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人書、雪糕壺、老式三五座鐘、縫紉機、黑白電視……走進山西省太原市南肖墻關帝廟的正殿,仿佛穿越回20世紀某個親友的客廳,溫馨而熟悉。觀眾絡繹不絕,看到熟悉的老物件還會熱鬧地討論一番。
這是太原市文物局活化利用古建筑的一個典型,新時代的關帝廟已變身為太原城市記憶館、“記憶交換”市集。這是一個跟“記憶”打交道的公益項目。近3年來,山西“時尚回響”的創辦人黃海波帶領30余名志愿者,征集、整理、展覽老物件,成立老物件交換市集,圍繞“記憶”,展示文化、促進溝通、留住大時代中的小故事,讓人們感受時代跳動的脈搏。
市民安素香捐贈的小炕桌就擺放在這里。炕桌看上去非常厚實,卯榫沒有松動,上面有兩個抽屜,抽屜里留有墨水印。這是安素香的太姥爺專門給她母親做的嫁妝。
“我們對這個炕桌有特別深的感情,現在無償捐贈給‘時尚回響,也是給它找到了一個很好的歸宿,最大限度地發揮它的歷史價值。”安素香說。
隨著時代變遷,越來越多的人家從平房搬到樓房,很多老物件失去安身之處,因此不少人有了“寄存記憶”的需求。
“一開始真沒想到有這么多人捐。”黃海波說,從2017年秋天至今,他們已經收到600余名熱心市民捐贈的6000余件老物件。由于場地原因,有時候她不得不拒絕捐贈者。
在“記憶交換”市集,人們結交朋友,互動交流。老物件還是要在社會上發揮作用,獨賞不如共賞。
有人好奇饸饹床長什么樣子,71歲的志愿者尚慶華就開著自己的老年代步車,將自家收藏的木質饸饹床帶來給大家看。這是當年他的一個好友做好送給他的,如今木質的饸饹床已經非常少見。
57歲的中專語文老師范德峰將自己積攢的外國郵票帶到了“記憶交換”市集,頗受人們歡迎。他攤開自己的集郵冊,請大家喜歡什么就可以拿走什么。一位研究地圖和地理的于先生愉快地挑走了幾張地圖郵票。
在黃海波看來,老物件是歲月留下的秘密文件,向人們展示了社會生活的橫斷面,而社會的變革和進步經常寓于這看似波瀾不驚的日常之中。
(據新華社訊)