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博智 河北省教育廳機關服務中心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市區人口逐年增多,城市義務教育存在學位供給不足的問題,另一方面,農村人口外出務工,適齡兒童隨父母在遷入地入學,農村學校生源日益減少,面臨辦學條件亟須改善的問題,如何破解這一系列問題,如何更好的實現黨的十九大要求的“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目標,成為教育系統必須認真思考的重要問題。
河北省地處華北平原,兼跨內蒙古高原,內環京津,東臨渤海,總面積18.88萬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591.97萬人,全省現有義務教育階段學校14254所,其中小學11625所,初中2466所,特教學校163所,在校生數999.36萬人,專任教師59.4萬人,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7.63%。
河北省始終把教育擺在優先發展的突出位置,切實保障教育投入,落實經費政策,2014-2016年全省義務教育經費總投入逐年增長,2014年為546.75億元,2016年增至737.64億元,2016年比2014年增加190.89億元,增長了34.91%,年增長率為16.15%[1]。
在加大教育經費投入的同時,河北省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切實做好教育扶貧工作,2014年-2018年實施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工程,共投入各級財政資金共計263億元,覆蓋13502所中小學,受益學生456萬人,新改擴建學校9153所,建設校舍面積共計1076萬平方米,新建運動場821萬平方米,購置生活設施、課桌凳、教學儀器設備共計2892.8萬件,購置圖書4622萬冊,城鄉義務教育辦學條件、師資配備得到進一步均衡,優質教育資源覆蓋面不斷擴大。但是在一系列工作取得突破性進展的同時,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解決,深層次的原因還需要深挖。
目前,我省義務教育學校1.43萬所,其中農村(含縣鎮)學校有1.25萬所。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需要及時增加教育用地指標新建學校。由于歷史原因,大多數學校沒有土地許可證,其性質多為集體土地所有,在原校址上翻建學校也須重新辦理有關手續并繳納補償金,學校沒有相應資金來源,且由于多數學校建校時間較長,涉及土地相關資料檔案也已不完整[2]。
由于個別縣存在資金到位后再跑辦手續的現象,加之施工證件辦理時間較長,會造成結余資金量較大。按照《預算法》第四十二條要求:“連續兩年未用完的結轉資金,應當作為結余資金管理。”建設資金長期在賬戶上閑置,造成大量沉淀,無法發揮更大的效益,嚴重影響著財政資金的有效使用,也影響著爭取其他項目和資金。
通過近幾年各項政策的支持,我省縣鎮義務教育學校硬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部分學校相對缺乏文化內涵建設意識,單純注重辦學規模、條件、設施等硬件數量上的擴張,而忽視了辦學思路、管理水平和理念創新等軟件質量上的發展。
教育部門在摸清全省中小學用地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協調國土、規劃、住建、發改、財政等部門,研究出臺義務教育學校建設土地解決方案,優先安排薄弱學校建設用地,盤活教育用地存量,切實解決中小學建設用地歷史遺留問題和新建校舍用地指標不足的問題。開展農村中小學用地確權工作,建立義務教育用地儲備制度,足額保障中小學教育用地。通過減免土地補償資金、增加用地指標、建立綠色通道等便利措施為學校進一步減壓。
一是加強監督通報問責。將各縣建設類項目開工率、完工率,設備采購完成率,資金支出率等指標進行全省通報,對進度快、質量好的地方通報表揚,對進度慢、問題較多的地方點名批評,約談分管領導,強化責任落實。二是提前做好項目儲備。縣級教育部門和學校要及時做好項目規劃和前期工作,充分做好資金統籌整合,有效推進項目實施。做好長遠謀劃的同時,建立項目儲備制度,強化各預算單位支出主體責任意識,做到項目等錢,避免錢等項目。三是強化預算績效管理。落實國家和省預算績效管理改革要求,研究建立教育發展績效與資金安排掛鉤機制,堅持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圍繞不同階段發展任務分別設定績效目標,對績效目標完成情況進行評價,根據評價結果調整資金安排,不斷提高資金使用效益。
一是努力改善辦學條件,建設“整潔、規范、和諧、文明”的校園。二是在基礎設施的建設中,準確把握學校文化建設方向,堅持民族性和時代性相結合,充分挖掘學校歷史傳統寶貴資源的基礎上,大力營造具有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良好校園風氣。三是以師德建設為切入點,努力形成良好的教風,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師德評價、考核、激勵機制。充分挖掘、整合文化育人的資源,發揮校園文化育人功能,堅持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拓展校園文化領域,優化校園文化環境[3]。
綜上所述,在義務教育學校建設的過程中,相關市縣教育部門要提前謀劃好項目,多部門協調配合,層層聯動,做到“等米下鍋”;項目實施時,加強項目監管和資金績效管控,進一步提升建筑經濟管理和資金管理的效果。有關教育部門要重視學校文化建設,提高學校軟實力,同時積極培養和任用高素質的教師人才,通過硬件和軟件的雙提升實現城鄉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