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芳 山東省日照市嵐山區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局
在國有企業改革的背景之下,對于創新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工作必須根據現行的管理工作標準和要求落實,同時針對相關資源的使用方法、使用規模和投入模式,需要得到持續性的跟蹤,只有所有工作項目都得到了預先性的了解和配置之后,才可認為現有的管理方法履行到位,之后需要根據相關管理方法對各種因素做出進一步的調整即可。
在國企改革背景下,國有資產管理過程需要對資產類型和資產的質量進行評定,那么無論是針對財產信息還是針對所有的隱性資產信息,需要根據其實際使用質量和可用標準分為不同的等級,之后按照不同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項目實現工作等級的劃分、處理和使用。此外要根據專業的處理標準和處理規范,為國有企業的后續發展道路指明方向。目前的資產評定中,實際上缺乏有效的手段,并且專業工作人員只是針對資金進行了評定,其他的隱性資產評定處于空白狀態。該問題的成因是,現有的資產管理措施單純面向國企的創收能力,對于資產投入中起到的技術推進能力、行業引領作用、企業發展能力未能得到特別關注,導致經營性國有資產管理內容缺項。
在資產的投入過程,無論是相關的活動開展過程,還是針對各類技術的研發過程,都需要投入相匹配的工作項目,針對這類資產如何使用以及實際能夠取得的作用效果,也需要由專業的人員和專業的機構進行特定化的協調[1]。目前的主要問題在于,相關企業的發展和運營管理活動雖然針對投入的資金總量,進行了詳細化的跟蹤和明確,但是對于其他類型的資產,比如人力資源、設施資源以及技術性資源等未能得以持續性的跟進,從而導致相關資產的投入模式和已經建立的工作要求不匹配。該問題的成因一方面是信息化系統建設不到位,難以實時收集投入信息,使得持續跟進效果較差。另一方面是評價模型建設不完整,未能根據資產投入與發展需求進行資產投入。
資產使用問題表現為,其一投入之后得到的創收能力和期望值不符,甚至起到了負效果,此時自然可以認定為資產的使用中出現了問題。其二是資產的有效投入效果較差,未能充分按照國企的運營特點、運營要求和工作目標實現資產的有效投入。該問題的成因是針對國企營收的管理制度具有漏洞,且未能建立資產的投入產出模型,使用管理中并未抓住發展要點和發展痛點,最終引發了資產使用問題。
針對經營性國有資產的管理工作,必須落實專業的監管工作,如果監管缺失或者監管不到位,可能造成國有資產經營效益降低,進而導致國有資產減值。
在當前的資產管理中,監管對象不全面為一個關鍵性問題,同時還包括監管制度的建設漏洞、監管機構設立不完整以及監管人員的專業性水平不足等,此外也含有資產的組合與監管不到位時,很容易導致相關的資產項目無法得以充分性的履行和處理,該問題的成因包括監管機構的建設不全面、監管方法較為落后等,同時監管部門的話語權也未能保全,使得經營性國有資產的投入和使用質量較差。
國企改革背景下國有資產管理工作推行中,需要建立專業的資產評定方法,該方法的使用中,一方面實現資產評定模式的調整,另一方面要根據資產的評定方法和思路,實現實際評定效果的跟蹤,此時針對各類結果的進一步評定工作標準和評定價值可以凸顯。比如將國有企業現有的資產類型分成具體資產,又可以根據企業的資本負債率、企業的資金投入方法以及企業的產業投資決策模式,將其分配到不同的分類表內,根據今后一段時間內相關資產的回收收益,將生成的信息分成不同的等級。對于隱蔽性資產,比如人力資源、辦公設施以及其他的設備,需要將其分配到資本負債表內,并根據對企業推動效果的促進作用,對評定方法進行預設。
在國企資產的監管過程,要分析所有資產在投入和使用之后,能夠對企業帶來的發展決策推動性作用,同時要根據資產建設模式和資產的使用標準,實現割裂資源的利用與協調,此時這兩者之間,可以全面根據當前的資產管理問題處理方法并將其消除。比如針對新型設備的采購,就需要將其設定為固定性的資產,該資產在使用中,涵蓋同類型產品開發、制作生產和應用,分析使用是否需要對同類型的資產資源做出調整,此時需要經過持續監管,如果發現按照現有的模式無法推動管理方法的良好應用時,那么相關資產的后續處理就需要得以跟進。
在資產的投入過程要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決策方案的建設,要根據專業資產的使用方法、利用原則以及預期得到的效果,分析相關資產的投入總量以及相關資產的運用方法,如果發現按照現有的投資和處理決策,無法確保相關的資產在使用過程具有更高的科學性與合理性時,那么針對各類資產的投入還需要經過進一步的分析。其次是針對資產投入過程使用效果的評定,要根據資產的利用標準、利用價值和相關信息的處理要素。最后是針對資產投入決策方案的協調,需要根據專業化的投入內容,將實際取得的結果和預先設定的結果進行對比,如果發現兩個結果之間的差距過于明顯時,那么需要對資源的投入方法進行進一步的協調。
在資產的創新過程,需要對資產的組成、資產的利用模式和資產的投入方法進行處理,此時一方面根據相關資產的構成模式以及各類資產的使用模式做出調整,另一方面根據所有資產的利用價值和利用措施進行建設,此時需要讓這兩項工作的最終結果和最終方案之間可以得到全方位的展現和評定[2]。同時針對相關資產的后續使用方法,也需要經過同期性的處理和跟蹤,此時可以充分提高資產的創新管理工作水平和工作價值。
在各類業務的處理過程,一方面要根據所有業務的專項處理工作價值和處理措施實現各類信息的調整,另一方面要建立財務系統和業務系統的結合工作模式,這兩者之間要全面根據目前的業務開展要求建立業財融合體系。針對財務工作的支持,需要研究業務系統的工作內容,同時財務系統的人員需要了解日常的工作中,各類業務部門所需要完成的工作任務,之后讓兩者通過信息研究的結果進行理解,以全面細致的了解相關業務模式,進一步得到處理方法和處理決策。
在經營性國有資產的創新管理過程,必須針對相關資產的評定模式進行創新,本文認為,可建立專業的評價模型,該模型面向兩個方面,一個是針對有形資產的處理,另一個是針對無形資產的處理。有形資產包括企業當前的資金總量、企業的硬件設施和軟件設施的建設方案等,從而分析相關資產可否利用。對于無形的資產,包括企業的商譽、企業的科技推動能力、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等,所有的因素都要根據相關的資產評定工作標準和專用的工作模式進行處理,之后可以完全按照相關的處理價值、工作標準,對資產的具體利用方法和相關的處理預案做出整理。
在國企的經營性資產創新管理中,一方面要根據所有的資產處理模式和資產的利用標準對其進行處理,另一方面要根據資產的當前監管模式和監管內容進行信息的協調。前者主要是分析在現有的資產管理模式下,相關的資源和相關的技術體系能否得到應有的工作價值和工作標準,如果發現按照現有的資產評定規模,無法全面按照各項管理價值和管理標準完成任務時,那么就可以認為相關的資產在監管過程出現了問題,需要對現有的問題進行進一步的解決。對于資產的日常運營過程,主要的管理項目包括資金流水、企業在一段時間內的技術研發水平、相關技術的使用標準等,其中所有的技術都要根據當前的作用價值和利用模式得到各類專業處理結果。
在相關資產投入模式的創新中,一方面要分析相關資產在投入過程所意圖達到的結果,另一方面要根據相關的資產來源和資產的內涵,對各類信息做出調整。前者需要根據專用的資產處理工作含義和處理價值,對各類信息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決策進行處理,后者則主要是研究相關資產在經過較長一段時間的投入和利用之后,相關企業的生產資料處理方案[3]。此外要分析人員和相關方案的建設人員對于整個系統的認知情況以及相關因素的協調情況,之后方可根據這一工作要素和工作方案,對各類取得的結果進行評定。此外在各類防護方法的跟蹤中,也要了解相關方法的專業化利用價值和處理標準。
綜上所述,國有企業改革情況下,當前的資產管理工作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資產評定問題、資產管理問題和資產投入問題等,相關問題的解決過程,需要建立專業的評定方案,同時日常性的管理工作方法和管理工作標準要經過跟蹤,之后根據現有的處理結果實現各類要素的適當化整理,并對于后續的進一步創新模式,需要實現資產投入效果的跟蹤、效果管理方案的跟蹤與升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