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玉霞 無棣縣統計局
人工智能,能夠對人的意識及思維的信息過程信息模擬。與此同時,人工智能并非人的智能,缺少人的思考能力,但可能也會超過人的智能。在人工智能不斷發展背景下,人工智能技術逐步運用到各行業領域當中,比如利用人工智能進行大數據分析、利用智能機器人進行一些基礎性作業等[1]。值得注意的是,人工智能在不斷發展過程中,會對未來勞動力就業市場造成一定程度的沖擊。所以,本文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對未來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影響”進行分析研究具備一定的價值意義。
基于人工智能發展背景下,會對未來勞動力就業市場產生多方面的影響,其影響主要體現在:
對于新一輪的工業革命來說,其特征主要體現在兩方面:其一,以自動化、智能化為基礎的機器人生產;其二,以信息技術及大數據為基礎的生產,此方面的生產融合了信息技術、智能化技術及自動化技術。在此背景下,對于經濟發展來說,從人口紅利轉化為機器人紅利發展,“機器取代人”的生產趨勢越來越明顯。并且,對于人工智能取代勞動力來說,在制造業當中,其主要體現在“機器換人”方面。此外,從人工智能替代人的就業崗位的具體表現層面來看,主要表現在兩大層面:其一,基礎性作業由人工智能完全取代;其二,一些技術性作業崗位,需要人工智能技術或器械與人輔助完成,比如:對于重復性、程序性及體力性的工作,由人工智能機器完成;對于具有認知性、創造性及靈活性的工作,則由人完成。
顯然,人工智能發展使得未來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就業方式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影響,并且會進一步影響其就業效益。一方面,在人工智能不斷發展背景下,能夠使經濟增長的規模效益得到有效促進。另一方面,能夠使工作效率提升。此外,還能夠使就業形成新形態,比如在智能共享單車發展的情況下,衍生了共享單車調配、維修以及管理等工作崗位。
在人工智能發展的背景下,會使就業結構重塑,其技術性失業崗位較多。例如:對于生產工人、機器操作工以及物流分揀員等基礎技術性崗位來說,受到人工智能的影響,會受到很大的沖擊,導致這部分基礎技術性崗位人員面臨失業,或者重新深造自身技能結構的狀況。而對于會計、機械式信息處理、翻譯校對等技術崗位人員來說,則更為有利,因為在人工智能領域,數據分析、技術識別、業務處理等能力不可或缺。
此外,在人工智能發展背景下,還可能出現就業結構兩極化的情況,其表現為:對中等收入、技能的崗位需求量降低,對高收入認知類崗位需求有所增加,同時對低收入的體力勞動崗位需求也有所增加。在就業人員結構發生改變的情況下,會導致勞動力市場出現兩極分化的態勢,即使崗位和薪資的兩極分化情況越來越顯著;且在貧富差距逐步擴大的情況下,會加大社會矛盾問題的產生。相關調查研究表明:中國與印度在自動化“高度風險”的工作崗位占比分別為77%、69%,比美國的47%以及經濟聯合組織(OECD)的57%均更高;通過對比分析風險,我國在就業結構向下替代的風險頗高,低技能及其崗位呈現的“供大于求”的現象顯著,對此需充分重視[2]。
如前所述,由于人工智能對未來勞動力就業市場發展的影響較為明顯。所以,從促進未來勞動力就業市場發展角度考慮,需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總結起來,具體措施如下:
為了提升就業創造效益,有必要重視新產業及新業態的發展,這對一些關鍵軟硬件基礎,比如智能傳感器、神經網絡芯片以及開源開放平臺等,需合理開發。同時,針對一些智能化產品,需推行集成應用模式,比如智能機器人、智能汽車以及智能家居產品等等[3]。此外,重視智能制造的深化發展,重視智能制造新模式的推廣及培育;并對產業公共支撐體系進行構建,使人工智能發展環境不斷完善及優化。
重視人工智能方面人才的培養,比如人工智能中高端技術培訓體系等,并完善人才培訓機制,使人工智能產業的就業吸納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同時,針對職業技能培訓力度加以強化,對再就業扶持政策加以完善,對人員轉崗培訓及繼續教育充分支持及鼓勵,使人工智能發展對就業替代效應及兩極分化現象的影響弱化,使社會矛盾問題減少,縮小貧富差距。
人工智能發展,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而從人工智能行業良性發展角度考慮,健全人工智能發展相關法律法規非常關鍵[4]。一方面,針對人工智能發展引發的問題,展開理論分析研究,為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提供有效憑據。另一方面,需對智能社會法律框架加以構建,對倫理邊界進行合理規劃,制定好倫理準則,使人工智能良性發展,更好地為人類提供更多優質的服務。
綜上所述,人工智能發展,對未來勞動力就業市場的影響體現在:其一,就業方式及效益影響;其二,就業結構影響。有必要提升就業創造效應,重視人才培養機制的完善及實施,并對人工智能發展相關法律法規加以健全,以此使人工智能行業實現良性、穩步發展,進一步促進未來勞動力就業市場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