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穎 武漢大學臺灣研究所
2020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上指出,“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充分發揮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湖北省委在十一屆八次全會提出要把湖北打造成為國內大循環的重要節點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鏈接。省委提出的這一重大決策的關鍵點在于充分發揮中部強大市場的內需潛力,進一步繁榮國內市場。2020年湖北省出臺了《提振消費促進經濟穩定增長若干措施》,從擴大餐飲零售消費、促進文旅體育服務消費、釋放汽車家電大宗商品消費潛力等方面出臺了頗具含金量的舉措,湖北以促消費增長激發經濟動能、促消費提質優化產業結構的發展格局正在形成。2020年湖北省社會零售額達1.7萬億元,恢復到2019年的80%左右。盡管湖北省的消費勢頭正趨于活躍,但消費反彈力度不足,報復性消費并沒有發生,消費市場發展仍面臨諸多障礙。為此,本文將對目前消費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促進消費提質升級的政策建議。
一是居民消費能力不足。收入是居民消費最直接的影響因素,收入的持續增長是推動消費升級的基礎。2019年湖北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28319元,低于全國平均水平30733元,落后于GDP排名。城鎮調查失業率高企,直接影響居民收入。
居民消費意愿不足,理性消費選擇占據主導地位。2019年底,湖北省個人購房貸款余額高達11745億元,占住戶部門貸款的比重達70.8%,高于全國平均水平,武漢地區的房價水平也處于中部城市之首,對居民消費存在明顯的擠出效應[1]。
二是消費供給結構不優。從2019年商品零售數據看,代表綠色消費、智能消費方向的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零售額增速分別為97.7%和70.0%,但湖北相對于的規上工業企業的產值卻不升反降,反映出湖北消費升級方向的商品產品競爭力不足。托幼、養老、文化體育等服務型消費供給不足,與日益增長的需求存在較大差距。境外消費回流通道不暢,部分品牌尤其是奢侈品款式在湖北沒有銷售或者價格差距較大,高端醫療缺乏供給,難以促進當地消費增長。
三是消費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中國消費者協會發布的《2019年100個城市消費者滿意度測評報告》顯示,武漢市僅排名73名。餐飲消費、教育消費、健康消費、網絡消費等領域還存在突出問題,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未能有效發揮作用,消費行業信用體系建設有待加強。
因此,需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扭住擴大內需這個戰略基點,使生產、分配、流通、消費更多依托國內市場,提升供給體系對國內需求的適配性”的指示要求,充分發揮消費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進一步推動消費提質升級。
1.刺激消費需求,擴大農村消費。加強消費惠民力度,實施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措施,繼續發放酒店、餐飲、旅游等服務行業消費券,適當擴大消費券使用范圍,促進大宗商品消費。豐富消費業態,推動文化創意、精品旅游、健身康養等服務型消費融合發展。助推湖北區域品牌創建,滿足消費者品質需求。充分發揮城鎮的消費輻射功能,加快鄉村商貿聚集發展,推動工業品下鄉、農產品進城。加強農村運輸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動農村電商發展。推動供銷、郵政、物流等資源整合把服務網點延伸到鄉村,打通物流“最后一公里”。
2.加強消費供給,促進消費升級。加快武漢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利用中免集團落戶武漢的契機,加快高端奢侈品境外消費回流。主動適應新型消費文化,針對“宅文化”推出“宅經濟”周邊產品,改變傳統消費的空間模式。放寬消費領域的市場準入,加快壯大消費新業態、新模式。推動傳統商場、超市、便利店等生活服務業場所進行“人、貨、場”云改造。[2]。推進新消費,重構消費場景,大力培育壯大直播電商、社交電商、網紅電商等新模式,打造全國網紅基地。進一步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加大對基本醫療、義務教育、養老育兒等方面的供給。擴大服務業開放試點,提升國際醫療、教育等服務供給能力。
3.提振消費信心,提升消費能力。提高國家優撫、農村五保、城市低保、農村低保等四類國家保障對象的標準,對特殊人群免費發放消費券。持續推動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動態調整最低工資標準,適度提高個人所得稅起征點,增強公益事業的第三次分配作用。規范金融市場秩序,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深化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改革,拓寬農民增收渠道。繼續健全社會保障制度,深化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制度改革,健全農產品價格保護制度和農業補貼制度、逐步提高社會保障水平。
4.補齊機制短板,營造良好環境。規范產品的檢驗認證工作,提升消費品領域認證質量。強化服務業標準化發展路徑,推進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新服務標準先行先試。完善消費市場監管體系,加強消費領域企業和個人信用體系建設。發揮消費者協會等組織的作用,強化消費者權益損害法律責任,健全消費糾紛的訴訟、仲裁和調解機制,大力營造“放心消費”氛圍。進一步建設消費品安全追溯體系,推動各類電商平臺和地方監管平臺、國家重要產品追溯平臺信息互聯互通,優化線上消費環境。對網絡消費、教育消費、健康消費等發展迅速的消費領域要建立政策實施動態評估機制,強化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