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心潔 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
以山東電子職業技術學院2019屆畢業生為例,根據麥可思發布的培養質量評價數據報告顯示經管類畢業生就業去向:78.4%的畢業生選擇就業,9%的畢業生選擇升本深造,1.4%選擇入伍,還有4%未落實就業崗位,僅有3.6%的畢業生選擇自主創業。
1.創新創業課程體系不夠合理、完善
高校歷來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的重視程度稍顯不足,未有機融合到財經專業的課程體系中。雖然國家各項政策的出臺,經濟形勢的需求與變化,很多高校對學生創新創業能力越來越重視,增加了部分創新創業課程,但是很多停留在理論講授層次,學生的實踐機會較少,動手能力不足,導致創業創新能力提升較為有限。另外,培養方案中創新創業課程缺乏系統性,學科知識融合不明顯,不利于培養復合型人才。
2.創新創業培養平臺、資源較為匱乏
創新創業教育與實踐教育密不可分,實踐平臺與資源是創新創業教育落到實地的重要載體與保障。現階段學校的創新創業教育以課堂為主,對于實訓資源與仿真基地等實踐條件投入較為有限,實訓條件與實訓需求尚有差距,甚至部分高校沒有搭建與課程體系相配套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平臺;另一方面,很多高校大力拓展校外實訓資源,開展多方面校企合作,想要通過校企合作搭建的實訓基地提升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但是經管類學生實習專業限制條件較多,很多企業實習流于形式,因此創新創業意識與能力在短時間難以有實質性改變。
3.創新創業師資團隊能力尚需提升
“雙創”教育要想落到實地,教師是至關重要的一環。隨著各高校對創新創業重視性的加強,師資儲備與能力都得到了較大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尚需提升完善的地方,例如創新創業教育師資投入力量不足,授課教師多為輔導員和行政教師,大部分教師未系統學習過創新創業相關知識,并未實際運營并管理過公司,實踐經驗不足,所以更多進行的是理論方面的指導。學生在學習課程時只一味被動接受理論知識,較難調動積極性,因此沒有激發創新創業教育應有的活力。
1.課程方面
課程是學生創新創業能力素質提升的基礎,尤其是“大智移云”新形勢下,財務智能化、自動化已成大勢所趨,學生的創新創業會面臨更多更大的機遇與挑戰,刻板陳舊的理論課程遠遠不能滿足時代需求。因此高校在進行創新創業課程設置時,應當緊貼行業發展趨勢,優化系統科學的創業創新課程體系,與時俱進調整專業設置內容,專業鏈對接產業鏈,產教融合,使課程教育達到最優效果。
2.教學方法方面
多數高校對財經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屬于較傳統的方法,教師授課內容多,學生動手實踐機會少。雙創模式下的人才培養模式需要利用網絡課程資源、教材等學習資源,借助實戰平臺、校企共建的項目運營平臺等平臺資源,采用學生自主學習和小組協作式學習等方式,增強學生主體性地位,激發學生創新創業興趣,培養創新創業意識和思維,幫助學生獨立思考利用創新創業知識進行相關實踐活動。
創業創業教育要想真正落到實地,僅僅依賴理論知識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必須開拓豐富多樣的資源與平臺,主要可以分成校內和校外兩方面。在校內,高校可以建立全仿真模擬實訓室,學生不僅可以利用沙盤、創新創業實訓室、創業孵化園等多種實戰途徑串聯企業運營管理的上下游崗位,形成全方位、立體化、系統性的知識體系,培養學生在復雜的經濟社會活動中從事經營管理所需的綜合判斷力、執行力和創新創業能力,感悟復雜市場營銷環境下的企業經營。另外學校還可以建立功能健全的教學工廠,開展以創新創業為主題的創新創業創意大賽、講座、論壇,也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到企業參觀等。多樣化的文化活動不僅開拓學生視野及思路,又能夠增強實踐技能為以后獨立創新創業莫定基礎打造創新創業的環境氛圍。在校外,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創新創業實訓基地。高校選拔優秀的學生根據各自的特長、專長和愛好安排學生進行企業內部頂崗實習,拉近學生理論與實踐的距離。
教師可以說是學生感知創新創業知識的傳播者,對學生創業創業意識及素質的養成具有重要作用。學校不能僅僅依靠輔導員、行政教師來擔任創新創業導師,而應該組建更為專業的高素質創業導師隊伍,將具有實踐經驗的知名企業管理者、創新創業專家、成功創業人納入學校的師資隊伍,增強師資隊伍的整體水平。另外,學校還要注意師資隊伍的培養,組織專任教師參與創新創業培訓,依托校企合作進入知名企業進行掛職鍛煉,親身參與到實踐中去,掌握企業經營管理流程及具體業務內容,積累實踐經驗,從而切實提升自身的創新創業思維與能力。
隨著國家對創新創業的重視,高校都在創新創業教育的各項工作上凝心聚力,而經管類專業因其特殊的專業特點,更需要深入分析現狀與未來發展趨勢,進行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與改革。因此高校可以從課程和教學方法等方面緊貼行業發展趨勢,多方面進行教學改革,豐富實踐資源與平臺,實現創業創新與實踐平臺融合,組建“校內導師+校外導師”的師資隊伍,打造頂尖創新創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