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羿霖 內蒙古民族大學經濟學院
市場進出壁壘就是企業進入該市場的難度,分為進入與退出壁壘,為此廖碧芯、張河清對廣州旅游市場進出壁壘進行了分析,了解到廣東省的旅游市場進入壁壘不高,但是退出壁壘高。與廣東一線城市相比,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進出很容易,致使很多并沒該資格的主體使用不正當的手段進入市場,降低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的整體素質。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的推出也低,大部分主體都是以個人盈利作為目的,忽視對文化資源的保護,為了短期的利益而無限制的開采并,資源耗盡時早已人去樓空,無法對其實行對應的懲治。類似這樣的問題同樣也出現在了少數民族地區服務人員身上。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對服務人員沒有對應的要求,因此進入門檻非常低,甚至還有一些臨時導游摻雜其中,部分沒有導游資格證的人也在旅游市場從業,要監管這些人員比較困難,使少數民族旅游市場的秩序發生混亂。
第一,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管理者自身就是非旅游專業,旅游方面的知識貧瘠,不能合理的對旅游市場開發、維護、管理,導致景區的發展滯后。
第二,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上的導游業務能力良莠不齊,整體素質偏低,無法深刻認識到當地旅游資源,領隊服務的過程中無法給游客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一些導游只會為游客安排住宿,或者想要促使消費者消費進而出現攻擊游客的行為,使游客旅游體驗感大打折扣。
第三,一部分旅游服務人員實際為當地村民,并沒有受到專業的服務培訓,只會安排一些住宿等基礎服務,無法滿足客戶多樣化的需求。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欠缺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因此急需加強少數人才隊伍建設。
當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問題日漸嚴重,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開發旅游景區會對環境造成一定的毀壞。特別是在景區管理人員缺少環境保護意識的情況下,破壞生態環境的速度遠高于恢復速度,毀壞很簡單,然而恢復則需要耗費很長的時間,部分環境遭到破壞則是永久性的。
第二,少數民族地區借助特色文化吸引各類游客,使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開始發展起來,資源開發力度也越來越大,但是由于環境保護意識薄弱,導致在開發中對環境造成了很大的破壞。比較典型的就是香格里拉的溫泉開發、玉龍雪山運營等,這些都是破壞生態環境的負面信息。這樣的開發方式不但不會對游客產生吸引力,反而丟失了原生態的自然資源。可見旅游資源環境開發缺少環保意識,無法有效落實相應的保護措施,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學者在研究旅游市場的監管問題是發現旅游行業協會標準不健全,體現在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中特別顯著,政府監督和經營無法分開,行業協會的監督職能無法發揮效用,無法穩定少數民族旅游市場的秩序。
第一,由于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業市場沒有專門的監管,致使企業在資源開發與管理中,只注重到了眼前的利益,沒有環境保護的意識,破壞了環境。
第二,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缺乏對旅行社的有效監管。一些旅行社只會通過價格戰方式搶奪市場,使旅游市場更加混亂。
第三,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缺乏對導游人員的有效監管。一些導游人員只會想辦法在游客身上賺取收入,甚至不惜通過違規的方式獲得利益,例如隨便更改路線、降低住行標準、賣假冒偽劣產品等。
第四,少數民族地區缺乏對景區的有效監管。對游客在游玩的過程中觸犯到園區規則以及不文明現象并沒有及時的給予處罰,使少數地區的旅游景區的環境、秩序遭到破壞。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法律機制不完善與信息不對等,是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混亂的原因之一,只依賴政府主導的傳統管理方式,不能杜絕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中存在的問題,需要獲得政府、社會、市場、消費者多方面的助力,才可有從根源上治理好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
在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治理中政府作為其保障主體,由政府主導旅游市場監管工作,并引導旅游業市場的走向,調節行業關系以及旅游市場行業發展規則,可以通過以下的方法強化政府的主導力度。
第一,完善旅游法律法規。首先,只有將旅游業的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才能避免發生法律缺位的情況。其次,協調好地方法律和國家法律之間的矛盾,規范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的法律體系,根據少數民族地區的環境、資源、制度體制等情況,完善少數民族關于旅游市場的法律法規。
第二,對旅游管理模式進行優化。政府不再參加到市場經營中,從傳統的主導方式轉變為引導旅游業發展,同時下放權力至市場,并制定法律規范旅游業市場,通過合理的政策去引導旅游產業,創建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審查資格、監督問責制度,從而讓旅游市場獲得有效的管理。
第三,大力推行大數據服務。借助信息化手段可以緩解信息不對稱的問題,政府需要對信息公布渠道進行規范,杜絕虛假信息傳播,從而保證信息真實性和可靠性。在沒有涉及企業商業機密的前提下設置社會信息公布體系,同時積極鼓勵旅游從業主體使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行業信息透明度,從而有效管控旅游市場秩序。
第一,制定完善市場監管制度。通過完善制度確定政府、企業、游客、中介等市場主體地位。設立市場監管機制,建立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中問題反饋處理機制,切實維護受到損害旅游者的合法利益,保障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有序運行。
第二,強化中介機構監管獨立性。目前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中介監管機構都是在政府主導下設立,對政府依賴性較強。因此應將政府承擔的中介監管職能進行剝離,設立第三方的監管部門,獨立行使中介機構的監管職能,從而更好的監管少數地區旅游市場。
第三,建立人員監管制度。應對旅游從業者的準入資格進行嚴格審核把關,提高旅游從業者的準入門檻,定期對其進行考核和業務培訓,以此提高旅游從業者的服務水平,保障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從業者的整體素質。
旅游企業作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的重要參與者,旅游企業的穩定和發展會對當地旅游市場造成直接影響。因此,打造一個健康并且穩定的市場環境是所有參與者的愿望。
第一,加強企業信息公開。除了要向監管機構披露運營情況外,還要定期向社會披露服務以及價格信息,通過增加信息透明度使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保持正常秩序,實現旅游市場的穩定發展。
第二,健全利益分配機制。企業進行景區開發建設時要遵循共建與共享的理念,維護好與景區當地居民之間的關系,建立利益共享分配機制,根據貢獻大小進行利益分配。
第三,建立服務人員的培訓機制。旅游企業需要提升服務人員的綜合素質,提高專業技能和服務質量,為游客提供個性化、定制化服務,改善游客旅游體驗感。
第四,建立有效的投訴處理體系。企業需要建立完善的投訴機制,能夠迅速方便的處理游客的投訴,緩解游客負面情緒,挽回旅游景區的口碑。設立考核獎懲機制,獎勵表現優秀的服務人員,處罰態度差的服務者。如果是非常嚴重的投訴事件,則可以通過特殊處理機制,開辟“快速處理”通道,及時上報給相關監督部門處理。
要想保持旅游市場的秩序,不能只靠政府、市場、中介、企業,還需要游客共同參與其中,在維護自身的權利與義務,規范旅游市場秩序等方面,能夠發揮一定的積極作用。
第一,要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旅游客在旅行前可全面了解搜集相關的旅游信息,避免旅游時自身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
第二,自覺遵守旅游地相關制度。旅游過程中應遵守法律法規以及旅游景區的相關規定,特別是少數民族景區還應尊重當地的文化和習俗。
第三,合理運用法律法規。游客在旅行環節中遭遇欺詐以及違法行為,應及時拿起法律的武器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總而言之,少數民族旅游業市場想要獲得發展必須要先改善旅游市場的現狀,通過分析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可以看出要改善少數民族地區的旅游市場,需先從根源上解決少數民族地區旅游市場秩序,進而促進少數民族旅游市場的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