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俊明 楊智慧 哈爾濱信息工程學院
當前,電商經營領域發展形勢受多方影響,整體布局呈現動態性、復雜性的特征,企業為保持整體競爭優勢,在人才的培育與引進方面不斷創新,促進了產教融合、教學一體、全產業鏈的人才教育體系的建設與發展。現代教育改革政策的不斷深化,要求高校在電商人才的具體培養工作中,應針對教育模式滯后、實訓活動比例低、培養目標不明確等方面的問題,采取針對性的改革對策,從電商專業實踐性課程的優化調整層面出發,培育更多的應用型人才。
由于電子商務的教育發展時期較短,在教育模式規劃與教學目標制定方面需要不斷探索,才能逐步對教育體系進行完善。目前,部分高校在開展具體教學工作時,教學目標設定不明確,仍舊沿用過去的學科教育方法,偏重理論知識的單向灌輸,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時間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缺乏主動性和互動性,而實踐性操作以及實戰型的訓練內容相對較少。與此同時,部分學生專業技能水平較高,但溝通交流、創新思維、團隊協作與表達能力等綜合素質有待強化,面對突發狀況缺乏靈機應變的協調能力,在崗位對接時,需要一定的適應時期,零距離就業的目標難以實現。
專業教師隊伍是落實高校新時期人才培育戰略的主體,在開展教育課程時,需要教師基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對課程內容進行適當拓充、革新。然而,現階段,由于電商專業涉及的教學內容較為繁雜,包括市場營銷、商務管理、計算機等學科,具有學科交叉、范圍廣、知識點零散的特點,因此,在課程內容的銜接方面,存在一定的遲滯性。當前階段,在實踐課程規劃與配置方面,專業性的教師人才也相對匱乏,尤其是在雙師型專業指導、教育團隊的建設方面,部分教師缺乏電商營銷與管理等相關經驗,對學生的指導停留在理論層面上,不利于學生實踐操作、技術應用、溝通協調等方面能力的培養。
信息社會,在大數據、云平臺、虛擬現實、物聯網等現代技術的支持下,電子商務的整體發展形勢較為繁榮,一方面,技術的快速革新,電商平臺的服務功能逐步完善,為人們的消費行為提供了更便捷、貼心的服務,可以在滿足公眾差異化購買需求的同時,完善配套的物流體系,縮短等待周期;另一方面,電商網絡的建設與平臺管理面臨更復雜的風險,對人才的需求更迫切。但從高校電商專業教育形式來看,學生往往缺乏實踐經驗,需要較長的時間適應崗位要求。究其原因在于,學校實訓課程設置比例較低、實訓資源較少,盡管學生理論知識較為扎實,但對于相關后臺管理、網頁設計與維護、客戶關系管理等方面的實務操作機會較少,難以實現技術型、實踐型人才的培育目標。
在應用型人才的實際培育過程中,高校應在準確定位電商人才市場需求的基礎上,深度整合實訓資源,創新學生實務技能訓練的模式。一方面,為拓展學生參與實訓活動的路徑,因材施教,高校可以按照教育發展方向的不同,以選修的形式,為學生提供更多不同的選擇,促使學生可以將自身優勢最大限度發揮,根據自己的興趣確定學習方向,從而提升學生專業技能水平;另一方面,高校應按照自身的教育改革規劃,逐步調整與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的合作形式,合理開展產教融合、實訓基地建設、頂崗實習等相關教育活動,深入了解企業人才培育要求,為電商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持。
全產業鏈是指基于具體的電商運營項目,構建從生產源頭到銷售終端的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建立系統的知識體系,深化專業技能的運用。同時,學生能夠通過對電商平臺運營全過程的親身參與,逐步積累技術應用經驗,對自身的知識、技能結構進行針對性調整。具體來講,全產業鏈課程體系在建設時,應包含生產、采購、交易、物流、產品營銷、售后管理、咨詢服務及客戶關系管理等方面的內容。以電子平臺的服裝商務管理為例,全產業鏈囊括服裝面料、服裝設計與生產、倉儲與物流、電子商務系統開發與網絡營銷、企業管理與營運等環節,課程設置的內容更系統。
教學評價體系是評估專業課程質量的指標,在評價體系的設定方面,首先,高校可以聯合多方力量,從“產學研政用”的角度,建立覆蓋教育全過程的評價機制,結合電商行業企業、政府管理部門、技術部門等相關專家學者的意見,對課程體系進行分析、評估與優化調整;其次,定期對教育工作進行質量評價。通過年度會議總結該年度教育工作取得的成績,指出存在的問題,對下年度的工作進行部署,及時調整電商專業教學內容、形式與培養目標;第三,將學生頂崗實習、實訓活動、學校競賽等方面的表現情況納入到教學評價體系中,構建兼顧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考核結合的評估機制,調動學生參與產業實訓活動的積極性。
電子商務作為互聯網平臺與銷售產業聯合發展的新興產業,在人才的培育與引進方面區別于其他產業,更注重學生實務操作能力與溝通協調、創新意識等核心素養。為有效提升高校電商專業的整體教學水平,本科院校應立足電商產業人才需求情況,做好專業職業發展調研工作,合理對課程體系、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強化雙師型隊伍的建設,改革教學評價體系,建立起現代化電商應用型、實踐型人才培養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