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霜 中國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分公司
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作為現代公司制度的核心與基石構成了股東利益保護的重要法律依據,這兩項制度的出現極大促進了公司的發展,進而又極大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但是,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有其適用的特定條件和范圍。因此,本文作者將結合自身工作實踐和對司法實踐的認知探討如何在公司治理中有效防控法人人格否認的風險。
為平衡公司、股東與債權人的利益,西方公司法理論確立了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即揭開公司“面紗”制度。對此,我國民法典第八十三條第二款規定:“營利法人的出資人不得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損害法人債權人的利益;濫用法人獨立地位和出資人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法人債權人的利益的,應當對法人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公司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債權人利益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公司法第六十三條規定:“一人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不能證明公司財產獨立于股東自己的財產的,應當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責任。”由此,構成了我國適用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法律依據。
除此之外,我國缺乏更為明確的、更具操作性的配套法條,而且在有關公司法的五部司法解釋中無相關規定。這與實踐中公司法人的獨立人格和股東的有限責任被大量濫用的公司治理現狀以及此類糾紛案件層出不窮的司法現狀格格不入,亟待通過總結司法實踐經驗以在立法層面作進一步規范。
我國所確立的法人人格否認制度屬于傳統的正向刺破,即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讓股東對公司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但正向刺破已難以有效保護有關債權人和中小股東,反向刺破理論和三角刺破理論在域外法治發達國家應運而生。
反向刺破是指否認公司的獨立人格,讓公司對股東的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但其適用需滿足以下條件:以滿足公平正義為目的、特定股東對公司過度控制、確保對無過錯股東的損害小于股東債權人的利益①。由于我國法律和司法解釋對反向刺破未作規定,司法實踐中法院基本也不支持②,例如(2017)魯民終1536號和(2014)鄂民二終字第00006號判決,因此,反向刺破理論尚未在我國得到確立③。
三角刺破是指當數家關聯公司被特定股東實際控制,相關交易行為損害關聯公司債權人的合法權益時,否定關聯公司各自的獨立人格,將之視為一個整體對其債權人承擔連帶清償責任。三角刺破理論雖然在法律中未予規定,但已被最高人民法院指導案例15號參照公司法第二十條第三款予以確立,進一步豐富了我國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內涵。
根據民法典和公司法的相關法條以及指導案例15號,在閱研相關生效判決以及參考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民二庭《關于審理公司法人人格否認案件的若干意見》的基礎上,將適用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構成要件總結歸納如下:
主體要件,即濫用的主體限于公司股東和關聯公司。
行為要件,即存在濫用公司法人獨立人格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
結果要件,即濫用行為逃避債務,嚴重損害了公司(包括關聯公司)債權人的利益。
詳述如下:
濫用的主體即適格的被告限于公司股東、關聯公司。
適格的原告限于公司及關聯公司的債權人。(2009)寧民二終字第39號及(2016)皖民初1號判決均表明,公司股東并非適格的原告。這是因為公司股東請求否認公司法人人格的真實目的常常為逃避法定義務或合同義務,而非維護債權人利益或社會公共利益,與法人人格否認制度的設立初衷相違背。
股東濫用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行為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1.股東與公司人格混同
判斷股東與公司是否構成人格混同,應當從二者之間是否存在財產混同、組織機構混同、業務混同等方面進行綜合分析判斷。
財產混同是人格混同的重要考察因素,主要表現為:股東與公司資金混同、財務管理未作清晰區分、主要辦公設施和生產設備以及經營場所混同等情形。其實質是違背了公司財產與股東財產相分離、公司資本維持和公司資本不變的基本原則,嚴重影響了公司對外清償債務的物質基礎。
對于一人有限責任公司而言,只要公司財產沒有獨立于股東財產,就能認定股東與公司存在人格混同,讓股東對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組織機構混同,俗稱“一套人馬,多塊牌子”,主要表現為:股東與公司法定代表人、董事等高管人員相互兼任,同類人員大量重合等情形,其實質是導致不能形成獨立的公司意志,致使公司獨立性喪失,獨立承擔責任的決策基礎喪失。
業務混同主要表現為:公司與股東從事同一業務、業務范圍重合或大部分交叉,且開展業務時不對主體進行區分,其實質是導致大量業務活動的形式主體與實際主體不符或無法辨認,導致公司失去了經營自主權。
上述股東與公司之間人格混同的判斷標準同樣適用于關聯公司之間的人格混同。關聯公司人格混同,嚴重損害債權人利益的,關聯公司相互之間應當對外部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2.股東對公司進行不正當支配和控制
股東對公司進行不正當支配和控制是指股東利用其對公司的控制地位,通過控制公司實施不正當、甚至違法的行為,具體包括利用關聯交易非法隱匿或轉移公司財產、違規調回未分配利潤、以請示與批復代替公司治理機制、違反公司章程的規定,未經董事會或股東會決議擅自以公司的名義對外簽訂合同、擅自無償使用或授意關聯公司無償使用公司的財產、利用決策規則控制決策結果作出違背法律或公司章程的決議等情形,導致公司無法作出符合自身利益的行為,喪失獨立地位,淪為股東的“提線木偶”。
3.公司資本顯著不足
公司資本顯著不足的具體表現為:股東未繳納或未足額繳納出資、股東在公司設立后抽逃出資、股東出資低于法定最低注冊資本要求、股東出資雖然高于法定最低注冊資本要求,但顯著低于公司從事的業務性質和經營規模所要求的資本。
4.其他行為
其他行為亦可能適用法人人格否認,例如,脫殼經營。脫殼經營是指股東為惡意逃避債務,另行設立新公司,將原公司資產轉移至新公司,致使原公司失去可用以償債的資產,而新公司并不承擔原公司的債務。對于這上述行為,原公司債權人可以主張否認股東、原公司和新公司之間的獨立人格,要求股東和新公司對原公司債務承擔連帶清償責任。
逃避債務,嚴重損害公司(包括關聯公司)債權人的利益是指股東的濫用行為造成公司的責任資產流失、責任能力喪失,致使公司債權人的合法債權無法在公司得到實現,且股東濫用行為與債權無法實現之間存在因果關系。如果未能達到上述結果的嚴重程度,主張否認公司法人人格的訴訟請求亦無法得到支持。
公司法人人格否認的目的是杜絕公司法人獨立地位和股東有限責任的濫用,保護債權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結合本文第二部分的論述,以及司法實踐已形成的較為完善的認定和判斷標準,我們對股東④防控公司法人人格否認風險提出如下建議:
重視公司章程制定,在章程中明晰股東、股東會、董事會和監事會的權利和義務,對公司重大事項的決議機關、決議程序等作出明確規定,正當合理行使控股股東和集團母公司的控制權。
通過股東會和董事會依法選舉、更換董事、監事和高級管理人員,避免直接任命。通過下級公司決議程序落實股東意志,避免直接干預下級公司生產經營。
嚴格遵守分離原則,保持公司財務獨立性。
控股股東和集團母公司應避免直接干預子公司和關聯公司的財務和資產管理。控股股東和集團母公司與子公司和關聯公司之間應獨立使用各自的公司賬戶,明晰款項歸屬,并避免交叉使用、管理重要資產。
集團的財務公司應規范運作,遵守銀保監會等監管部門的規定。以財務管理服務為主,避免對子公司資金的直接控制和使用。規范資金劃轉行為,尊重子公司的獨立財產權。避免虛構債權債務,依據真實交易劃轉資金。
控股股東和集團母公司與子公司和關聯公司之間應當避免通過關聯交易轉移資產,并避免不必要的關聯交易。進行必要的關聯交易時,應注重解釋關聯交易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保證決策程序的合法合規和定價的公允等。
控股股東和集團母公司與子公司和關聯公司之間應當避免主要負責人交叉任職,且避免在訴訟中委托同一工作人員作為訴訟代理人。此外,控股股東和集團母公司委派工作人員應遵守公司法及公司章程規定,并避免工作人員的崗位職責重合、業務重合。
經營范圍相似或一致的上下級公司或關聯企業在展業推廣、業務宣傳時應適當分離,在共同推廣時應注意提示。盡量避免使用同一許可證等經營資質,若在開展業務的過程中必須共享資源,應當做好規范的授權許可手續并盡量支付費用。
在開展業務過程中應盡量避免指定同一業務聯系人。注意工商信息的規范登記,公司注冊登記時避免登記同一地址,關聯公司在同一辦公大樓時,盡量登記不同的樓層、房號。
以上建議難免掛一漏萬,總體而言,我們認為,控股股東和集團母公司應避免直接對子公司和關聯公司施加過多的、不必要的干預和控制,應在依法合規和符合公司章程的情況下通過正當程序進行適度管理,這樣才能有效避免法人人格否認的風險。
注釋
① 但智淵.論反向刺破公司面紗制度 [D]. 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第 22 頁。
② 雖然無法適用反向刺破,但這并不意味著股東的債權人的合法權益無法得到保護。股東的債權人通過行使撤銷權、代位權或申請對股東所持公司股權的強制執行都是可以實現相應目的的。
③ 由于一人有限責任公司中并不存在其他股東,因此,對一人公司適用法人人格否認時或許有反向刺破的空間。目前尚無相關判例支持,只是最高人民法院(2013)民二終字第120號判決書中有所論述。
④ 前文不加區分地使用了“股東”一詞,實際上,面臨相關風險的股東主要是控股股東、集團公司(集團母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