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銳敏 中國建設銀行泰安分行
新時期社會發展下我國社會經濟面臨來自諸多方面的挑戰,但是在黨中央的積極應對及正確引導之下,中國在此次世界性的危機中交出了令世界滿意的答卷。在其他各國還處于經濟蕭條的發展低谷時,中國已經迎來了發展的新時代,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針對國內經法發展的問題所在,制定針對性措施,不僅實現了經濟發展由追求速度向追求質量的轉變,同時不斷深化改革,規避以往發展中的不利因素,努力實現優質發展。但是,即使在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保持平穩增長,卻還是存在一些限制發展的問題所在,針對性的解決問題,是實現優質經濟增長的必然選擇。
進入發展的新時代,“經濟新常態”的概念也有了新的定義。整體上而言,經濟新常態包括經濟增長速度的轉換、產業結構的調整、經濟增長動能的轉變、資源配比方式的轉換以及經濟福祉包容共享等內容,具有豐富的內涵及特征。自從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首次提出“新常態”的概念后,該詞在各種會議上的出現頻率與日俱增。在亞太經合組織工商領導人峰會開幕式中,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經濟新常態”的重要戰略判斷:深刻的揭示了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階段的新變化、準確研判了中國未來一段時期的宏觀經濟形勢、充分展現了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及決策定力。
中國的經濟新常態是相較于過往的經濟“舊常態”而言的。在經濟增長舊常態下,經濟持續保持高速增長、民眾的大量資產以銀行儲蓄的形式存在、較低的通貨膨脹率以及持存在的經濟結構性風險,經濟的增長得益于生產過程中的低成本供應。但是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由于人口結構的變化,低成本的價格優勢正在被逐步削弱。在當代的中國市場中,人力資源成本,能源、資源成本以及土地成本的逐漸提升,使得居民的銀行儲蓄率逐漸下降,進而也會對于以往的低成本優勢造成沖擊。此外,國際經濟形式的變化以及其他國家的對華政策也是造成中國的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原因之一。國際發展中,由于國際合作日益密切,中國的企業逐漸進入國際市場,各國之間的經濟往來逐漸增多,中國的經濟發展必須做出轉變,以更加適應時代發展的需求。
中國在“經濟新常態”的時代背景之下,經濟的增長主要迎來了眾多難得的發展機遇,具體增長機遇的分析如下:
當前中國的經濟正處在“三期疊加”的階段,即增長速度換擋期、結構調整陣痛期以及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者共存的階段。我國經濟增長速度的轉變,表面上看,是增長速度的減緩,但實質上,是宏觀經濟背景之下,經濟結構的重大調整以及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經過數年經濟高速增長的積累,中國經濟發展的實際增量一直保持在較高的水平,成為世界上僅次于美國的第二大世界經濟體。但實踐證明路易斯拐點已經出現,中國在未來一段時間內,如果仍然以高速增長為發展目標,必然會造成明顯的經濟損失,影響中國整體的發展質量。因而降低增長速度是中國經濟新常態階段發展的適應性抉擇。通過降低發展速度,實現提高發展質量的目的,以應對新的風險與挑戰。
在前者降低發展速度的政策之下,為了仍然保持中國經濟的健康持續發展,減少國際經濟環境變化對于國內經濟的沖擊,提高發展質量,將經濟的發展方式由規模速度型粗放增長向質量效率型集約增長轉變是最佳的選擇,這也是實現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轉變的關鍵所在。在前些年間,大多數國民對于中國產品的質量還是持有懷疑態度,堅信國外產品的質量優于國內,也就造成了中國經濟過于依賴外國,國內市場容易受到國際市場環境制約的現象,不利于提高中國經濟的獨立性。為了有效應對該問題,國家對于國內產品的質量要求逐漸提升,將以往的低成本、依賴國外技術的生產環境,逐漸轉變為高質量,創新國產技術的現狀,努力實現由經濟大國向經濟強國的轉變,提高中國經濟發展的獨立性。
“經濟新常態”的第三個機遇即是實現產業結構的轉變:由中低端向中高端進行轉變。據相關數據統計,2013年中國的產業結構出現了歷史性的變化——該年國內第三產業(服務業)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創歷史新高,達到46.1%,首次超過第二產業,同時也標志著中國經濟正是進入“服務化”時代。在傳統的經濟結構中,第二產業在國民生產總值中一直處于領先地位,國內的發展重心一直是實體建造業,而中國同時也以其低廉的勞動力成為其他各國代加工的最佳選擇地。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國家對于國內經濟的發展方向有了新的認識和規劃,逐漸將“代加工”等中低端的產業轉型升級為自主創新的中高端產業,實現國內市場獨立性的一次偉大飛躍。
在舊常態的經濟增長態勢下,中國的經濟發展對于國外市場的依賴性較強,在一些產品的國際化生產過程中,中國都是以要素提供方的角色參與生產過程,由于核心技術仍然保留在其他國家,因而在利益分配時,中國始終處于劣勢地位。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不斷積累,已經實現了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進入發展的新時代,中國的經濟增長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第九次集體學習時不斷強調:我們必須增強憂患意識,緊緊抓住和用好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不能等待、不能觀望、不能懈怠。必須牢固抓住新的發展機遇,努力實現科學技術、生產技術的自主創新,突破發展瓶頸,實現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歷史性轉換。
由于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以國家的宏觀調控為主要特征,因而在舊常態的經濟發揮過程中,對于市場的作用往往會忽略。但是隨著中國進入新時代,以及經濟全球化進程的不斷提高,中國逐漸靠近世界舞臺的中心,市場經濟在國內經濟發展中的比例逐漸提高,資源配置由市場起基礎性作用向起決定性作用轉換。國家對于市場經濟發展政策的不但優化,不僅可以充分發揮市場經濟激活國內市場,促進國內消費活力,提高國內企業間競爭活力的作用,還可以更好的發揮政府調控作用,提高國內市場的發展活力,以促進國內經濟的優質增長,更好的應對國際經濟環境的變化。
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為了實現經濟的平穩、優質、持續增長,擴大內需是必然選擇,具體分析如下:
由于2008年美國次貸危機的影響,全球經濟遭到嚴重創傷,中國也難以幸免。為了更好的應對經濟危機帶來的國內市場的動蕩,國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主要是以擴大內需為經濟發展的中心,同時輔以財政、金融等其他政策,在全國民眾的積極配合之下,取得了顯成效。但是就長遠發展而言,為了實現更加優質的經濟發展效果,必須在國內消費問題上進行改進。在此前較長的時間內,由于受到消費相關政策、方針制定、輿論宣傳不到位等情況的限制,國內市場的消費內需發展一直處于低迷狀態。因而為了實現進一步刺激國內市場的活力,提高國內市場中的資金流動性以及國內消費水平,擴大內需是必然選擇。只有改變傳統的儲蓄觀念,促進國民對于國內產品的消費力度,才能提高國內企業自主創新的動力,增加國內市場的活力,更好的促進經濟的增長。
人類的生產主要包括兩方面,即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兩者的有機統一才能實現更加完整的市場環境。進入發展的新時代,科學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極大的改變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環境,在物質世界極大的豐富之后,人們的關注力逐漸轉移到精神生產方面,因而經濟新常態的環境之下,擴大內需的發展方向逐漸轉移到以第三產業上來。進入現代化的發展時代,經濟的飛速發展不僅實現了物質世界的豐富,也帶來了巨大的精神壓力,在獲得收益之后,人們對于精神世界的滿足成為現階段市場發展的主要動力。因而提高國內服務業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擴大內需,成為促進經濟增長的主要方向。
即是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但是仍然存在經濟增長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具體分析如下:
前文中已經提及,經濟新常態下,傳統的低成本優勢已經逐漸削弱,勞動力及土地等生產資源成本的逐漸提高,使得對于國外企業的吸引力逐漸降低,進而大幅降低了境外企業對于國內市場的投資力度及規模。另一方面,由于國家經濟政策的相關調整,促使長期處于金融抑制的資金價格從低利率水平向均衡或是正常利率水平轉換,但是由于轉換速度不平衡問題的存在,使得企業融資的途徑逐漸減少。國內國外雙重發展壓力之下,企業擴大再生產的進度及企業發展的規模受到了明顯的限制,嚴重限制企業的發展。
在市場逐漸在國內市場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后,一方面可以有效實現促進國內市場活力的作用,但同時,也會明顯導致城鄉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出現。較大的城鄉差距已經貧富差距如果不能得到妥善處理,就勢必會激化國內矛盾,降低個體的生產積極性,對于消費結構產生明顯的影響,甚至對于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造成不利影響。經濟新常態即是經濟增長的機遇,同時也是經濟增長的挑戰,只有正確處理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高國家宏觀調控的力度,把握市場經濟發展的穩定性,才能現實更加優質平穩可持續的經濟增長。
由于多年來,中國的市場一直以國外的產品為銷售熱點,缺少自主創新的意識,因而即使經濟的發展進入新時代,迎來經濟的新常態,但是企業的創新自主性還是難以實現短時間內的轉變。提升企業創新活力是一件需要長期努力的工作,在較短的時間內還是要制定出有效應對企業創新動力不足的問題。因而加大企業自主創新的資金支持,擴大國內企業發展的人才引進,是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國內企業發展最需要關注的方向。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升,以及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中國進入了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經濟新常態下,中國的經濟增長有了明顯區別于“舊常態”的新特點,以實現有效應對時代的新需求。不僅實現了經濟發展速度的減緩,而且對于生產質量及國內消費水平有了新的要求。但同時,“新常態”也具有一些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問題,了解問題出現的原因可以針對性的實現問題的解決,進而實現中國經濟的平穩、優質、可持續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