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春超 廊坊市廣播電視大學
隨著國際分工合作的不斷加強,世界各國之間在不斷加強貿易往來,形成了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的關系。但是機遇與風險總是并存的,特別是隨著貿易自由化和地方保護主義的斗爭日益激烈,各種貿易壁壘阻礙了國際貿易的進一步發展,值得引起我們深入思考。
政治和文化的風險是國際貿易中首先遇到的風險,在國際貿易中,特別是多邊貿易,由于貿易國政治原因所帶來的風險往往不能提前預判,然而一旦發生所造成的負面影響往往又是十分巨大的。比如貿易國家由于政局變動,執政政策改變,必然會加大國際貿易的風險。更有甚者貿易國家發生戰爭,甚至會給國際貿易帶來毀滅性的影響。此外,語言、文化、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會不可避免地造成理解上的差異,加大國際貿易的風險[1]。
與國內貿易相比,國際貿易所面臨的環境更加復雜多變,由于涉及不同的國家主體,而不同國家對貿易的法律法規又不可能完全相同,法律風險也就無法避免。就我國來說,很多外貿企業缺乏必要的法律風險防范意識,還沒有真正認識到法律風險對企業進行國際貿易活動所能造成的重大影響,法律風險防控工作不到位,缺少專門的法律人才對國際貿易法律風險進行必要分析,沒有建立起有效的法律風險防控體系,一旦出現法律問題,往往會造成重大損失[2]。
在國際貿易中存在著很多的經營不確定性,這也勢必會造成更大的財務風險,特別是貿易保護主義盛行,外貿企業的經營活動受到沖擊,盈利能力受到影響,必然會加大外貿出口企業的財務風險。財務風險主要包括匯率風險、信用風險和票據風險。匯率風險就是指匯率的上下波動給國際貿易的結算帶來的影響。信用風險則是指在國際貿易中對合作客戶的信用評估不到位所帶來的違約風險。如外貿企業在與客戶進行賒銷業務時,一旦客戶違約,就會產生資金無法回收的問題,引發財務風險。票據風險主要是指票據造假進行詐騙所引發的財務風險。
合同是國際貿易往來的基礎,不僅規定了合同雙方的權利,也明確了合同雙方所要承擔的義務。而合同風險主要表現在簽訂時的風險。在合同簽訂時,如果不考慮國際貿易的特定條件,沒有及時發現合同條款中的漏洞,就會給后續的貿易交易帶來不利影響。特別是一些涉嫌合同欺詐的主觀故意行為,如果不加以提防,被外商利用產生不必要的糾紛,勢必會給企業帶來重大經濟損失。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快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網絡平臺線上交易已經成為與線下交易同等重要的國際貿易模式,給眾多的外貿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帶來了發展新機遇。但是網絡交易平臺也帶來了新的貿易風險。企業將信息發布在網絡上,就會產生一定的網絡信息安全風險,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網絡漏洞竊取企業機密信息,還有的不法分子在網絡上發布虛假信息,甚至偽造單證合同等進行詐騙,網絡信息的不對稱造成失信、造假、違約等現象時有發生。
在國際貿易中,在合作對象的選擇上,要有危機意識,特別是首次進入一個新的國家,要更加慎重,要深入了解貿易合作國家當地的政治經濟政策,密切關注貿易合作企業國家當地的政治變動、政府更迭、對外經濟政策的改變等對進出口經濟的影響,防范政府政策風險。要對當地的文化習俗有深入了解,尊重當地的文化習俗習慣,融入到當地文化中去,降低不同文化風險帶來的負面影響。
法律是維護貿易企業合法權益的有力保證,在進行國際貿易合作前,要進行必要的法律調查,對貿易國家、貿易企業等各方面進行全面的分析了解,特別是在大宗貿易前,要對當地的關稅政策、是否存在貿易壁壘、合作企業的主體資格進行全面了解。要對貿易的合同條款、結算方式等重點內容進行重點監管,保證在國際貿易中不出現法律問題。
經營的不確定決定了財務風險只能降低,而不能完全規避,在國際貿易中,要注重提高風險的管控能力,最大可能的降低財務風險。要重視匯率變動對國際貿易產生的影響,建立完善的匯率分析機制,提前預判匯率的上下波動情況,從而能夠提前制定國際貿易總體計劃,降低匯率變動帶來的風險。要建立健全貿易合作企業的信用評估機制,選擇優質合作企業,降低合同違約和欺詐的風險,及時回籠資金。
合同明確規定了貿易雙方的權利義務,是貿易活動順利開展的基礎和保障。在簽訂合同前,要對對方企業的資格、信用、經營現狀等進行全面考察,保證對方具有合同執行的能力。簽訂合同時,要重視合同風險因素的分析,加強合同管理,要熟悉國際貿易合同所適用的法律法規,杜絕合同漏洞,避免合同欺詐。在合同執行過程中也要加強監督監管,保證貿易合作嚴格按照合同執行,有效規避合同風險。
互聯網時代,網絡貿易平臺在國際貿易中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在網絡貿易中,要提高網絡安全意識,將網絡安全放在首位,及時防范網絡交易中可能發生的各種風險。企業員工也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網絡應用能力,熟練掌握電子商務流程,做好線上線下工作的有效銜接。
總之,隨著多邊貿易的發展,國際貿易面臨著多樣化的政治、經濟、法律、文化環境,國際貿易更加復雜多變,也更容易暴露出國際貿易中的風險,我們需要深入分析國際貿易的發展特點,做出有針對性的防范對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