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海鈺,袁海虹
(上海健康醫學院,上海 201318)
角色扮演游戲(Role Playing Game,RPG)是目前風靡的網絡游戲類型之一[1],用戶通過扮演特定角色,在一個寫實或虛擬的游戲世界中活動。用戶嘗試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以不同的角色身份,身臨其境地體驗各種不同的人生經歷。由于不同的角色體驗讓RPG游戲受到大量玩家的青睞。根據第一手游網2019年1月數據顯示,百強手游曝光度排名第一的為RPG類游戲,在排名前100的游戲中,RPG類游戲占50%,可見RPG類游戲在網絡游戲中的重要地位。將RPG游戲引入醫學教育中,使多種學科知識和游戲場景有機結合,讓學生在游戲中學習,能全方位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大腦運轉更加快速,學生全身心都得到釋放,有利于提高學習效率。
目前國內大多數研究者把教育類RPG游戲的研究瞄準了學前及中小學領域,針對大學及成人教育領域的研究不多,針對醫學教育領域研究開發的RPG游戲更是屈指可數[2]。其中,“觸摸項目(Project Touch)”RPG游戲針對意外傷害虛擬了急救的現實場景,用戶可以通過角色扮演進行急救醫療和重癥監護訓練。國內2009年開發的“安全急救知識”RPG游戲主要針對青少年骨折、燙傷、觸電、溺水等常見意外事故,通過角色扮演學習意外事故急救知識,培養了青少年解決突發事件的應急能力[3]。2010年徐州醫學院針對護理專業實習生設計開發了RPG醫學教育游戲“臨床護理實習”,這款游戲虛擬普外科常見的臨床案例,學生通過角色扮演既能練習臨床護理實踐操作步驟,又能鍛煉學生與醫生、護士、患者的溝通能力,提高臨床應變能力及團隊協作能力[4]。
“病毒來襲”是一款依托專業醫學知識為背景的醫學教育RPG游戲,游戲虛擬病毒來襲導致疾病肆虐的現實場景,用戶通過角色扮演分別從普通民眾、醫務人員、科研人員三方體驗人類探索疾病、了解疾病、尋找救治方法,最終戰勝疾病,實現自我拯救的歷程。醫學生在游戲中體驗學習的快樂,調動學習熱情,提高學習效果,同時也為非醫學專業人員科普醫學基礎知識,通過不同的體驗,可以換位思考,緩解目前的醫護矛盾。

圖1 “病毒來襲”角色扮演游戲設計
角色是RPG游戲的三大核心要素之一,是游戲虛擬形象及其行為模式與個人認知的統一體。玩家可操控的角色即核心角色,玩家借助于角色視角操控并感知在游戲世界中的經歷。非玩家控制角色即NPC(Non Player Character),是游戲中不受玩家控制的獨立角色,具有劇情推動、功能服務等作用。
2.1.1 核心角色設計 本游戲設計3大核心角色,即普通民眾、醫務人員、科研人員,玩家可在三者之間相互切換。普通民眾玩家包含被病毒感染的患者及正常人,玩家可感受被病毒感染后人體心理和身體上的變化,未感染的玩家要做好各類防護措施,預防感染。醫務人員玩家包括醫生和護士,為感染病毒的患者提供醫療救治。科研人員玩家設定為病毒學家,研究病毒基因序列,研制病毒疫苗等。核心角色成長主要體現在玩家通過運用已學知識改變角色命運,玩家的知識積累與掌握程度與角色劇情命運起伏是RPG游戲對角色升級的設計中心。角色由初始的最低等級、弱/無技能、低權限狀態,通過學習、挑戰、通關等方式,得到角色能力屬性提升,從而獲得相應積分獎勵。
2.1.2 NPC角色設計 本游戲中的NPC種類豐富,分工各異,有幫助玩家熟悉游戲操作的“管家型”、有提供消息關鍵提示的“消息通路人”、有販賣道具的“神秘商人”等,有連接游戲劇情和功能服務作用。NPC一方面幫助玩家實現愿望,具有輔助玩家完成任務作用;另一方面也能設置障礙,干擾玩家完成任務。與NPC相關的任務設計通常具有記憶性,即玩家所做選擇對NPC產生的影響并不會消失,需在后期付出更多努力才可能糾正。如由于醫療技能不熟練導致手術失敗,對患者造成的影響不會隨著復盤消失,玩家之后所遇到的每個患者對玩家的初始信任感都極低,而醫患之間的信任低下會阻礙治療進程,拖累任務進度,會錯失獎勵甚至會有相應懲罰,使玩家的壓力與焦慮感被無限放大,逼迫玩家反思自身的學習并警示其所學的每一個技能知識的重要性。
“病毒來襲”游戲劇情根據普通民眾、醫務人員、科研人員的角色3條故事線展開。游戲設計一次大規模病毒感染爆發的場景,當病毒來襲時普通民眾保證自己活下來,同時盡可能防止病毒傳播,幫助醫務和科研人員研究及消滅病毒。醫務人員要利用自身醫學知識遏制病毒的傳播,并為感染患者提供診斷、治療,為科研人員提取有關病毒的準確信息。科研人員則利用醫務人員提供的信息,在最短時間內研究出對抗病毒的方法和治療藥物。除了核心角色病毒防御的主線劇情以外,還有NPC、自由探索、特殊劇情,推動主線劇情的發展。例如,NPC劇情設定獎勵性和敵對性劇情,玩家完成獎勵性任務,能力值會提升或者獲得相應道具,提升對玩家的好感度。玩家在游戲中也會遇到敵對的NPC(例如從疫區出逃的患者),玩家可以選擇和平攻略或是進行戰斗,每個選項對后續主線劇情發展將有不同的影響。
“病毒來襲”RPG游戲規則主要服務于角色與劇情,并通過任務指令的形式傳達給玩家。游戲任務規則主要有游戲積分規則、游戲經濟規則、游戲懲罰規則。游戲積分包括固定積分與自由積分兩部分,固定積分獲得來源于游戲主線劇情的完成、日常簽到、舊知識回顧測試等;自由積分獲得主要包括支線劇情的觸發程度和競技場的答題挑戰。積分是玩家自由開啟新章節的重要工具,也用于玩家技能、裝備等物品升級。游戲經濟規則指玩家通過對貨幣的積累可以進行裝備購買、道具交易及專家援助等。游戲懲罰主要表現為扣除游戲數據與角色死亡,玩家角色死亡后,可選擇重新開始游戲保留先前游戲數據或通過相應測驗并清空貨幣、積分保留玩家社會價值等級繼續游戲。
眾所周知,醫學生學習基本功是記憶大量晦澀繁雜的醫學知識,在漫長的學醫路上,周而復始的“遺忘—記憶—遺忘—記憶”是每一位醫學生的必經之路,長期反復的記憶過程往往會磨滅醫學生學習的熱情。然而RPG游戲通過精心設計疾病發生過程的各種故事情節與充滿挑戰的系列任務,將醫學知識融入故事情節之中,讓醫學生在游戲過程中愉快地獲取知識、掌握技能,促進深度學習。同時RPG游戲通過奇幻炫酷的視聽畫面和多方位的感官刺激,為游戲玩家營造了一個高沉浸式的虛擬世界,通過逼真的虛擬場景、有趣的游戲內容,讓玩家沉浸其中,感受到愉快、緊張與滿足。相對于傳統教學手段,游戲中強烈的視覺沖擊、任務情景設置和激勵模式等,更能吸引學生的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
“心流”最早是由心理學家Mihaly Csikszentmihaly提出,指人在專注進行某行為時所表現的心理狀態。具體到游戲上,如果一個人完全沉浸在游戲里,忘卻了周遭的現實環境,那我們就可以說他正處于心流之中。游戲心流能讓參與者集中精力,繼而恨不得每分每秒盯著屏幕上的變化,在游戲過程中盡最大努力,充分享受其中的樂趣,這就是心流的意義所在。“病毒來襲”RPG游戲創造了一個相對封閉的虛擬空間,減少了在學習過程中受干擾的可能性。通過RPG游戲將龐大復雜的醫學知識分解、融入游戲情境,通過視、聽、觸等多維度重復刺激,讓醫學生體驗游戲心流,全身心投入游戲學習中,提高記憶和認知強度,甚至形成一種非條件反射,大大提高醫學生的學習效率,改善醫學生的學習成效。
醫學專業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對于醫學生臨床實踐能力要求很高。然而現在患者自我保護意識和維權意識增強,不愿意成為醫學生的示教對象,使醫學生觀摩和動手操作的機會越來越少,教學資源及臨床病例缺乏是新形勢下臨床醫學專業教學所面臨的困境,尤其是疫情防控期間,更是無法開展實踐鍛煉。“病毒來襲”RPG游戲通過虛擬再現“抗疫”場景,讓學生真實體驗病毒來襲時如何對感染患者進行臨床診療全過程,包括問診、體格檢查、實驗室檢查及輔助檢查、診斷及鑒別診斷、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環節,并且游戲操作隨時隨地都可以進行,不受臨床實踐場地、時間、次數限制,提高了學習效率,是一種安全、共享、交互式的實踐方式,既解決了醫學倫理學及患者自身安全問題,又加強了醫學生臨床實踐鍛煉。
“病毒來襲”游戲設計普通民眾、醫務人員、科研人員3個不同的角色,通過角色扮演,真實感受病毒防治過程中各類人群的所思、所想、所做。玩家可任意轉換游戲中的角色,通過投入真實情感,能從不同視角逼真感受事件發生時普通民眾、醫務人員、科研人員三方的內心情感,換位思考,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目前日益突出的醫患矛盾。
RPG游戲虛擬病毒來襲的場景,普通民眾、醫務人員、科研人員各司其職,互相協作,共同抗擊病毒。例如普通民眾配合醫務人員治療,遏制病毒傳播,為科研人員研究贏得時間。醫務人員治療患者,安撫患者及民眾情緒,同時要為科研人員提供一手的病毒信息,協助科研人員尋找消滅病毒的方法。科研人員研究出對抗病毒的方法,幫助醫務人員拯救更多的普通民眾。三方合作抗擊病毒的過程中,鍛煉團隊協作能力。
游戲與教育結合開發教育類游戲是未來發展的趨勢[5]。目前醫學教育游戲的研究剛剛起步,設計和開發方面還存在許多問題有待解決,但是RPG教育游戲作為醫學領域的一種新型教學方式,既能給醫學生營造虛擬、逼真、立體的學習環境,激發學習熱情,又能讓醫學生在享受游戲的同時學習知識、技能,提高學習效率。隨著游戲設計理論研究的逐漸深入,實踐應用的不斷完善,RPG游戲將在今后的醫學教育中應用越來越廣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