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慶武 通山縣林業局 徐禮軍 趙回燕 通山縣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
通山是一個山區大縣,毛竹(Phyllostachys Pubescens)在我縣是一個深受林農喜愛的樹種,因為毛竹成林后,只需要割灌除草,即可每年生產一定量的竹筍和竹材回報林農。一直以來,通山毛竹林病蟲害大面積發生的情況極為少見。2015年,因春季雨水偏多,導致我縣剛竹毒蛾大面積爆發,累計危害竹林面積達7萬余畝。災情發生后,縣森防站及時反應,部署各種防治措施,到2015年9月底,基本控制了剛竹毒蛾災情。現將通山縣剛竹毒蛾發生發展情況及具體防治措施綜述如下:
剛竹毒蛾(Pantana phyllostachysae Chao)為鱗翅目(Lepidoptera),毒蛾科(Lymantriidae)昆蟲,我國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貴州、廣西等地,為害毛竹、慈竹(Dendrocalamus patellaris)、龍竹(D.gigantues)、綿竹(Bambua intermedia)、苦竹(Indosasa amara)等竹林,是竹林重要食葉害蟲之一。其為害方式主要是幼蟲取食竹葉,大發生時將竹葉食盡,使竹節內積水,致被害竹林成片枯死。[1]
成蟲 體長10-14mm,翅展26-35mm。體黃色,雌蟲體色略淺。復眼黑色。觸角櫛齒狀,觸角干淡黃色,櫛齒灰黑色,雌蟲櫛齒短而稀。雄蟲前翅淡黃至棕黃色,雌蟲前翅淺黃色,翅后緣中央有一橙紅色斑,后翅色淺。
卵 鼓形,高0.8mm。淺黃色,頂部稍平,中間略凹,頂緣有1淺褐不均勻環紋。
幼蟲 老熟幼蟲體長20-25mm,淺灰黑色,被黑色和黃色長毛。前胸兩側中央具突出毛瘤,各生1束向前伸的灰黑色羽狀毛,長約10mm;第一至第四腹節背面中央各生1束紅棕色刷狀毛;第八腹節背面中央著生1束紅棕的長毛,毛束內混有羽狀毛。
蛹 體長9-14mm,黃棕或紅棕色,體各節被黃白色毛,臀棘上有小鉤30余根,共成1束。繭長橢圓形,長11-23mm,絲質薄,土黃色,繭上附有毒毛。[2]
通山縣2015年剛竹毒蛾危害最初發現在2015年4月10日,有村民向林業部門報告說竹林內發現有毛毛蟲,經縣森防部門鑒定為剛竹毒蛾,但當時危害情況不重。至6月上旬,全縣多個鄉鎮均發現大量剛竹毒蛾幼蟲,縣森防部門技術人員對剛竹毒蛾結繭、化蛹、羽化、卵、幼蟲、成蟲各時期進行了認真的觀測,計算結繭率、羽化率、產卵率、孵化率等數據,掌握了第一手資料:
6月23日室外第二代剛竹毒蛾結繭率達64%,從黃沙鋪鎮采集228顆繭回室內飼養觀察;
6月25日室內剛竹毒蛾開始羽化,6月27日羽化成蟲154只,其中雄蛾138只,雌蛾16只,雄雌比8.63:1,羽化率67.5%;
6月29日內室剛竹毒蛾產卵768粒,每只雌蛾平均產卵59粒,此為第三代剛竹毒蛾卵塊;
7月2日從闖王鎮采集384粒第三代剛竹毒蛾卵塊進行室內培養觀察;
7月11日室內卵塊共孵化277只幼蟲,孵化率72.13%;
7月17日通過室內、室外各方面觀察確定第三代剛竹毒蛾孵化率達95%以上,幼蟲已上竹危害,大多為2齡幼蟲,少數為1齡、3齡幼蟲。
在調查剛竹毒蛾發生發展情況的同時,根據通山縣各鄉鎮林業站上報情況,縣森防站對剛竹毒蛾各世代危害情況進行了實的調查,具體調查結果為:
第一代危害面積為1200畝,危害程度為輕度;
第二代危害面積41135畝,按危害程度分為:輕度14220畝,占危害面積的34.57%;中度13710畝,占危害面積的33.33%;重度13205畝,占危害面積的32.1%;
第三代危害面積17337畝,按危害程度分為:輕度5318畝,占危害面積的30.67%;中度5750畝,占危害面積的33.17%;重度6269畝,占危害面積的36.16%;
第四代危害面積12810畝,按危害程度分為:輕度4910畝,占危害面積的38.33%;中度4250畝,占危害面積的33.18%;重度3650畝,占危害面積28.49%;
按危害竹林的空間分布情況為:北片31673畝,其中輕度危害的10522畝,中度危害的10750畝,重度危害的10401畝;南片38459畝,其中輕度危害的13686畝,中度危害的12580畝,重度危害的12193畝。
蟲害大面積發生后,省、市、縣三級森防部門共同協商制定了通山縣剛竹毒蛾防治措施:(1)在大面積發生地段,使用林用煙劑熏殺的方法進行防治。(2)在面積較小交通方便地段,采用無人機噴灑藥物的方法防治。(3)在部分面積較小,交通不便,且竹林周邊植被環境較好的地方投放白僵菌等實行生物防治。(4)少數位于村莊周邊,發生情況不是特別嚴重的竹林地段,采用殺蟲燈誘殺和人工捕殺的方法防治。
經通山縣國家級森林病蟲害中心測報點工作人員實地調查和室內孵化觀察,2015年通山剛竹毒蛾的世代從越冬卵算起,共經歷了四代:
第一代 11月上旬開始產下越冬卵,至11月中旬達到高峰,平均產卵量為86粒;卵經孵化后于3月中旬開始出現幼蟲,3月下旬達到高峰期,其中2-3齡幼蟲的高峰期出現在4月下旬,蟲口密度為25只/株;四月下旬,老熟幼蟲開始化蛹,到5月中旬達到高峰,平均蛹量為17.5個/株;蛹從五5月上旬開始蛻化為成蟲,到5月中旬達到高峰,雌蟲平均產卵量為86粒。
第二代 5月中旬開始產卵,至5月下旬達到高峰,平均產卵量為98粒;5月下旬開始出現幼蟲,6月上旬達到高峰期,其中2-3齡幼蟲的高峰期出現在6月上旬,蟲口密度為890只/株;6月中旬,開始化蛹,到6月下旬達到高峰,平均蛹量為623個/株;成蟲始見期為6月下旬,蛹開始蛻化為成蟲,到7月上旬達到高峰,雌蟲平均產卵量為98粒。
第三代 7月2日開始產卵,至7月15日達到高峰,平均產卵量為92粒;7月中旬開始出現幼蟲,同期達到高峰期,其中2-3齡幼蟲的高峰期出現在7月下旬,蟲口密度為860只/株;8月上旬,開始化蛹,到8月中旬達到高峰,平均蛹量為602個/株;8月中旬開始蛻化為成蟲,到8月下旬達到高峰,雌蟲平均產卵量為92粒。
第四代 8月下旬開始產卵,至9月上旬達到高峰,平均產卵量為92粒;9月上旬開始出現幼蟲,9月中旬達到高峰期,其中2-3齡幼蟲的高峰期出現在9月中旬,蟲口密度為340只/株;10月中旬,開始化蛹,到10月下旬達到高峰,平均蛹量為238個/株;11月上旬開始蛻化為成蟲,到11月中旬達到高峰,雌蟲平均產下越冬卵量為92粒。
通山縣境內山地面積較多,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境內山系主要以幕阜山脈和大幕山脈為主,山脈走向多為東西向,楠竹林主要分布在幕阜山北麓、大幕山的東段。2015年剛竹毒蛾大面積發生,根據縣森防部門調查,發現危害較重的主要是北坡和偏北坡,受害竹林內喬灌木及草本稀少,有些竹林甚至沒有下木和草本,因為林農在竹林經營時將竹林內的喬木和下木、草本已全部清除干凈。
2014年冬至2015年春,通山先后經歷了多次雪雨天氣,楠竹林風倒雪折現象較多,特別是陰坡地段,風倒雪折情況更為嚴重,造成林分健康狀況下降,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和免疫力降低。
根據縣林業森防部門調查的結果,通山縣2015年剛竹毒蛾主要發生在幕阜山北麓和大幕山東部的東、北坡向的竹林內,而危害嚴重的竹林多為山地中上部、林農經營精細且風倒雪折竹子較多的林分。
據統計,在二、三世代剛竹毒蛾危害嚴重的竹林面積為19474畝,其中陰坡面積9592畝,占49.2%;半陰坡面積5897畝,占30.3%;陽坡和半陽坡面積3986畝,占20.5%。綜上所述,楠竹林的經營情況、林下植被情況、林分健康狀況、地理位置、立地條件、氣候因子等是決定剛竹毒蛾發生和危害程度的主導因素。
通山縣剛竹毒蛾防治工作從2015年6月19日起至8月23日結束,共防治受害面積6.7萬畝,對危害程度中等以上及部分危害程度為輕度的竹林分別采取了不同的防治措施,有效控制了剛竹毒蛾對我縣毛竹林的危害。通過實地觀測,剛竹毒蛾大面積發生區域,在晴好天氣的黃昏時分,利用冷熱空氣上下對流的原理,使用林用煙劑進行熏殺防治效果最好,按0.34kg/667hm的用量,可達到根除的效果;在小面積竹林發生剛竹毒蛾時,使用阿維·蘇云菌粉劑進行噴粉防治效果也不錯,可達95%以上,用量為0.34kg/667hm2。殺蟲燈可有效誘殺剛竹毒蛾成蟲,減少下一代的蟲口密度。
(1)煙劑防治 效果好,費用低,范圍廣。在剛竹毒蛾大面積危害的竹林中,若天氣許可,煙劑防治是效果比較理想的一種防治方法。其缺點是:林用煙劑畢竟是化學制劑,藥物會有殘留,對林內其他生物也會有一定的影響,同時,對環境也有一點污染。
(2)無人機噴灑防治 效果也不錯,但費用高,且適用范圍有限,對大面積發生及地形復雜地段不大適用。
(3)生物防治 效果雖較化學防治差,但經濟、環保,不受交通、地形等條件限制,且作用時間長,是理想的防治措施。其缺點是作用較慢,初期效果不太明顯。
(4)物理防治 殺蟲燈對誘殺成蟲有比較明顯的效果,但受地形、地理位置制約;人工捕殺只限于小范圍可行。
根據通山縣2015年剛竹毒蛾發生發展和防治情況,防治毛竹林剛竹毒蛾最好的方法是:(1)適量混交:在毛竹林內適當保留部分喬木林樹種,特別是闊葉樹種,可在風雪天氣對毛竹林起到庇護和支撐的作用,可減少毛竹林受風雪危害的程度,提高林分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對保證林分健康有較大的作用。(2)適當保留下木和草本 竹林經營過程中,適當保留部分下木和低矮草本,促進林分內部生物的多樣性發展,使竹林內各種生物并存且相互抑制,形成林內小的生態環境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