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毅 中共重慶市黔江區委黨校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沒有農業農村現代化,就不可能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黨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戰略部署,是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舉措。財政作為國家的“錢袋子”,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撐,必須充分發揮自身職責,從多渠道保障鄉村振興戰略的順利實施。
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同志提出要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指出:要舉全黨全社會之力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讓廣大農民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長期以來,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凸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把握和處理“三農”問題,加快補齊農業農村發展短板,推進城鄉協調、融合、平等發展。
“十三五”期間,我國如期完成了脫貧攻堅任務,消除了絕對貧困和區域性整體貧困,這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取得的偉大成就。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持續鞏固和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的有效路徑,要逐步實現脫貧攻堅向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加大對脫貧地區鄉村振興支持力度,搞好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產業發展,為實現農村快速發展和共同富裕提供戰略支撐。
新形勢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通過不斷完善農村公共基礎設施,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治理農村人居環境等,構建起現代鄉村產業體系,提高農村科技水平,形成符合國情的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把村莊規劃和城鄉融合發展結合起來,走綠色發展之路,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最終實現農民收入穩步增長,農村消費全面升級,農業農村現代化。
一方面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直接影響涉農支出。自2018年以來,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連續下降,公共財政收入增長步入中低速,直接影響了涉農支出。另一方面財政支出點多面廣,面臨支出的多重壓力。污染防治、城市化進程、鄉村振興等都離不開大量的公共財政投入,雖然我國涉農資金投入連續多年增長,然而面對資源稟賦和財力約束,財政支出不得不有取有舍。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持續推進中,大量的財政支出投入農村建設,但是由于基層財政管理的弊端,導致一些項目資金使用效益不高。一是資金考核評價體系不健全。涉農領域的評價指標專業性強、實施難度大,基層財政缺乏專業人員來制定和實施考核評價。二是資金監管責任難理清。部分地方在檢查項目資金使用中,通過簡單的誰簽字誰負責來追究違規責任,將由主管部門承擔的責任,無形轉嫁給了基層財政,導致基層人員不敢簽字,不愿監管。
近年來,隨著國家對農村發展的重視和投入,農業發展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化和標準化,呈現出了一批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農業發展需要大規模的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的進入。由于農業生產的高風險性,以及擔保物和抵押物的缺乏,阻礙了社會資本的投入?,F行的財政和稅收優惠政策雖然刺激了一部分涉農貸款,但是由于涉農貸款的低利率、零擔保和高風險,許多商業性金融機構仍然隔岸觀火。
強化農業農村投入保障和發展傾斜,科學利用財政手段創新投入機制。通過資金整合、專項債券、發展基金等方式,增加涉農資金來源,確?!叭r”投入規模適度增長。同時要聚焦農業農村發展短板,重點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供給、糧食安全保障等重要領域,通過發揮重點項目資金投入的綜合效益,實現財政資金的效益最大化。
實施全過程績效管理機制,建立健全資金考核評價體系。把績效管理作為資金使用的重要監督手段,引入第三方專業人員參與。加強涉農資金內控建設,把內控、監管、績效三者有效結合,實現事權與責權對稱,使涉農資金真正發揮作用。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以建立資金使用監管機制為手段,充分發揮政府、農民、農業經營主體和村委會等多方力量,實現鄉村治理新格局。
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任務重、資金需求大,財政資金的投入難以滿足發展需要,需要發揮財政政策的引導作用,讓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鄉村振興。一是要深化農村金融改革,鼓勵金融機構建立專門的服務機構開展涉農金融服務。二是要完善農業經營主體信用體系建設,降低涉農貸款的風險性。三是加大對金融機構的支持,通過財政貼息和稅收優惠等政策,促進金融機構加大放貸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