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晴晴 鄭州升達經貿管理學院
中小企業作為推動國民經濟發展和促進社會穩定的生力軍,其蓬勃發展態勢日益凸顯,已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工信部統計資料表明,截止到2018 年年底我國中小企業數量已經達到3000 萬家,占全國企業總數的99.5%,解決了75%以上人口的就業問題,而且還是地方政府獲得財政收入的主要載體。我國中小企業由于自身素質和外部環境問題的影響,其發展過程中在資金投資融措方面往往會受阻。發改委的一項調查顯示,中小企業貸款被拒絕率超過56%。但是中小企業正處于創業階段和成長階段,要想獲得長足發展必須依賴大量的現金,“現金為王”的思想已經被業界廣泛關注和認可。[1]為了提升中小企業資金的使用效率,把控并優化現金流就成為中小企業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尤其是疫情期間,絕大多數中小企業都面臨著現金流流入中斷,而流出卻源源不斷的情況。疫情之下,在不營業狀態下現金流能夠維持六個月的只有9.96%中小企業[2]。如若中小企業沒有完善的現金流管理制度,對現金流各個環節缺失控制,就會形成資金鏈斷裂問題,進而導致虧損,甚至破產倒閉。因此,疫情期間中小企業都必須重視對現金流的使用情況,對中小企業現金流管理問題進行探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中小企業是與大企業相對而言的概念。理論上一般將規模較小或處于創業階段和成長階段的企業定義為中小企業。由于經濟發展情況不同,世界各國對中小企業的具體確認標準和辦法也不同,所以國際上還沒有一個普遍接受或一致認同的定義。我國對中小企業界定的最新標準是2011 年由工業和信息化部、國家統計局、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聯合出臺的《中小企業劃型標準規定》,對9 個重點行業的企業進行標準劃分,金融業、房地產業、信息產業和服務業等行業也列入劃分標準,并引入了小微企業的概念。如該標準規定:對于餐飲業從業人員100 人以上,且營業收入2000 萬元及以上的為中型企業(中型企業標準上限即為大型企業標準的下限);從業人員10 人及以上,且營業收入100 萬元及以上的為小型企業;從業人員10 人以下或營業收入100 萬元以下為小微企業。
中小企業現金流量的產生主要來源于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由此本文將從這三項活動對疫情下中小企業現金流管理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
1.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應在現金流入占很大比重。[3]對中小企業而言,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主要是業務收入,具體包括銷售商品和材料、提供勞務、代購代銷業務等收到的現金。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主要是業務成本和固定支出,具體包括購買商品和材料、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支付給職工的工資、獎金等。如果企業產品(服務)銷路比較好、市場占有率比較高,經營活動現金流量呈現的是凈流入狀態。與此相對應則呈現的是流出狀態。[1]疫情期間,很多中小企業的門店空無一人,一周內經營業績下滑90%,業務收入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但是一些固定支出卻無法避免,比如按時給職工支付工資、采購原材料的預付成本等。總之,疫情期間由于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幾乎都是現金流出,現金流量呈現的是凈流出狀態。
2.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投資活動現金凈流量通常是指企業投資或購建及其處置一年以上長期資產而產生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差額。[4]具體而言,對中小企業來說,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包括收回投資收到的現金、取得投資收益收到的現金、處置固定資產、無形資產和其他長期資產收回的現金。投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包括構建固定資產、無形資產等支付的現金和投資支付的現金等。疫情期間,各行各業都受到重大影響,由于投資帶來的收益大大縮減,但是中小企業可以通過出售或處置固定資產得到一部分現金流入。由于中小企業規模較小,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相對薄弱,考慮到企業日后的正常運營,由此,中小企業通過處置資產得到的現金流入也不會太多。
3.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I資活動是指企業通過經濟有效的方式籌措資金致使企業的資本及債務規模和構成發生變化的活動。[5]具體而言,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入包括吸收投資收到的現金,比如企業發行股票、債券等方式得到的資金;企業通過舉借各種短、長期借款而得到的現金。籌資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出包括償還債務支付的現金、分配股利、利潤或償付利息支付的現金等。中小企業難以像大企業那樣,通過發行股票和企業債券等手段,從資本市場上獲得資金,所以中小企業籌資活動多數是通過負債的形式得到的,而且金融機構在向中小企業貸款時,考慮到中小企業財務實力較弱、信用度低等問題,所以往往會提高資格要求和融資條件,比如提高實質性利率。疫情期間,中小企業通過籌資活動得到現金的難度會進一步提高,而由于之前的籌資活動產生的利息或還款還要繼續進行。由此,中小企業籌資活動帶來的現金流量金額多數呈現的是負增加額。
疫情期間中小企業優化現金流量管理問題的總體思想是開源節流,自救加外援,具體如下。
1.更新業務模式,穩住業務收入。疫情期間,中小企業傳統的線下經營活動無法正常開展。由此,中小企業優化經營活動就需要跟新業務模式,把主要經營活動在疫情期間跑起來,這就需要中小企業將業務模式由線下轉移到線上進行。快速發展的云服務和放松的物流交通管控也為中小企業進行業務轉型提供了便利條件。比如中小企業可以采取釘釘+手淘導購模式、微信+小程序商城等方式,維持正常經營活動,實現業績驚人逆轉。比如西貝,從1 月份開始,所有門店已經開始通過企業微信添加客戶,200 多家門店雖然沒有開放,但是門店經理在家就可以和客戶溝通介紹產品信息,通過外賣送餐食材訂購等一站式服務,實現了線上收入占總經營收入的80%。還要一些旅行社、博物館通過直播、VR 開啟了云旅游,收到了良好效果。
2.開啟“共享員工”模式,降低成本支出。疫情期間,中小企業不僅要保持進行正常的業務活動,同時還需要千方百計地節約開支,盡可能地降低一切成本。疫情期間,中小企業的業務活動不需要那么多的員工,但是疫情只是暫時的,中小企業考慮到疫情過后的員工需求,如果此時裁員有可能將來會出現用工荒的問題,之后再進行招聘、培訓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所以,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中小企業可以嘗試著與電子商務企業合作,開啟“共享員工”模式。比如餐飲業可以將閑置的員工安置到線上超市企業上班,既能給企業節省一部分支付員工工資現金流出,又能留住員工,起到援企穩崗的效果。同時,還可以利用遠程工具開展協同辦公以降低辦公費用。
3.精準利用幫扶政策,分享政策紅利。機遇與風險總是并存的。疫情期間,中小企業要想渡過難關,維持正常的現金流,除了考慮進行自救之外,還可以借助外援。國務院和國家政府在疫情期間出臺了一系列針對中小企業的幫扶政策。比如員工社保方面,部分地區中小微企業自2020 年2 月起,5個月內免交社保;企業融資方面部分地區調低銀行貸款利率、增加信用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幫助更多的中小企業更容易進行融資;部分地區政府明確表示,融資擔保公司為中小企業銀行貸款提供擔保的,政府給予擔保費用補貼;辦公場地租金方面對承租國有資產類經營用房的中小企業,減免1 至3 個月房租。鼓勵大型商務樓宇、商場、綜合性市場運營主體在疫情期間對中小企業減免租金,各地可對減免租金的業主給予適度財政補貼。所以,中小企業可以根據當地的相關情況精準利用國家的幫扶政策,打開現金池子的進水管,讓企業活下去。
綜上所述,現金作為企業流動性最強的資金,足夠的現金流是中小企業抵抗疫情風險的重要籌碼,也是中小企業在疫情期間立于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因此,中小企業必須加強對現金流管理的重視程度,充分依靠自身和外援夯實現金流管理水平。從經營活動、投資活動、籌資活動多角度優化現金流流入與流出管理,從而提高自身主營業務活動的盈利能力、投資資產的收益能力、融通資金的穩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