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夢丹 許江珊 方正 韋鈴玲 湖州師范學院求真學院
消費扶貧是精準扶貧的一項重要舉措,一邊連著貧困戶,一邊連著消費者。2019年1 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深入開展消費扶貧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指導意見》,將消費扶貧納入國家脫貧攻堅政策體系。2020 年3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時指出,要切實解決扶貧農畜牧產品滯銷問題,組織好產銷對接,開展消費扶貧行動,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多渠道解決農產品賣難問題。
據初步統計,從2019 年初至2020 年11 月底,全國累計直接采購或幫助銷售貧困地區特色農產品近5000 億元。其中,2019 年 為1600 多 億 元,2020 年 前10 個月超過3300 億元,是2019 年全年規模的兩倍。另據國務院扶貧辦數據顯示,截至2020 年10 月31 日,中 西 部22 個 省 份 共認定136130 個扶貧產品,涉及1836 個縣和39523 個供應商,已銷售2276.65 億元。這些數據都說明了消費扶貧規模正在快速增長。
據統計,2019 年全國貧困地區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為4163 元,較上年增長7.1%,增速加快2.7%。2020 年上半年,即便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下,貧困地區的農村居民經營凈收入也較上年同期增長了4.9%,遠高于GDP 的增長速度。這些數據表明消費扶貧在脫貧攻堅戰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已經成為帶動貧困地區實現穩定增收的重要保障。
目前,隨著消費扶貧體系和政策的不斷完善,消費扶貧模式也在不斷創新。目前主要有三種模式:政府采購模式、東西協作幫銷模式和社會力量代銷模式,其中政府采購模式是以各級黨政機關和國企單位等為主,已搭建了中央企業消費扶貧電商平臺;東西協作幫銷模式是消費扶貧的重要力量,截至9 月30 日,中西部22 個省份已銷售扶貧產品1715.18 億元;東部9 省市消費扶貧金額535.26 億元;社會力量代銷模式是消費扶貧的重要支撐力量,以社會公益組織、民營企業和個人等為主體。
社會組織,是為達到一定的目標按照一定的宗旨、制度和系統而建立起來的,有明確目標和分工的共同活動集體。社會組織利用互聯網幫助貧困地區的貧困產業向外發布產業信息,再依托互聯網傳遞消息的實時性上傳新的產成品消息,拓寬銷售渠道。最后,依靠大眾的消費能力幫助貧困地區的貧困產業順利銷售,從而摘下貧困的帽子。根據民政部發布的2019 年民政事業發展統計公報數據顯示,截至 2019 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 86.6 萬個,比上年增長 6.0%。據國新辦公布的數據顯示,2017 年至2020 年11 月,全國共有6 萬多家社會組織開展脫貧攻堅活動,實施項目超過10 萬個,投入資金超過900 億元,非常好地發揮了社會力量的重要支撐作用。
近年來,中央高度重視消費扶貧,為了深化扶貧工作的開展,制定發行《消費扶貧工作成效提升行動方案(2019—2020 年)》和《消費扶貧助力決戰決勝脫貧攻堅2020年行動方案》等政策文件。隨著扶貧政策體系的不斷完善,各地區聯合政府、企業、商超、社會組織等,制定了“1+N”個利用互聯網拓寬銷售渠道以及具有針對性的消費扶貧行動與方案。
政府由于自身在資源、組織、信息等方面較為完善,在精準扶貧上是占據主導地位的。但是在“互聯網+”的背景下,隨著社會組織參與精準扶貧的力度越來越大,公益參與扶貧的新形式讓我們體驗了互聯網給公益事業帶來的變革力量。社會組織通過幫扶某一貧困地區,以產品為媒介,因地制宜結合互聯網采取扶貧新模式。在各方面加強渠道創新、強化協調服務,定向采購、以購代捐、以買代幫等新模式不斷涌現,轉變傳統扶貧模式,推動消費扶貧規模快速增長。
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參與到消費扶貧工作中去,而社會人員也越來越接受通過購買自己需要產品的同時可以幫助到困難地區。消費扶貧的一邊是貧困戶,一邊是消費者。動員全社會的力量,通過消費幫助貧困地區,既遵循了市場化的規律,也奉獻了公眾的愛心,更是克服疫情影響、解決產品賣難的有效途徑。
公益組織在幫扶過程中,不僅要幫助貧困戶銷售,更重要的是教會農民如何銷售,這樣才真正做到了“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社會組織可以組建一支專業團隊前往貧困地區進行鄉村教學,重點培訓一批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充分發揮他們的榜樣作用,提高農戶參與的積極性,引導更多的農戶樹立正確的消費扶貧理念。
深入當地進行調研,積極在各地舉辦“幫扶貧困地區農特產品展銷會”,采用線下展示和體驗的方式,幫助貧困地區開展產業鏈上下游對接,暢通貧困地區農副產品產銷對接“最后一公里”。通過手機視頻直播的方式對外推廣,拍攝農戶們種植、采摘、包裝的過程,讓人們對產品更加了解和放心。這樣,在提供質量上乘和價格實惠的產品的同時,也為定點幫扶地區拓寬銷售渠道,實現增收。
深入挖掘幫扶地區的研學旅行資源,組織學生前往當地開展研學項目。例如,參觀當地的果園、農莊等,親身體驗種植和采摘的過程,學習當地的特色文化。同時,深入探究貧困地區的人文地理和歷史條件,依據當地的生態優勢,在推廣“舊”特產的同時,打造“新”特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