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財 李東平 鄧雅欣 成都大學商學院
我國的獨立董事制度誕生于1999年,到2021年已經歷經了波瀾壯闊的22年。我國獨立董事制度雖起步較晚,但發展進步迅速,其中中小投資者在起著尤為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中小投資者持有上市公司股份較少,處于弱勢地位,常常難以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獨立董事制度由此誕生。
獨立董事區別于公司內部董事,其相當于在公司內部董事之外設立的外部董事。獨立董事往往要求較強的專業知識或者社會地位,并能夠為上市公司的重大經營決策做出較為客觀和準確的判斷。獨立懂事在上市公司中任職往往要求該獨立董事與上市公司的經營業務和上下游產業之間沒有業務聯系,同時要求獨立董事任免與上市公司大股東之間沒有明確的聯系,使其獨立性不受到影響。
1.內部控制的概念
內部控制是指上市公司通過董事會與員工的參與來提高公司的經營效率,并通過內部控制中董事會和公司員工的參與來提高財務報告的有效性。內部控制是為了保證公司管理活動的合法性,保護上市公司的資產和財務安全,提高上市公司的經營效率和發展戰略并監督公司履行責任和義務。
2.內部控制的標準
判斷公司內部控制可以通過上市公司的所披露的信息來判斷內部控制的情況,我國的一些學者也采用內部控制的評價模型來判斷公司內部控制的質量,甚至通過實現公司內部控制的目標來衡量公司內部控制的質量。
上市公司中的大股東往往利用自身控股優勢或形成利益相關者來控制董事會,進行關聯交易,損害上市公司中其他股東的利益。正因如此,中國證監會要求上市公司建立內控制度,想通過建立公司內控制度來適當制約上市公司大股東權力的濫用,維護眾多中小股東的利益。
1.股權過于集中
上市公司的董事會成員的選派往往由大股東所掌握,中小股東缺乏維護自身合法權益的力量,獨立董事在公司的任職情況往往受大股東的影響較大,對獨立董事的獨立性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董事會與企業高層權力重疊
在我國許多公司中,仍然存在董事會與經理層的部分重合,一個人可能既是公司的董事會成員也是公司的經理層,因此可能就會存在難以對經理層的權力進行制約的問題,而獨立董事想要真正參與上市公司的決策可能也會受到這部分高層的制約。
3.監事會缺乏權威性
無論獨立董事還是監事會,二者都是對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層制約與監督的力量,二者各司其職,但是上市公司監事會在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操控下往往缺乏足夠的權威,上市公司監事會的成員往往有少數控股的大股東所任免與推選,同時又缺少足夠的法律法規對監事會的責任與權利進行相應的規范,導致監事會可能會存在失職瀆職,喪失自身的權威性,而獨立董事能夠管控的范圍是有限的,上市公司監事會可能會與上市公司大股東和高層相互勾結,阻礙獨立董事正常行使自身的權力。
4.內控制度不夠完善
當前我國上市公司內部控制制度依然比較粗糙,還不夠健全。缺少對內部控制制度進行詳細闡述和規范的法律法規,導致很多上市公司的內部控制制度只是流于形式,真正發揮的作用比較有限。
1.通過累積投票制度降低大股東的相對控制權,提高中小股東的相對話權。減少大股東對獨立董事任免的影響,提高獨立董事的實際獨立性。
2.在上市公司中將獨立董事、監事會和公司高層之間進行權力的制約與平衡。利用獨立董事對上市公司高層進行制約,防止公司高層權力的濫用與權力私用。
3.通過制定更加完善的法律法規,對獨立董事制度的運行提供法律保障,讓獨立董事能夠在法律制度的支撐下,合理的行使自身的權利,做到有法可依。
我國在引入歐美國家的獨立董事制度之后并沒有將其進行本土化,導致獨立董事制度在我國存在“水土不服”的現象。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起到的效果遠不如其預期。對此,國家應加大監事會的監管力度,加強對上市公司的外部約束,其次減少股權的集中度,避免大股東“一權獨大”局面出現,增加獨立董事的信息獲取渠道,減少因為內部信息不對稱對獨立董事判斷的影響,建立健全獨立董事激勵機制,將獨立董事的報酬與其績效和評價相鏈接,并專門開設對獨立董事進行評價的市場機構,讓獨立董事更加積極和公正的參與到上市公司內控制度的建設,推動我國公司治理的發展,保障上市公司中小股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