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國 山西省保德縣自然資源局自然資源所
人力資源與經濟發展之間具有極為緊密的聯系,特別是在當前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人力資源在經濟增長、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發揮出的重要價值與推動性作用更加明顯。同時,由于自然資源緊張程度的加劇,人力資源逐步替代自然資源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綜合而言,想要更好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展開優化升級。
第一,人力資源管理為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依托在人力資源方面投入的增大,能夠達到為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提供動力支持的效果。特別是在當前知識經濟的大背景下,人力資源在經濟增長、經濟可持續發展中承擔的任務更重,人力資源管理與經濟增長、經濟可持續發展之間的相關性更加緊密。綜合來看,在現階段的社會與市場條件下,人力資源逐步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人力資源管理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推動性作用得到更明顯的顯現。
第二,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人力資源管理提出新要求。社會不斷進步、經濟不斷增長也對人力資源提出了更多要求,也需要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理念與模式的更新。站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視域下來看,原有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理念與模式已經不再適用,與當前人才的發展情況、管理需要等并不匹配。換言之,如果依舊沿用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方法,則無法保證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轉化的最大化。能夠看出,經濟可持續發展為人力資源管理提出了更新要求,必須要對人力資源管理理念、模式、方法等進行更新。
第三,人力資源逐步替代自然資源促進經濟可持續發展。不能否認的是,自然資源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出了重要作用,但是隨著自然資源緊張程度的加劇,人力資源在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作用更為凸顯。從這一角度來看,在當前的發展中,人力資源逐步替代自然資源為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充足動力支持。
在當前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評價體系發揮出了重要作用,實現對人力資源的科學、全面、客觀評價,為供需雙方提供了公平性、公正性相對較強的交易平臺,促使各項交易均能夠在更具公正性的市場環境中展開[1]。對于人才與人才需求方來說,依托完善評價體系在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的應用,既可以實現對人才、人才需求方實際需要的滿足,也能夠達到推動人才需求方經濟效益實現最大化。可以說,對人力資源評價體系進行完善,可以達到科學、全面、客觀評價與定位人力資源的效果,支持招聘工作的更合理展開,由此推動經濟可持續發展。實踐中,應當切實參考人才需求方的實際情況以及不同的崗位需求,針對性的設定出更貼合實際工作任務、崗位職責的人力資源評價體系,以此增強人力資源管理的科學合理性。
現階段,我國不同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著極為明顯的差異性,最顯著的表現為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工作環境、工資待遇優于西部地區。基于這樣的情況,人才更多流向并聚集在東部地區,在此區域中人才可以獲得的發展空間、發展機遇也較為理想,這就導致我國人才分布在區域方面存在著顯著的不平衡水平。基于這樣的情況,應當在區域相關政府部門、職能部門的引領下,積極搭建起更具規范性、完善性的人力資源市場管理體系,實現對各類人才的針對性引導,加大區域對人才的吸引力。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能夠實現不同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及穩定性增長,還可以達到均衡各區域發展水平、縮小區域之間差異性的效果。
在經濟可持續發展視域下,必須要主動轉變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結合現實情況與需求,重新定位經濟可持續發展,并積極借鑒先進管理模式更新人力資源管理理念,防止局部利益對整體利益造成較大負面影響。實踐中,必須要著重秉承著“以人為本”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切實參考人才現實情況與能力水平、崗位職能等持續完善人力資源管理方式[2],設定出更具針對性的管理方案,促使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不斷向著精細化的方向發展,并實現人力資源管理工作的升級,為經濟可持續發揮提供充足、良好的人才支持。
人力資源是保證單位組織正常運行的重要支持,相比于其他類型的經濟形式來說,人力資源在單位裝置中占據的地位更高。出于對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考量,必須要為單位組織內所有的職工提供更為廣闊的個人發展空間,而這就要求著對傳統人力資源管理機制(即約束性管理機制)進行優化,促使人力資源管理方式不斷向著柔性化的方向發展。實踐中,通過設定、落實激勵機制,能夠推動職工的工作積極性上升,最大程度發揮出職工的服務能力,以此促使經濟可持續發展成為現實。
綜上所述,現階段,人力資源逐步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人力資源管理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的推動性作用得到更明顯的顯現,需要重點優化調整。通過積極搭建客觀性更強的人力資源評價體系、推動人力資源市場管理體系不斷規范化、徹底落實傳統管理理念的轉變、重點引入柔性化管理方式,實現了人力資源管理工作升級,推動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