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保全 宋瑞 長春大學研究生院
經濟全球化是大勢所趨,而金融全球化正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金融業的對外開放也必然是未來我國進一步改革開放的重點,目前我國也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滬港通和深港通的開放以及取消金融業對外資所占股比的所有限制。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涌入,將加劇國內金融行業的競爭,而在實力對比上我國的金融機構處于弱勢地位。這是因為美日德等西方發達國家實行的是成熟的混業經營模式,規模效益顯著,外資的金融機構具有更加雄厚的資金實力和業務拓展能力,因此實行混業經營就具有迫切性。
在互聯網金融出現之前,我國的商業銀行主營收入是息差收入,外部競爭小,不必刻意進行業務拓展和創新就能創造大量利潤。而近年來支付寶、財付通、P2P等互聯網理財平臺異軍突起,不僅以更高的收益率分流了商業銀行的儲蓄資金,而且以貸款條件寬松、手續簡便等優勢擠壓了商業銀行的貸款業務,導致了金融脫媒現象的發生,商業銀行僅靠存貸利差吃利潤越來越難,迫切需要開辟新的業務增長點。實行混業經營符合商業銀行的發展需要,打破銀行、證券、基金、保險、信托之間的壁壘將有助于銀行拓展業務、便利資金流動、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取得規模效益。
2020年我國股民人數新增了一千多萬,這一方面表明我國居民對股票市場的信心,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我國居民投資多元化需求的增加、理財觀念的增強,越來越多的居民投資基金、保險、股票等理財產品。為適應居民投資多元化的需要,實行金融混業經營也就成為一個選擇,打破證券、銀行、保險等行業壁壘,可以更好地滿足居民投資多樣化的需求,節省居民投資成本,同時也便于銀行拓展多元化的業務,增加營業收入,壯大自身實力和競爭力。
我國在90年代也曾實行過混業經營,當時銀行可以經營證券、基金、保險、信托等業務,但由于當時監管體系不健全,對銀行的監管不到位,大量信貸資金流入了股票市場,導致了金融業的混亂局面,擾亂了市場秩序,此后我國一直實行嚴格的分業經營模式。因此,要實行混業經營,法律必須先行,解決監管法律體系不健全的問題,防止混業經營變成混亂經營。
系統性風險是指金融機構從事金融活動所在的整個系統因外部因素的沖擊或內部因素的牽連而發生劇烈波動、危機或癱瘓,從而遭受經濟損失的可能性。即使是美國這樣的金融強國,允許商業銀行混業經營都是很有爭議的事,發生在1929年的經濟大危機和2007年的次貸危機都與銀行業混業經營脫不開關系,允許商業銀行混業經營可能釋放出巨大的經濟泡沫,誘使金融業發生系統性風險。
縱觀國外的大型金融控股公司,都有嚴格詳盡的內部控制機制,這可以有效防止銀行對資金的過度濫用,盲目投資,起到限制風險、穩健經營的作用。目前我國銀行內部控制力度仍然不強,行業自律能力有待提升,如果實行混業經營,商業銀行的內控機制一定要建立起來,防止出現內部人員道德風險和操作風險的發生。
實行混業經營首先需要在立法層面進行確立,目前我國銀行法仍然明確堅持分業經營、分業監管的原則,因此實行混業經營意味著需要對銀行法進行重新審視和修訂,必要時可借鑒國外相關法律的規定;同時由于很多問題只能在實踐中才會暴露,因此健全混業經營的法律體系需要結合混業試點的實踐,這是一個長期探索、融合發展的過程,認識源自實踐又可以指導實踐,因此從實踐中完善混業經營的立法體系很有必要。
擁有了健全的立法體系,沒有強有力的監管就是形同虛設,面對混業經營模式下銀行業務的多元化,金融監管層面的復雜化,我國的金融監管部門更要樹立責任意識,切實履行職責,做好監管工作,對違規違法現象根據法律進行處罰,嚴厲打擊混業經營中的違規行為;同時各監管部門也要樹立協作意識,在監管層面進行交流與合作,為金融混業經營保駕護航。
只靠外部監管而沒有完善的內控機制是沒有效率的,實行混業經營對內部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銀行應該制定出一整套完整有效的內部監督管理體制,對內部從業人員進行規范限制,避免操作風險;嚴格落實權責發生制,提高銀行業自律性;提升風險識別能力,減少經營風險,必要時可以參照借鑒國外金融控股公司和全能型銀行的內部管理模式,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的內控機制,最終形成“內控+外控”的監管體系,保障銀行混業經營平穩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