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成林,孫尚勝
(棗莊市城鄉水務事業發展中心,山東 棗莊 277100)
南四湖平原洼地涉及濟寧、棗莊、菏澤3 市,本次治理范圍包括濱湖洼地和湖西洼地。濱湖洼地位于南四湖周邊、濟寧、棗莊兩市36.79 m 等高線以下的地區,治理面積1 892 km2;湖西洼地位于南四湖湖西36.79 m 等高線以上排澇問題突出的重點區域,治理面積2 077 km2。工程涉及棗莊市滕州市、薛城區2 個縣(市、區);濟寧市金鄉縣、魚臺縣、嘉祥縣等7 個縣(市、區);菏澤市牡丹區、曹縣、定陶縣等9 個縣(區)。
本工程設計河道治理長度696.731 km,堤防加固152.689 km;工程永久占地2 732 hm2,臨時占地2 655 hm2。在各施工河道內,通過開挖、吹填、填埋會直接破壞底棲生物生境,導致底棲生物棲息地被掩埋,水生植物和部分現有人工植被被破壞,致使施工區及下游河段懸浮物增加,對水生生物造成不利影響。另外,由于本次河道治理及新(重)建水閘、泵站工程涉及的部分河流匯入南四湖自然保護區的實驗區,施工造成水體混濁、水質變差,會對湖內水環境質量、水生生態帶來不利影響。根據洼地治理工程施工特點,直接影響的類型和范圍見表1。

表1 工程建設活動影響類型和范圍
針對工程建設對生態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工程的施工跡地及河岸生態修復應根據施工區地形條件,并結合現場施工布置進行,同時應遵循以下原則:
1)預防為主原則。環境保護措施規劃設計遵循“預防為主,合理布局,減少破壞”原則。
2)全局觀點、協調性及生態優先原則。各項環保措施與工程區生態建設緊密協調、互為裨益,切實做到生態優先。
3)“三同時”原則。各項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使用。
4)本地化原則。生態修復所需物種均采用本地物種。
5)科學性、針對性原則。結合施工跡地及河道治理對生態環境的破壞情況,有針對性的采取生態修復措施。
6)經濟性、有效性原則。遵循生態修復措施投資省、效益好、可操作性強的原則。
根據工程的施工內容及其工藝特點,采取有針對性的生態修復措施進行施工跡地的生態修復,具體見表2。

表2 生態修復措施一覽表
2.2.1 水生生態修復措施
針對本工程中的河道疏浚施工對河道生態環境破壞嚴重的情況,本次河岸生態修復采用種植沉水植被的方法。沉水植被是水生態環境中物種和功能多樣性的基礎,重建與恢復沉水植被對修復受損水生生態系統至關重要。
1)葉黑藻長度約為40~60 cm,整株投入河流中,生須根著泥存活。按照工程的施工計劃和實際進度,完工的河段及時進行輪葉黑藻的種植。種植葉黑藻。在各種植河段每隔200 m 種植10 m 長度的河面,種植密度按20 株/m2。
2)投放螺類。由于施工挖掘與填埋,造成了底棲動物生物量的損失。雖然施工結束后,河道生態系統可以依靠自身的修復更能使生物量恢復到一定的水平,但其物種組分會發生改變,對河道生態系統造成不利影響,因此,需要投放一定量的螺類對其進行修復。主要選擇中國園田螺在相關河段進行投放。
3)增殖放流。在實施區域受影響河段進行人工增殖放流,對河道進行生態補償。
4)閘口生態調度。加強優化項目區域閘口的調度,減小對水生生態系統的影響。
2.2.2 陸生生態修復措施
1)河道工程區。河道工程區無堤防的疏挖河段或干溝段擾動邊坡采取撒播植草措施進行防護。計劃在設計水位以上采取撒播狗芽根與紫羊茅混合草籽的方式,撒播草籽面積22 hm2。草籽選用標準為國家Ⅰ級,播種量為8 g/m2。
2)堤防工程區。該區域建設內容主要為加固堤防,主要修復措施為該區域表層土剝離和堤防邊坡植草防護。一是堤防臨水側水面以上邊坡和背水側坡均采用植草防護。采取撒播狗牙根和紫羊茅混合草籽進行護坡。二是堤防迎水坡修建排水溝。為了防止徑流直接沖刷兩側堤防邊坡,修建防汛路迎水坡排水溝,迎水坡排水溝設計時考慮分散水流并減小對河溝行洪的影響。三是穴播植草。采取穴播植草進行坡面綠化,其面積根據植草磚開孔度計算。
2.2.3 建筑物工程區
1)一般工程區。修復措施主要是拆除泵站、水閘、涵洞和橋梁施工導流圍堰,為植被的再生提供必要的土壤環境。
2)邊坡防護。在開挖面或填筑面形成邊坡的位置,加強邊坡防護,鋪設植草磚。
3)土地整治。對可綠化區域采取土地整治措施,剔除碎石等雜物,增施有機肥,整治深度為50 cm。
根據南四湖平原洼地治理工程環境影響報告書及其批復的相關文件為要求,結合工程建設內容、施工工藝、施工組織等情況,對工程施工生態影響因素進行合理分析調研,制定相應的生態修復措施,為環保工作的順利開展及后續驗收奠定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