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疆
自去年以來,因為疫情防控,“健康綠碼”和小區通行證成為了人們出行時的必備之物。其實,早在戰國時期,人們出行時就需要攜帶官方出具的出行證明。那么,古人都使用過哪些“通行證”呢?
早在先秦時期,人們出行,就需要出示相應的通行憑證了。戰國時期的通行證稱為“節”(見右圖)。最初,古人截取一段有節的竹子剖分為二,各取一半作為信物,這就是“節”的起源。在外通行的人都要持有“節”,沒有“節”的人,遇到檢查就不能通過。
漢代的通行證稱為“傳”。最初,“傳”是“節”的補充,后來成了一般吏民出入關津的憑證,“傳”一般由木片制成,上面會寫上頒發的日期、頒發官員的名字、持有者的姓名、過關的事由等內容。
“傳”分為公務用傳和私事用傳。公務用傳主要是頒給官吏使用,以執行采購物資、追捕逃犯、押送民夫、官員赴任等任務,根據行經的范圍分別由縣一級、郡一級或中央頒發。持有公務用傳的高級官員還有權調用公家的馬車使用。
在私事用傳中,一般會有“移過所”這一公文習語,意思是移經所過之地。于是,東漢時期又出現了新的通行憑證——“過所”?!斑^所”一式兩份,正本和副本都必須由主管官員和協管官員簽名蓋章,確認無誤后才可出入。
到了唐朝中后期,另一種通行證明“公驗”開始和“過所”同時使用。
宋代的“公驗”也稱為“公據”、“公移”、“公憑”等,除了保留通行證的作用外,“公據”還能作為證明文書使用,適用的范圍更加廣泛。
明代的通行證稱為“引”,也叫“路引”、“文引”。明代對于人口流動的限制較為嚴格,離開家鄉百里之外就要辦理“引”。清代保留了明代的“路引”制度,不光漢人百姓,旗人出行也要申領“路引”。(摘自《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