家級職業教育教學標志性成果,打造有特色的全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品牌。
“十四五”期間,廣西要集中力量建設一批“當地離不開、業內都認同、國際可交流”的民族地區高水平高職名校。一是“當地離不開”,搭建“孵化器”孵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為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和“一帶一路”提供更多人才;二是“業內都認同”,建設一批民族地區技術技能創新服務平臺,吸引行業和企業參與,支撐民族地區地方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國際可交流”,廣西利用地緣優勢,探索實踐一條走入東盟的職業教育廣西道路,努力向東盟各國分享職業教育的“廣西模式”“廣西標準”“廣西方案”。
我們要聚焦“雙高建設”“標志性成果打造”“職業教育國際化”等方面創新升級,推進民族地區職業教育改革向縱深發展,摒棄不符合職教規律的落后思想和觀念,革除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上的弊端,改變束縛手腳的管理方式,打破既有利益、眼前利益得失的束縛,改革原有思維定式和知識局限,創造創新措施協同推進。
職業院校間要深入學習理解貫徹中央主要領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相互學習高水平的辦學治校理念、特色和思路,比較查擺各自的問題,明確發展方向,增強緊迫感和責任感。在廣西職業教育界建立“為擔當者擔當,讓實干者實惠”的各種體制機制,營造“想干有舞臺、敢干有支撐、干成有獎勵”的干事創業氛圍,讓職業教育成為壯民族地區人力資本提升的關鍵、壯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推進器和壯民族文化傳承和傳播的有生力量。
民族地區基礎教育水平較發達地區存在明顯的劣勢,高考分數線普遍低于發達地區的平均水準,學生競爭力不足。這是我們從事民族地區職業教育必須要認清的基本現實,我們要要轉變觀念,因材施教,不斷提高社會各界對職業教育的接受度。結合民族與地域特點,深入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按企業、行業需求和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需求,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就業競爭力,讓學生能就業,就好業,讓學生、家長、企業看到希望,嘗到甜頭,樂于接受職業教育。
綜上所述,在中央主要領導職業教育重要論述引領下,經過10 多年國家民族地區職業教育試驗區建設實踐,新時代廣西壯族職業教育理論發展為:職業教育不僅要站在國家的高度,而且要站在歷史的交匯點,面向RCEP,貫徹黨的職業教育思想和中央主要領導關于職業教育的重要論述,按照國教二十條和廣西職業教育二十條的要求,深入進行三教改革,通過擴大民族地區招生規模、引進國家及高層次人才進入民族地區職業教育院校,興辦產業學院,改善辦學條件,改革內部組織機構和管理制度,啟動職業教育經濟運行模式,為中央賦予廣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撐,實現“引領改革、支撐發展、中國特色、世界水平”,形成一批享譽國際、國內的“廣西模式”“廣西標準”“廣西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