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春磊,齊婭麗,趙 壘
(泗水縣水務局,山東 泗水 273200)
泗水縣現有小型水庫87 座,其中:小(1)型水庫10 座,小(2)型水庫77 座。小型水庫自建成以來,在防洪抗旱、養殖灌溉、農村人畜飲水、改善生態環境等方面發揮了較大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小型水庫管理運行中存在的問題也日益顯現。為了徹底解決這些問題,泗水縣合理布局區域化水利工程服務中心,科學設置流域化管護模式,以大帶小、以強補弱、大小融合、管養分離,使小型水庫的管護工作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泗水縣小型水庫大部分是20 世紀七、八十年代興建的,由于建設年代久遠、建設投資主體不明確、人員更迭等歷史遺留原因,小型水庫的產權關系不明晰。在小型水庫的運行管理過程中,水庫的所有權、管理權、使用權多數屬于各鎮(街道)、村集體,由各鎮(街道)、村集體進行管理。近年來,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工程的實施,基本解決了水庫大壩的安全問題。但是,由于水庫的產權不明晰、水庫管護體制不規范等原因,造成部分水庫管理范圍內存在違章建筑,溢洪道內存在樹木、莊稼、攔網等阻水物,影響水庫的安全運行。
在小型水庫的運行管理中,普遍存在“重建輕管”的問題,加上泗水縣小型水庫的數量眾多、管護經費需求量大、縣級財政困難等原因,水庫管護經費不能足額到位。另外,小型水庫公益性比較明顯,水庫自身盈利能力有限,管護人員因無經費不能落實到位,致使水庫運行管理中存在壩后坡雜草叢生、排水溝淤積、壩區被農民墾殖等現象,給水庫的安全運行帶了的不少隱患。
小型水庫防洪預案及汛期調度方案編制大多由各鎮(街)負責組織編制。由于各鎮(街)缺少水利專業技術人員,加上對預案編制重視程度不夠等諸多原因,未委托具有資質的單位進行編制,導致小型水庫防洪預案內容簡單雷同,實用性、針對性不強,預案可操作性不強。小型水庫管護人員年紀偏大,業務水平參差不齊。各鎮(街)未及時組織預案演練培訓,造成管護人員對預案執行不熟悉。
為充分發揮水庫效益,泗水縣成立了由縣政府負責人任組長的小型水庫體制改革領導小組,統籌推進解決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工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各鎮(街)均組建了領導小組,具體落實轄區內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工作。同時,制定了實施方案,對改革任務目標、機構設置、人員管理、考核獎懲等提出明確要求。為了加快改革進度,大力加強改革政策宣傳力度,利用新聞媒體、電視廣播、網站等宣傳方式提高公眾知曉率、參與率,引導群眾認識小型水庫工程特點和肩負的公益性安全責任,營造了全民共治共享的良好氛圍。
在小型水庫確權劃界已有成果的基礎上,充分考慮水庫工程管理現狀,結合農村三資清理工作,將87 座小型水庫產權全部確權為所在鎮政府(街道辦),同時明確鎮政府(街道辦)為小型水庫管護責任主體。按照省水利廳的相關要求,結合泗水縣小型水庫管理現狀,逐一落實小型水庫運行管理的政府責任人、主管部門責任人、管理單位責任人,確保責任到人。按照要求選聘小型水庫專職管理人員97 名,并對水庫專職管理人員全部進行上崗前培訓,培訓合格后簽訂勞動合同。通過合同制管理,明確了管理人員日常巡查、記錄、信息報送等職責。同時,結合河(湖)長制選聘了“民間湖長”139 名,并發動269 名小型水庫周邊群眾參與護水志愿活動,有效地補充了小型水庫的社會化管護,營造了共治共享的氛圍,進一步夯實一線工作力量。
1)創新管理模式,推行以大帶小、以強補弱,區域化、流域化管理。在堅持鎮村對小型水庫相應管理職責的基礎上,結合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以泗水縣大中型水庫、水閘、橡膠壩為中心,通過合理布局設置了7 個庫區(閘區、壩區)服務中心,創新流域化管護模式,將泗水縣87 座小型水庫統籌納入各服務中心管理,明晰了各服務中心相應的巡查、記錄、反饋、督導職責,從制度層面賦予了各服務中心對小型水庫的管理權限和服務職能。同時,在橫向完善小型水庫鎮村三個責任人管理線的基礎上,又構建起縣河長制工作協調中心、各庫(閘、壩)服務中心、包保工作人員縱向服務線,織密織實小型水庫的行政化管理網格,解決了過去沒有日常管理機構的弊端,消解了監管力量不足的矛盾。
2)創新養護模式,通過市場化運作、政府購買服務、引進社會資本等實現管養分離。一是選取具有水利施工資質的公司對水庫進行鞏固提升和高標準維修養護。二是選取具有一定專業人員的物業公司實行物業化管理、專業化維護、保姆式服務。三是積極引進社會資本。鼓勵社會資本參與水庫管理,依托小型水庫生態環境經營的6 家企業,探索了“誰受益最大、誰保潔養護”的做法,促進小型水庫管理范圍內日常整潔有序。隨著水庫工程面貌、生態環境的改善,越來越多的社會資金將投入到水庫建設管理中。
一是對上爭取小型水庫維修養護資金。近兩年,通過積極對上爭取,泗水縣爭取小型水庫維修養護資金991 萬元,主要用于小型水庫視頻監控、大壩照明、水雨情監測、電子水尺、壩體測壓等工程。二是足額落實小型水庫管理養護資金。根據省水利廳要求,每年落實小型水庫管理養護資金300 萬元,主要用于小型水庫管護人員工資、保險、培訓,配備自動化監測設備、辦公用具及防汛物料等。三是多方面籌措管護資金。縣財政通過整合涉農資金,每年籌措到位資金135 萬元,主要用于小型水庫的日常保潔、養護等。
建立健全監督考核機制,把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工作納入鎮(街)年度考核目標,整合各個要素持續高位推動,確保有章理事。縣政府出臺了《小型水庫管理養護績效考核辦法》等規章制度,健全細化各項管護職責和效果評價,保障各級各相關單位和企業的責任落地落實。一是實現有人管護。合理確定小型水庫安全管理和工程養護人員。縣水務局采用“三不兩直”的方式不定期組織抽查和暗訪,并聯合縣財政和各鎮(街)每季度對小型水庫管理人員日常巡查履職情況、維修管護成效、物業保潔情況進行考核,考核結果作為管理人員工資、管理資金撥付、保潔費用發放的主要依據,獎優罰劣,充分調動管護人員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二是下沉執法力量。服務中心22 名巡查人員都考取了執法證。在小型水庫日常巡查工作中,對群眾的涉河湖“四亂”行為,能夠第一時間發現、勸導和執法,及時制止了一批河湖案件發生,有力促進了泗水縣河湖特別是小型水庫的管理規范化建設。對上級部門組織的督查、暗訪、檢查等發現的問題及時制定整改方案,按時完成整改。三是實現實時監控。將小型水庫管理與河長制監測平臺相融合,實施小型水庫自動化監控項目,將小型水庫管護納入河長制APP 管理,不斷增強水庫信息化管理水平,逐步實現自動化實時監控。利用河長制監測平臺能夠實現隨時監控水庫現場,管理人員可以通過河長制APP 實時上報水庫日常管理信息,達到信息實時傳遞、方便快捷的效果。
通過小型水庫管理體制改革,轉變過去水庫無人管、措施不到位的局面,解決了泗水縣小型水庫點多面廣、偏遠分散的管理養護難題,實現了有章理事、有錢辦事、有人干事。結合河(湖)長制,以管帶護,向護要美,通過水源涵養林修復、農村河溝塘水系重建、畜禽糞污整治,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因地制宜,循序漸進,給水庫周邊群眾打造出“水清、岸綠、庫美、河暢”的良好生態,同時發展林果業和生態旅游業,提升了美麗鄉村建設的品位,吸引了周邊地區的游客前來觀光游覽,不僅增加當地農民的經濟收入,還助力了泗水縣鄉村振興的建設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