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良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農發所
目前,我國城鎮化經濟發展迅速,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且由于城鎮化經濟優勢,很多農村人口逐漸向城市遷移,從而形成聚集效應。這種聚集效應可以使本區域的人們生活質量與生產力得到提高。且由于城鎮化水平相繼提高,可推動城市發展,帶來的經濟增長又可以回饋于農村,形成良性循環,縮小貧富差距。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得到了迅速發展并一直保持著穩定,使我國的居民生活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也是我國所取得的重要成就。當今世界是多元化的世界也是全球化的世界,任何經濟的發展都受到世界其他各國的影響,這種影響在2008年的金融危機中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雖然我國經濟一直呈現穩步上升的趨勢,但是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后,我國整體經濟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波及,雖然相比于美國、英國等資本主義國家情況相對要好,但是也不可以掉以輕心。通過此次危機,讓我國領導人以及專家發現了我國在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這種問題主要體現在產能以及出口過剩,一旦世界其他經濟體發生動蕩,則我國很難獨善其身,這在我國的經濟發展中帶來了很大的風險以及不穩定因素[1]。為了解決該類隱患,我國針對這一問題,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其目的是可以讓我國的經濟在復雜的市場以及國際環境中保持穩定,并深化改革,帶動區域增長,因此,城鎮化區域經濟也就應運而生。其可以利用農村剩余的勞動力與生產力,加強城市建設,將生產力的效率盡可能提高,轉變以往的城鎮化與鄉村經濟的發展模式。但是,目前這種轉型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城鎮化經濟模式難以快速有效進行。想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從創新以及改革入手,用先富帶動后富,爭取實現共同富裕的最終社會主義經濟目標。
城鎮化的發展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著本區域的需求,使得本區域的消費上漲,從而刺激經濟與市場,在此過程中,由于需求增多則生產量也就隨著加大,則工人賺錢變多,實現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城鎮化的發展也對農業以及農村經濟起到推進作用,并改善社會中的各項基礎設施,通過這些產業需求與投資的增加,使區域周邊的經濟有規模、有趨勢的穩步提高。與此同時,內需的增大,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使得一些農民不用再背井離鄉、遠赴他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留守兒童與空巢老人的社會問題,提升社會的溫暖度與幸福指數,為人們的生活帶來真真切切的改變與親情。
城鎮化的發展,使得我國的區域經濟快速提高,最重要的是在提高的過程中保持穩定。在區域經濟發展的同時,勞動力、科技、資金、市場等都形成了相應的模式,這種模式相比以往,更加規則、也更加穩定,即便出現經濟波動,其所受波及也會較小,減輕了不確定因素帶來的隱患,在我國施行改革開放政策之后,聚集效應便率先在沿海城市顯現,并逐漸向內地擴展,最終,將各城市之間的貧富差距變小,這種聚集效應帶來的先富帶動后富,極大的增加了我國各個區域之間的經濟繁榮與穩定,并在經濟整體上起到了促進作用。
隨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農村人口開始向城市遷移,其中經濟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生活水平與生活質量的追求,并且,大城市擁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與機遇。這種體制與趨勢下可以有效改善以往農村人口多,找不到工作、浪費生產力的情況,對于城市來說,也減輕了以往的招工建設資源少的問題,從而在城鎮與鄉村之間找到一種平衡,達到人口轉型的目的,減輕就業壓力的同時,也可以使土地更加集中化,集中化的土地管理又可以節省投資成本并可以進行統一管理,讓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由于城鎮化的發展,人們的經濟水平提高,則消費水平也會隨之提高,這對于我國產業結構提供了更好的機會[2]。與此同時,市場空間的增大也同樣會刺激人民的消費水平,這種產業結構的調整,可以有效推動工業的發展,從而讓第二產業獲得好的發展,從而帶動科技發展,使區域經濟更為協調、穩定。
我國的城鎮化發展速度飛快,但是過于快速的發展速度肯定會出現一些問題,最為主要的就是在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環境遭到破壞。我國是人口大國,雖然資源含量很大,但是平均到個人身上,我國的資源其實能用的有限,在經濟飛速發展的同時,不可避免的就是對于資源的過度獲取以及科技帶來的污染,這對于實現我國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是一種不利的現象。與此同時,產業結構的調整雖然可以刺激市場,但是過度的城鎮化使農村人口以及農業需求分量變低,使得出現就業壓力,如果長期以往,農村人口過多的流失,則會出現農村勞動力不足的現象,對于農業發展是一大阻礙。除此之外,人口轉型中還面臨教育問題,不可否認的是,由于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相比于城鎮人口,農村人口的素質相對較低,隨著大量農村人口的涌入,對于城市的整體素質是一個考驗。因此,城鎮化想要發展,必須同社會的發展保持一致,如果各種制度難以實施,則會加重社會矛盾,對我國的經濟產生阻礙作用,如何解決這種不協調的狀況,是目前面臨的重要難題。
城鎮化發展的今天,由于大量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這導致農村的生活方式已經發生改變,很多留在農村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滿足于農村的生活,且隨著媒體技術的發達,各種信息流向人群,在一定程度上推動農村經濟與信息發展的同時,也在慢慢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導致農業技術不再被重視,農業發展也隨之受到阻礙。與此同時,為了提高經濟,很多城市都開始積極進行招商引資,但是很多城市為了吸引市場,都對城市形象進行了美化,這種夸大的行為,會令投資商產生誤判,從而出現亂招標、亂投標的現象,當投資商發現企業發展方向與預期不符時,很多投資商便放棄了對本地區的投資,導致原本已經就業的人群再次失業,造成資金與資源的浪費,這種現象如果過多,則會導致區域經濟的發展方向畸形化,從而帶偏城市發展方向。
城鎮化和區域發展想要獲得更大的成功,必須以保護環境為第一要務。目前,無論是我國還是世界,都已經將保護生態視作重要任務,經濟的發展以及科技的進步,都要將環境視作核心,絕對不可以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目前,環境問題已經呈現不可逆轉趨勢,冰川融化、臭氧空洞、海平面升高、日本核廢水入海等事件深深刺痛人們的內心[3]。因此,在城鎮化的發展中,不可以盲目地進行工業發展,遵從自然發展規律,實現資源的協調利用,并在資源的選擇上,盡量選擇可再生資源與創新能源。在發展工業時,需要抓緊各區域的優勢,使發展速度以及工程質量呈現最優處理。同時,實現良性循環,用城鎮化帶動工業經濟,再將工業經濟推動城市發展。在進行建設前,一定要做好統籌規劃,避免在建設過程中,出現資源浪費、資金浪費的情況,將資源利用率最大化處理,實現低成本、高收入的經濟趨勢。
強有力的政策可以為城鎮化發展帶來保障,并指引正確的道路。政策的制定需要遵循穩定性、協調性、有序性、科學性。并以縮小城鄉差距、實現共同富裕為目標。首先,建立新型戶籍管理制度,以保障非農業人員的利益,為非農業人員提供有利的居住、生活、發展條件。并針對農業人員,在原有的鼓勵措施下,優化城鄉社會保障制度,讓農業人員可以享受更高品質的服務,如醫療、保險、基礎設施等。其次,推進新農村建設,使農村、農業、農民的三農政策得到有效提高和推廣,使農業經濟穩步提升,改善農民生活質量,縮小農民與城市居民的生活差距與收入差距,并切實組織一些專家等進行農業講座,提高農民信心,讓農民感受到來自社會、國家的關懷。最后,重視教育,提高人們的素質。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文明的歷史古國,但是很多文明與文化都由于近現代的貧窮等因素,逐漸消失于大眾視野,我國國民的素質也有待提高[4]。很多區域管理人員并不重視這一點,殊不知,經濟的發展與穩定離不開國民素質的提高,只有擁有良好的素質與文化,才能保證區域的平穩發展,因此,教育是重點,在原有的教育體制下,各區域領導應該組織一些教育活動,走進基層,切實將黨、國家的精神進行宣揚,使民眾感受紅色精神,提升自身品質,并將優秀的品質發揚下去,以推動國民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我國實現可持續發展進行人才儲備。
區域經濟想要得到更好的發展,避免出現瓶頸期,就需要有更多的人投身于創業中,更多的創業人員不僅可以推動經濟發展,更重要的是提供工作崗位以及將創業精神發揚光大。政府可以針對創業人員進行補貼,并在法律允許范圍內提供幫助,使創業者可以更好地發展自己,并由這些創業者帶動小范圍的經濟,由小范圍擴大到大范圍,再到區域的整體經濟,實現良性循環。但是在鼓勵創業過程中,一定要符合生產規范,以及不能走錯路線,政府可以提供專家幫助。對于創業成功人員,政府可以進行鼓勵并宣揚,將這種創業精神發揚下去,使更多的人才可以放下顧慮,發揮自身優勢,這些新人才、新企業的涌入,也可以刺激市場,使得市場經濟在這種良性競爭的氛圍下可以獲得更好的提升。
綜合目前的城鎮化發展趨勢,在未來會有更多的人口進入城市,想要將這些人口資源優化利用,需要擴大城鎮規模、調整產業結構、制定優質政策,并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核心,努力實現區域經濟的平穩提升,并縮小城鄉差距、貧富差距、緩解就業壓力,使我國的經濟可以一直保持穩定并提高,為我國的人民帶來更加優質的生活條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