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菂 ,鄭 凱,賈真真
(1.山東省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濟南 250014;2.山東傳媒職業學院,山東 濟南 250200;3.泰安市水利勘測設計研究院,山東 泰安 271000)
大河水庫位于山東省泰安市西部郊區,為泰山抽水蓄能電站的下水庫,在黃河下游大汶河二級支流泮汶河中游,樞紐工程主要由均值土壩、溢洪閘、放水洞等主要建筑物組成,其任務以發電為主,兼顧防洪、灌溉和城市用水。水庫壩址以上控制流域面積84.53 km2,正常蓄水位165.00 m,死水位154.00 m,設計洪水位166.80 m,校核洪水位l67.20 m,按l00 年一遇洪水設計、2000 年一遇洪水校核,總庫容2 997.10 萬m3,興利庫容2 030.10 萬 m3,死庫容 204.72 萬 m3。
水庫大壩安全事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極為重要。隨著“智慧+”新時代的到來,水庫安全監測及運行管理工作應該充分利用現有資源,依托新一代信息化技術,順應“智慧水利”發展趨勢,在水庫傳統安全監測設施的基礎上,逐步實現“物聯感知、信息傳輸、數據管理、平臺支撐、功能應用”的網絡化、智能化和標準化提升,構建“智慧水庫”安全監測運行管理一體化平臺。
大壩現有 0+100、0+300、0+310 和 0+400 四個監測斷面,分別在0+100 斷面和0+300 斷面設壩基測壓管6 根,在0+310 斷面和0+400 斷面設壩體測壓管6 根;測壓管內置滲壓計在溢洪閘橋頭堡內設置數據采集器(MCU)1 臺,采集大壩滲壓數據,數據通過有線光纜上傳至水庫中控室,展示于中控室計算機和會商大屏幕上。目前,該系統多數斷面監測數據異常,若干滲壓計已無數據上傳,主要通過每年進行2 次人工位移觀測和36 次測壓管觀測的資料,綜合分析大壩運行情況。
經現場檢測分析認為:多數斷面監測數據異常或無數據上傳,系MCU 數據采集主板故障所致;中控室計算機也經常出現故障。現大壩安全監測資料分析軟件僅能夠實現數據采集、報表、曲線描繪等簡單的功能,缺少必要的數據分析、資料整編等功能;且大多基于C/S 開發,只能在特定的電腦上進行操作,應用很不方便。
溢洪閘和放水洞沒有設置相應的變形、滲流、應力、應變、溫度等安全監測設施。
根據《土石壩安全監測技術規范》(SL 551-2012)《水閘安全監測技術規范》(SL 768-2018)等相關規范規程的要求,結合大河水庫的實際情況,水庫安全監測系統應該具有巡視檢查、變形監測、滲流監測、壓力(應力)監測、環境量監測、水利學和冰凌等項目的專項監測,具備上述監測資料的整編與分析系統。
根據山東省水利廳頒布的《全省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工作推進方案》等相關文件的要求,水庫管理單位應該建立標準化運行管理平臺,其主要功能包括基本信息管理、水庫調度運行、工程安全檢查、日常養護維修、病害隱患處理、應急事件處置、員工考核培訓、日常事務管理等運行管理事項。運行管理平臺需根據管理級別設置相應操作權限。
安全監測數據從一維、二維到三維都有;運行管理數據種類極為復雜,既有結構化數據,也有半結構化數據,還有許多非結構化數據。傳統的大壩安全監測管理信息系統無法滿足上述需求,唯有設置基于云架構的“智慧水庫”系統,才能夠將上述分散、異構的各子系統集成,應用大數據技術匯集和處理通過物聯網獲得的海量數據,通過 GIS 技術(提供宏觀地理信息)、數模分析組件(基于云計算的計算模型類決策輔助程序)以及數據挖掘等技術,找出安全監測數據中的客觀規律,以指導水庫調度運行。
“智慧水庫”改建方案的總體目標是保證水庫樞紐工程安全,充分發揮工程效益,更好地為社會和經濟建設服務。就水庫安全監測分析系統而言,項目實施后應能實現如下目標:一是物聯感知全面準確;二是預警信息實時更新;三是業務應用平臺全面展現;四是辦公系統便捷高效;五是統一標準互聯互通。
“智慧水庫”總體架構由物聯感知、信息傳輸、數據服務、平臺支撐和業務系統5 個層面組成。
1)水庫樞紐工程與泰山西湖景區三維立體可視模型。大河水庫樞紐工程與泰山西湖景區三維立體可視模型是“智慧水庫”最頂端的平臺,與水庫安全監測、綜合分析與運行管理系統渾然一體,組成了一個三維立體可視化信息集成系統,把大壩、溢洪閘和放水洞的變形、滲流和壓力(應力)等安全監測系統,降水、氣溫、水位、流速、流量、水溫、水質等環境量監測系統,視頻監控、閘閥控制、智能巡檢等系統融為一體,通過三維可視化的方式展現運行。
2)水庫安全監測系統。該系統主要由如下7個子系統組成。(1)補充、完善大壩、溢洪閘和放水洞滲流監測子系統;(2)補充、完善大壩、溢洪閘和放水洞變形監測子系統;(3)補充、完善水質在線監測子系統;(4)補充、完善溢洪閘、放水洞閘、閥自動化監控子系統;(5)新建入庫河流水位、流速、流量監測子系統;(6)新建水庫氣象監測子系統,實現對庫區、流域降水、溫度、濕度、風向風速等氣象要素的自動化監測;(7)補充、整合、完善視頻監控子系統。通過上述諸多實時監測系統,對庫水位、滲壓、變形、水文、氣象、水質、入庫洪水及泄洪流量等,實現遠程實時監測、視頻監控和多級預警等功能,為水管部門及時掌握水庫與河道的運行狀況,提供實時可靠的數據支撐。
3)信息傳輸系統。各監測點根據不同的監測項目類別和現場實際工況,組合各自的無線局域網,利用上位機網關采用物聯網公共網絡進行信息傳輸,各觀測點均具備較強的獨立性,可有效避免因雷擊、斷電等意外因素造成系統整體癱瘓事件的發生,易于維護維修。
4)數據服務系統。數據服務層在存儲物聯感知并傳輸過來的所有信息的同時,還要對數據進行過濾、清洗、加工、整合等管理與服務工作。
5)平臺支撐系統主要包括:
一是新建洪水預報子系統。通過具體研究入庫河流的洪水特點以及河床變化規律,綜合水文學、水力學、河流動力學等相結合的技術方法,建立符合當地實際情況的洪水預報經驗模型和數學預報模型。屆時,將流域實時降水過程、水情、工情等各類實時信息輸入洪水預報經驗模型和數學預報模型,對洪水過程、洪峰水位(流量)、洪量等洪水要素進行實時預報,為相關部門防洪減災調度提供決策依據。
二是新建水庫安全綜合分析子系統。通過對大壩、溢洪閘和放水洞滲流、變形等指標的實時監測數據,綜合分析計算,科學、客觀地評價其實時安全狀態和變化趨勢。
三是新建水文分析子系統。通過對入庫徑流的還原分析和雨型分析,獲得洪水徑流的特征數據,為水庫洪水調節計算、興利調節計算、下閘蓄水時間分析,提供數據支撐。
6)業務綜合辦公和移動辦公系統。該系統建設的主要目標:一是水庫調度方案和度汛方案的編制與執行;二是負責日常大壩、溢洪閘和放水洞的巡視檢查和安全監測工作;三是及時掌握、傳遞、處理水情和水庫運行等信息,與政府主管部門建立水情自動測報信息系統;四是協助相關部門做好水庫安全運行;五是組織水庫日常養護修理和除險加固工作;六是負責水庫觀測、監測、監控等設施的日常運行、管理和養護工作;七是負責相關技術資料的收集、梳理、整編、匯總、分析及歸檔等工作。該系統可以為水庫提供一套現代化的PC 終端和移動端辦公平臺。
基本信息管理、水庫調度運行、工程安全檢查、日常養護維修、病害隱患處理、應急事件處置、員工考核培訓、日常事務管理等運行管理事項,運行管理平臺需根據管理部門和級別,設置相應操作權限。
基于云架構的“智慧水庫”改建方案成功地實現了既有與新建安全監測系統的有機融合,整體規劃,分布實施。既可滿足水庫安全運行和標準化管理的需要,又避免了重復投資,造成不必要的浪費。安全監測數據從物聯感知、信息傳輸、數據服務到安全運行綜合分析評價,全程遠程操控、信息共享,解決了監測設施難以集中、數據分析不深入、安全預警不及時等難題。基于云架構的“智慧水庫”系統,能夠將既有與新建的安全監測運行系統有機地融合為一體,有一定的推廣應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