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烈 貴州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數字金融是借助技術方法,提升了金融運行效率,降低了門檻,使得更多的人都可以獲得金融服務,但同時也伴隨著一定的風險,大部分客戶不具有豐富的金融知識,無法確保金融服務的安全性,因此,要對數字金融業務的風險加以控制,使之更好為大眾所服務。
限制數字金融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就是信息不對稱所導致的風險,從消費者層面看,數字金融產品比較復雜,導致一些客戶出現認知不清的情況。很多數字金融機構在服務款項中沒有說明可能存在的各種風險,致使消費者忽視了關鍵問題,比如,免責條款與貸款利率等。在宣傳產品的過程中,工作重心全部放在了如何吸引客戶上,沒有詳細介紹平臺狀況與財務情況,消費者便不能夠獲知各方面的完備信息,嚴重損害了客戶的知情權,在實際發展過程中,要盡可能降低信息不對稱風險,以免給金融客戶帶來損失,甚至影響金融行業發展[1]。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很多的數字金融平臺出現,其中一些推出所謂創新產品,實質是為了欺騙消費者的錢財。究其根本,是因為公眾對于數字金融的缺乏了解,自我保護意識差,在面臨巨大利益誘惑時,陷入了陷阱之中。而相關部門對于詐騙平臺的監管不到位,一些金融平臺打“擦邊球”,處于金融監管體系之外,詐騙手段多種多樣,讓消費者難以察覺,這種情況下,要加強對數字金融平臺的監管,維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
經常出現數字金融消費者的個人隱私被泄露的情況,在使用先進網絡技術進行注冊與貸款過程中,消費者需要如實填寫個人信息,一些軟件還要進行面部識別等操作,這些重要數據都儲存在數據庫當中,而一些企業的內部監管不力,導致消費者信息遭到泄露。另外,一些中小型數字金融憑條缺少充足的資金與技術人才,無法構建高效的網絡安全防護系統,難以抵御黑客入侵。若信息被不法分子所利用,會造成嚴重后果,因此,要加強防范信息泄露。
金融市場的發展需要政府強有力的監管,讓數字金融可以真正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堅決打擊從事金融詐騙的非法平臺,優化整體行業環境,維持良好的金融秩序,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明確指出金融平臺所要承擔的責任,使數字金融活動透明化,達到有章可循的目的,維護消費者知情權,消除信息不對稱風險,制定行業準入機制,對各種金融平臺展開測評,對條件具備的金融平臺頒發許可證,確保平臺擁有良好的風險控制能力,嚴懲故意泄露、售賣客戶信息的行為,建立相應的監管體系,為數字金融發展構筑“安全屏障”。
安全是互聯網的核心,應從硬件入手,依靠強大的信息處理保障,從人員和技術層面著手。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增加了信用風險,在互聯網環境中,金融機構的活動擺脫了地域限制,卻難以全面掌握客戶的信用情況。
市場有著一定的盲目性,當一種優秀的數字金融產品出現后,馬上便會涌現一批相似產品,要對市場主體進行嚴格把控,加大審核力度,精準控制總量,在產品開發層面,比如,銀行理財產品要盡可能的挖掘和銀行之間的業務關系,探尋客戶的需求[2]。
法律風險就是數字金融技術在創新發展階段威脅到社會利益,數字金融是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讓金融可以助力社會的發展,為人民謀福祉,但若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違背了初衷,則會損害社會利益。要最大程度避免數字金融成為一些人牟取不正當利益的工具,明確標準,衡量是否合法合規。在制定制度過程中,要兼顧合法性與金融創新成果保護。
目前的監管框架屬于分業監管,但許多的數字金融平臺正在混業經營,這種背景下,便無法延續傳統的分業監管。要對信息中介設置門檻,比如,投資銀行可以做信息中介,但對其的監管源于商業隱含,投資銀行直接參與金融交易,這便存在一定的風險,傳導速度較快。
宣傳金融知識可以為數字金融的發展奠定基礎,是預防各種金融風險的最有效方法,讓金融消費者遠離金融詐騙,以及如何在陷入之后維護自身權益。政府要組建專門的宣傳機構,尤其要對老年人群與貧困人群,可利用微信公眾號開展宣傳活動,主要內容包括信貸政策、消費者權益保護、詐騙識別等方面,使消費者樹立風險意識與維權意識,學會使用法律武器維護正當權益,全面提高消費者的數字金融素養。
從金融危機中可以了解到,很多金融行為已經徹底脫離實體經濟,卻反作用于經濟穩定,實體經濟的金融需求會傳遞到金融機構,而因為各種因素導致無法形成對應機制。數字金融的出現,讓實體經濟的需求信息和金融產品的提供者能夠進行高效信息傳遞,金融效率獲得極大提升,這是傳統金融所不具備的優勢。
數字金融的每個環節之間有著一定的關聯性,若某個環節發生問題,會牽連到其他 環節。應對各個環節進行詳細規定,包括范圍、主體、方式等。
數字金融要盡量追求社會利益的最大化,為社會創造利益的同時,自己也獲得了相應的利益,要借助先進的科技手段,彌補數字金融在發展階段的各種漏洞問題,消除金融風險,評估金融科技創新成果,發現問題及時處理,保證沿著正確的道路健康發展。
從業務安全角度來看,需完善業務流程,對各種業務體系的交叉部分,要設置專門部門實行監督與管理,不可人為干預業務數據,利用大數據技術進行風險控制,在數據流轉過程中,實現數據的“內循環”,業務系統之間共享數據時,直接在系統中傳輸,嚴禁下載到本地再上傳,規避風險路徑的出現,有效防止客戶信息在業務操作過程中被泄露。
要建立完整的基礎設施配套系統,創建富有活力的金融市場,完善數字信用平臺,避免由于征信系統的不完善引起信用障礙,采用網絡化的管理方式,降低對金融中介的依賴性,減少多頭負債風險,簡化流程,刪除不必要的驗證,持續推出新產品,尤其要加速數字金融和區塊鏈技術的融合,研發出安全性強的身份驗證方式,數字金融機構要與互聯網企業加深合作,加強支付結算、資金融通等各項功能,要大力引進相關技術人才,建立技能人才培訓組織,確保人才儲備和數字金融需求持續增長。
對數字金融科技行業的管理至關重要,而數字金融科技人員的發展的核心力量,要調動他們的創造積極性與熱情,做好法律風險防范,保障科技人員的法律安全,加強創新能力。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同其他行業創新發展相似,均需要有一個輕松的氛圍,才能創造出對社會有益的成果,同時,要提前預估各種風險,制定出應對方案,形成風險防范思維[3]。
應在創新與風控之間找到平衡,而傳統金融與數字金融的整體發展趨勢是統一監管,并經過長期發展之后,兩者之間的差異會逐漸縮小,傳統金融也要借助數字技術來進行金融交易,需要有一個調整時間。
通過技術風控平臺檢測業務,實現自我修復與風險判斷,要做好對個人信息的核準,設定錄入檢測標準,還要完善相關的社交信息、道德水平等內容,讓用戶數據更為全面。在審核數字金融業務過程中,應保證數據的準確性,運用大數據技術實行審核,可大幅度減少客戶違約風險。
信息安全是在網絡金融交易中無法避免的問題,涉及個人安全風險、業務信息安全風險,數字金融運行依賴于銀行支付系統與第三方支付系統,因此,需要構建高性能的支付系統以滿足實際需求,系統的安全性和客戶的財產安全存在直接的聯系,一旦發生問題會引發嚴重后果。
數字金融的發展對經濟的健康穩定發展非常重要,使各類經濟主體都能夠獲得金融服務,要對發展中的各種風險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不斷優化信用環境,改善營商環境,讓傳統金融和數字金融進行相互促進,最終得以助力實體經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