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柏洋 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第六港務分公司
我國提出2030年碳排放峰值和2060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后,在氣候野心峰會上進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國的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將占一次能源消耗的約25。”目前,距2030年碳排放峰值還不到10年。與此同時,我國碳排放峰值與碳中和的間隔時間僅為30年,遠遠小于西方發達國家。實現碳峰值和碳中和目標將深刻影響和改變我國現有的能源開發和利用方法。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根據《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20》的數據,我國2019年的二氧化碳總排放量為98.26億噸(不包括澳門,香港和臺灣),以28.8的比例居世界第一,其中煤炭開發和利用是最重要的排放源。煤炭是我國生產和消費的最大能源產品。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的數據,2019年一次能源總產量為39.7億噸標準煤,其中原煤占68.6;我國的能源消費總量達到48.7億噸標準煤,煤炭占57.7。我國迫切需要加快向綠色和低碳能源的過渡。查明煤炭的未來發展環境和變化趨勢,尋求煤炭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首先,短期內用新能源替代煤炭作為基本能源并不容易。煤炭作為基本能源的地位和資源優勢仍然很明顯。隨著我國煤炭工程技術的發展,煤炭資源的開發規模化,智能化。同時,煤炭資源的利用不受氣候和季節的影響,具有經濟,穩定,可靠的優點。但是,新能源無法在短期內解決相關問題。這個問題也為煤炭的開發提供了客觀條件。從碳峰值目標的角度來看,即使非化石能源占2030年碳峰值之前一次能源消耗的25,煤電的降幅也有限,仍將是主要的電力供應國。根據《中國統計年鑒2020》的數據,煤電占2019年全國全口徑發電量的62.15,核電占4.76,風電并網占5.53,太陽能并網占3.05,核電和風電占比仍然很低。
在碳中和的背景下,不可能簡單地“脫煤”或“脫煤發電”。它需要科學的規劃,尋求可持續的轉型發展道路,并且不能“硬著陸”在懸崖上。鑒于我國的能源國情,有必要至少在過去的20年中弄清煤炭的“壓載物”和“穩定劑”的狀況。從長遠來看,仍然有必要突出煤炭的原料特性和安全應急保障特性,明確煤炭的發展方向。
同時,有必要從多維綜合角度設計不同節點的具體減排目標,實施途徑和行動計劃,例如技術突破的動態發展,能源供應的安全性和穩定性,能源經濟性等。整個生命周期,以及外部性的好處。
實現碳中和的目標將對我國煤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機遇與挑戰并存。在對我國煤炭工業發展的宏觀環境及可能產生的影響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煤炭發展的定位,階段劃分,碳減排路徑及相應的對策。
1)在碳中和的背景下,煤炭工業發展的核心優勢是近期煤炭的基本能源狀況。未來機遇的關鍵在于先進發電技術和清潔煤技術(例如CCS/CCUS)的未來發展以及碳匯的應用。由于煤炭消費的碳排放問題和非化石能源快速發展的競爭壓力,其弊端和挑戰集中。
2)碳峰值之前(2030年)是煤炭轉型發展的重要戰略窗口期,2050年是煤炭與新能源競爭與合作的時期,2050-2060年是煤炭轉型和碳中和的完成時期。煤炭行業的定位/減碳戰略是:基本節能/節能增效(2021-2030)-重要的節能/持續節能增效和減排,推廣除碳技術和碳匯應用(2031-2050))-備用或安全應急能源和化學原料/完成多元化的轉型(2051-2060)。
3)建議加強2060年煤炭行業未來發展的頂層設計,規劃整個產業鏈和整個行業的整體節能減排問題,積極引導煤炭企業開展以優勢資源為基礎,實現多元化轉型,建立和完善中長期煤炭開發體系,保障有序退出補償機制。
實現碳中和目標將對我國煤炭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在這個國家,機會與問題共存。根據對我們煤炭工業所面臨的宏觀環境和可能的后果的系統分析,本文提出了一個定義、碳相分割、減少碳排放的方法以及相應的應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